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工作權交易了嗎?

2022/06/1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工作權交易」結合了人權中的工作權及公共經濟學中的外部性理論,前面幾篇已經解釋過工作權的特性及重要性,本篇會解釋「工作權交易」的所得重分配經濟效果,對大多讀者而言應該有點硬,那就請讀者直接跳到本篇結論吧!

第5篇 工作權交易模型(Ⅲ)

文章總攬 
1.「工作權交易」的所得重分配效果 
2.「工作權交易」所得重分配經濟效果模型
3.小結論
1.工作權交易的所得重分配效果
「工作權交易」說穿了就是將被替代掉的工作機會,透過合理的計算方式,重新將工作機會取回,並將工作權以虛擬的方式,放置在這些工作機會上,看起來好虛幻,換句話說賣掉工作權的人,會以虛擬的方式重新回到職場上,這樣有比較清楚嗎?以虛擬的替身回到職場上,理所當然應該得到工作酬金,這就是將使用智能生產設備廠商節省下來的成本,重新分配到需求者的手中,也就是「工作權交易」所能帶來的所得重分配效果,以下會用幾個簡單的圖形,讓各位讀者有基本的了解,「工作權交易」確實能有效達成所得重分配。
2.工作權交易」所得重分配經濟效果模型
工作權交易對後「工業4.0」時代的所得重分配,確實具有一定的經濟效果,為了便於說明,因此將勞動生產力簡化,分成「高生產力」及「低(無)生產力」兩個族群,並對兩個族群的勞動市場做個別分析。所謂的「高生產力」係指具有專門技術,即使在後「工業4.0」時代的環境下,仍擁有足夠的專業技術與就業能力,為企業所不可或缺的人才;反之則為「低(無)生產力」,代表其所擁有的專業技術,已經被智能生產設備或被新的生產技術所淘汰,被迫逐漸退出勞動市場。
情況一:工作權交易對高生產力勞動市場的影響
當實施工作權交易後,企業因外部成本的內部化,必將提高企業的經營成本,企業為因應更嚴峻的經營環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將逐漸增加,且因特殊專長人才培養不易,在所以必需以較高的薪資對外招募人才,造成特殊專長人才的需求及薪資都會增加的情況。
解說:
(1)在未考量「工作權交易」及「工業4.0」對高生產力勞動市場的影響前,高生產力族群所得為P1,市場對高生產力的人才需求量為Q1,其均衡點為A點。
(2)在考量後「工業4.0」時代,對高生產力勞動市場的影響後,假設在人才供給不變的情況下,因為企業對高生產力人才的需求增加,使的需求線由D 移動到D1,均衡點由A點上移到B點,高生產力族群的所得由P1增加到P2,高生產力就業人數由Q1增加到Q2。
(3)在「工作權交易」的成交金額P*,必定低於高生產力族群的所得的假設下,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工作權交易的成交金額(P*),對高生產力族群的勞動市場並無實質影響,因為高生產力族群的就業人口,其薪資所得高於透過工作權交易所能得的金額,且因具備就業市場所需的專長,因此其並無工作權被取代的問題,也就是工作權交易在這些人身上並無作用。
情況二:工作權交易對低(無)生產力勞動市場的影響
企業採用智能生產設備之後,對低階技術人員及動作重複性高的生產線勞動力,實質需求將逐漸減少,造成失業人口逐漸增加,而失去工作的人,因為沒有所得生活將陷入困頓的窘境,身為「人」的尊嚴也將受到抹煞。因此,所得重分配的成功與否,將與人類生命的存續畫上等號。
解說:
(1)在未考量「工作權交易」及「工業4.0」對低(無)生產力勞動市場的影響前,低(無)生產力族群所得為P1,市場對低(無)生產力的人才需求量為Q1,其均衡點為A點。
(2)在考量後「工業4.0」時代,對低(無)生產力勞動市場的影響後,假設在低(無)生產力族群人力供給不變的情況下,因為企業對低(無)生產力人力的需求減少,使的需求線由D 移動到D1,均衡點由A點下降到B點,低(無)生產力族群的所得由P1減少到P2,低(無)生產力就業人數由Q2減少到Q1。
(3)在「工作權交易」的成交金額P*,必定介於P1與P2之間的假設下,工作權交易的成交金額(P*)會高於P2,使得低(無)生產力族群的所得由P2上升到P*,由此可見工作權交易對低生產力族群具有所得重分配的效用。
3.小結論
經過上述「高生產力」與「低生產力」的經濟效果模型介紹後,可以確定的說,工作權交易在理論上,能有效達成所得重分配的效果。當前政府為解決失業問題,所付出的成本就已經難以估計,如果加上失業衍生的其他問題的成本,例如:幼兒照顧、租金補貼、殘障津貼及中低收入補助等,每年所付出的經濟資源根本就是無底洞。但工作權交易透過工作權交易平台,能有效將珍貴的經濟資源,以最低的重分配成本,重分配給真正需要的人。
    驚嘆號
    驚嘆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