讀書筆記|江戶時代到近現代空間中的規範、制度、人際與國族《花街.廢園.烏托邦:都市空間中的日本文學》

2022/06/15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本書在探討日本文學裡面的空間概念。
並不能說很容易讀,因為它其實是一篇一篇的論文集結成冊的,但是真要閱讀也不困難,要說的話,最難讀的應該是序,很像在看數學書,文組人頭有點昏,哈哈。
疑似數學書的序
以下介紹我比較有感觸的幾篇文章。
📖文明開化的全景圖──服部撫松《東京新繁昌記》
過去沒有接觸過江戶時代的日本文學作品,書店雖然有很多日本文學,但江戶世代的作品,大部分都還是周作人的翻譯,所以我先借了《浮世理髮館》與《浮世澡堂》。
本以為台灣應該會有很多不同的翻譯版本可以選擇,反而簡體書的選擇非常多,只是圖書館沒有簡體書可以借就是了,要買的話,我也不知道誰翻得比較好,先作罷。
大體來說,這篇文章在討論,江戶時代的居住規定,是依照地位、職位...階級區分下一條無法跨越的鴻溝,而像式亭三馬這些滑稽本作家,在幽默或諷刺鄉里間發生的大小雜事,無意識地把江戶時期的空間規矩,自然地介紹進去,給了後來的人更多歷史考據的文本。
📖塔的思想──東海散士《佳人之奇遇》
本篇介紹明治時代,城市出現的「塔」。
布魯日鐘樓(photo by Gin・2018)
「背負著與教堂鐘塔一別苗頭的市政廳時計等,逾十四世紀左右在歐洲各都市現身,且報備報知時刻的功能,視覺上的象徵效果卻更受到重視。...讓人從視覺上清楚掌握的時針移動刻度,與時間的無比珍貴、時間的細分化等現代性時間觀念相對應。面對廣場聳立的市政廳時計塔的大型文字面盤,所顯示的時刻不僅是結合共同體成員的共時性象徵,更指向時間與貨幣等值的資本主義精神。」
文中的那些在日本淺草的塔,早就因戰爭與火災等天災人禍不復見,也因為這是明治時期日本全面西化的結果,那些高塔大都粗製濫造,但我想到每次去歐洲旅行,每到一個城市,一定要爬上個教堂鐘塔遠眺風景,雖然都大同小異,但是我漸漸覺得在登高的過程中,完成一個旅遊的儀式感,扯遠了。
這段話吸引我的是最後一句,「時間與貨幣等值的資本主義精神」。在嚴重被資本主義綁架的我這個世代,每個人都有點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買不起房、養不起小孩,但大家還是會朝思暮想那個可遇不可求的理想生活,殊不知,當資本主義偷走我們的時間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沒有什麼事屬於自己的了。
淺草(photo by Gin・2010)
📖二樓的寄宿處──二葉亭四迷《浮雲》
這篇主要是講家庭居住空間。以及,探討了外來者從居住空間的變化中,感受到從被接納到被排除的過程。
文中提到我覺得很有趣的「爺座」,
「在家宅中住慣了,意指各自區分的空間已成為個人內在的一部分,例如過去以圍爐為中心的空間分配—「爺座」是一家之主的位置,其左側是主婦的「娘座」等—一旦對這樣的空間配置欣然接受,就等於是在動作舉止中內化了父權制度。家宅空間作為一種看不見的制度。」
V&A(photo by Gin・2016)
我想到我爺爺的「爺座」,現代社會沒有圍爐,取而代之的是客廳的茶几,我們並沒有稱它為爺座,而是直接叫「爺爺的寶座」,他每天都坐在同一張單人椅上,看報紙、喝茶...雖然他沒說我們不可以坐那張椅子,但還真沒有人會坐那張寶座。
📖SHANGHAI 1925──橫光利一《上海》
這篇介紹中日戰爭前的上海,很可惜,我沒有辦法找到《上海》的繁體翻譯,看來要直接找日文來看了。這篇文章花了很大篇幅在講1952年五卅慘案與當時騷亂的政治與國際關係。
以前學校的教科書,沒有提到五卅慘案,現在教改的課本應該就更不可能提?!我們學的抗日前的史觀,只在乎北伐,但無論如何,這整段都是一段挺痛苦的歷史...我很不喜歡讀...
外灘(photo by Gin・2015)
作者前田愛想討論的是橫光利一對「史實的態度」,可能有些評論覺得他的筆觸與現實情況脫節、也缺乏站在勞工立場的溫度(容我粗暴的分析),蠻值得一讀。
不過我比較有興趣的還是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但這有點像潘朵拉的盒子,我決定隨緣,不過分主動😜。前田愛也提到另一位中國作家茅盾《虹》以及葉紹鈞《倪煥之》裡描述同樣真實事件的異同之處,並進行分析,如果有機會,我也想都把它找來看看,但不太好找...隨緣隨緣~
📖焦土之聖性
這篇我看了很有感觸,文章是在說日本在二戰戰敗後,城市一片的焦土,在極度貧窮困頓與敗戰陰影下的人們,彷彿出現一種聖性。
作者起頭引用火野葦平描述銀座擦鞋童的故事,非常貼切。
「轟炸後滿目瘡痍的建築縫隙間,為火野葦平擦鞋的少年不時停下動作,拿起鞋子仰對夜空。對於這個奇特動作的意義,少年微笑回答說,是在藉夜空星光的輝映,確認剛擦好的皮鞋光澤。」
作者將戰敗日本呈現的「虛妄之美」與落難女性相提並論,他的論述比較深澀,但如果把它理解成雨果《悲慘世界》的芳婷(Fantine),就比較好理解了,當芳庭的肉體越是腐敗,他的聖性就越來越崇高。
但這只能解釋表象,卻沒辦法呈現戰敗國民的複雜心理。文中引了一個坂口安吾《墮落論》裡的文字,
「美國人都以為剛戰敗的日本人一片虛脫癱茫,但剛遭遇空襲的生還者隊伍,呈現的卻是與虛脫癱茫無緣的、充實而具重量感的匆促,他們率直地接受命運而生。常看到十五六、十六七歲的少女笑著,她們的笑容總是爽朗無邪。」
我覺得是在焦土化之後,不得不面對那些導致戰爭而欲掩蓋的軟弱,也因為一無所有而無以為懼,除了日本之外與之交戰歷時最長的中國,即使是勝利的一方,但我覺得加上之後種種,似乎也一樣經歷了焦土化的歷程,置之死地而後生後,長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我不是當事人,不容置喙。
********************************🌑
《花街.廢園.烏托邦:都市空間中的日本文學》(都市空間のなかの文学)
作者: 前田愛
譯者: 張文薰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2019/03/01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Gin C.
Gin C.
我是一位音樂創作者/大提琴手/流行歌唱教學, 閒暇時喜歡旅行、閱讀與看電影,並且把聆聽音樂也當作一種閱讀模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