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塗讀陪你簡單又有深度的讀書
/ 文章內容摘自《Deep Work深度工作力》後自行編輯 /

圖片由塗讀閱畢後自行整理製作
在塗讀的上一篇文章〈《Deep Work深度工作力》全書重點整理(上)〉已經將本書的第一部分簡介完畢,最後停在克服分心的四大原則預告。
以下就是要來詳細介紹這四大原則。可能深度工作力不是你主要想培養的能力,但是「克服分心」絕對是處在現代的我們很需要的技能,因為平常有太多的事物讓我們虛度光陰了。如果你的時間有限,也想重點式學習,可以選「RULE3拒絕任何好處心態」與「RULE4排除淺薄事務」來看,說不定就成為你日常生活的處方籤了!

圖片由塗讀閱畢後自行整理製作
原則一|培養深度工作力
我們得先知道的大前提:儘管我們確信自己能倚靠意志力,成功習得深度的能力,但遺憾的是,我們的意志力有限,即使確信自己會成功,但「你的努力終歸會失敗」。好消息是!雖然意志力會疲乏、會耗盡,但是我們可以透過「養成深度習慣」來達成深度工作的目標。(關於培養習慣的心法與實作,我真的非常喜歡《原子習慣》這本書,也推薦你去看看)
- 確立你的工作哲學: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屬於自己的工作哲學,並且把「深度工作」納入這套哲學裡面,這樣的目的其實是為了不讓我們去使用有限的意志力,而是藉由長時間使用的規律,養成深度工作的習慣。值得注意的是,這會需要花時間嘗試,經過多次的調整將會更有利我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圖片由塗讀閱畢後自行整理製作
- 方法1:修道院式的深度工作時間安排-去除或是激進地減少淺薄義務,把深度工作最大化。
- 方法2:雙模式的深度工作時間安排-需要切割時間,分配一些明確的時段給深度工作,其餘時段則開放給別的事。
- 方法3:節奏式的深度工作時間安排-鍊子法:有成果的一天就在月曆上打叉,持續不斷地執行一段時間後, 就能得到一條親手製作的「鏈子」。要注意不要讓那條鏈子斷了。
- 方法4:記者式的深度工作時間安排-任何地點都能安排時間適應深度工作,適合無法使用前面3種方法的人。
這些方法的差別在於:是否有明確目標/是否能大量投入深度工作/實施的週期長短⋯⋯等,實施之前要先評估自身的狀況。
2.建立深度工作的儀式:就是讓深度工作變得有「儀式感」,必須要和日常有所區別,才能讓你的生產力有所差異。至於如何建立屬於自己的深度工作儀式,則在我的另一篇文裡有步驟與實作可以參考!
(延伸閱讀:成為不可多得的人才,你需要學會《深度工作力》)
3.大動作投入深度工作:激進地改變平常的環境,並且投入金錢或精力,提高你對這份任務的重視程度。主要的重點就是「認真投入任務的心態」,而「大動作」只是輔助你把深度工作的目標推向心智的優先地位。因為「你的大動作,可以讓你進入深度狀態。」
4.別獨自工作:雖然開放式辦公室易使人分心,但這種工作型態卻能促進溝通和創意的流動,「隔絕」並非深度工作的必要條件,特別是在追求「創新」時,協作式的深度工作能創造更好的成果!特別注意,分心仍然是致命傷,追求「偶然的創意」時就協作;該「深度」時就大動作。而此策略的主旨是,當希望創造出有別於「單獨」的成果時,就盡量以合作的方式與他人一同解決問題,發揮協作的最大效益。
5.像經營企業般執行:在知道目標(WHAT)之後,我們要學習「如何做(HOW)」。
紀律1-專注在最重要的事:設立少數明確且遠大的目標,減少分心。
紀律2-根據領先指標行動:測量、判斷是否有成功。
紀律3-設置醒目的計分板:製造競爭感,促使團隊成員要專注於指標。
紀律4-定期檢討成效:定期檢討是有紀律的表現,也是發揮作用的關鍵。
6.要懶惰:此處的懶惰並不是放縱或是做產生罪惡感的行為,而是讓忙碌、緊湊的生活有些許空間喘息,我們可以安排充足的休閒時間,免於工作壓力。
原則二|學會擁抱無聊
高度專注力是訓練出來的技術,原本專注力就很珍貴了,但是隨著3C、網際網路的發展,這些工具使我們對專注力的「浪費」又更多了。
為了1.改善你高度專注的能力、2.克服你對分心的渴望,我們可以安排分心的時間,或是為你的工作安排時間表,在實行過程中就極有可能培養出「抗拒誘惑」、「擁抱無聊」、「克制追求新鮮刺激」的能力,這些都有助於養成你的深度工作力!
原則三|拒絕任何好處心態
這些工具(3C、網路)的本質並非邪惡,有些工具還有可能對我們的成功和快樂很重要。我們應該意識到,這些工具不斷佔用我們的時間和注意力的門檻,應該要再高一些,我們無法完全不使用這些工具,但是我們可以有智慧的「選擇」所使用的工具,而原則就是:工具終究是為了幫助我們達成更大的個人目標。
策略1-根據「重要少數法則」選擇網路工具:
- 找出職業生活和個人生活的主要目標。(必須是最重要的!)
- 為每項目標列出2–3個能助你達成目標的重要活動。
- 審視目前使用的工具,自問這些工具對你的重要活動造成什麼影響?(若工具帶來的好影響大於壞影響,才能繼續使用,反之則要汰換。)
策略2-利用「斷網實驗」篩選社群媒體:
突然且毫無音訊的斷線30天,結束後自問2個問題:
- 過去30天,如果我使用這項服務,我的生活會明顯更好嗎?
- 人們在乎你使不使用這項服務嗎?
策略3-別用網際網路來娛樂自己:
- 我們可以自由支配下班後的時間,然而,如果我們只看淺薄的文章,很容易對我們的人生造成傷害。
- 所以我們必須先「想好」要如何利用休假的時間!
如果你讓心智在醒著的時候都做有意義的事,你在一天結束時會感到更充實,第二天會更放鬆,勝過你一連幾個小時讓心智處於半清醒而沒有計畫的網路漫遊。(p251)
原則四|排除淺薄事務
如果我們能夠完成一件事情的時間較少,浪費的時間也會減少,這是因為我們會擔心事情沒有辦法做完,所以更懂得把握時間,也就會使用深度工作的能力。如何做?

圖片由塗讀閱畢後自行整理製作
策略1|安排工作日的每一分鐘
- 我們往往低估自己浪費的時間,唯有我們有意識地去安排,並且檢視我們使用的情況,才有可能改善這樣的缺失。
策略2|量化每一種活動的深度
- 淺薄工作屬於非高認知需求、偏向後勤的工作,且通常在注意力分散的狀態中執行,除了容易被模仿及取代之外也較無法創造太大的新價值。
- 我們可以依照「從事人員的能力?工作花費多少時間?任務具體內容?完成任務的方法?」等問題,來分析每個工作,再評估這些工作屬於淺薄還是深度的範疇。
策略3|確認淺薄工作的時間比率
- 我們每天真正能創造價值的時間及活動很少,但淺薄工作是無法完全禁止的,所以我們得確認生活中,淺薄工作佔用的時間及注意力有多少。(淺薄仍有存在的必要,所以作者才會說是「排除」而非「消滅」)
策略4|在五點半之前結束你的工作
- 以固定時間的方式,來嚴格限制淺薄工作不會不經意地入侵。
- 無論是幫忙或是赴約,都小心謹慎地說「好」,不答應非必要的請求。「明確的拒絕,但模糊地解釋拒絕的原因。」
策略5|讓自己難以聯絡
- 使用「寄件者過濾器」讓寄件者多做點事,在寄出訊息、信件前,先自我過濾並且多一點思考。
- 在你寄發或回覆電子郵件時多下點功夫,即使對方只是很簡單的邀約,我們也可以把回覆表達的具體一點,減少日後為了同一個議題而多次往來的信件數量。
- 除非這封信值得回覆,否則你可以拒絕回應。
【專業電子郵件篩選法】
同場加映作者提供的郵件篩選法,一起讓你的時間用得更有意義!
- 內容模稜兩可,或讓你難以回覆。
- 不是你感興趣的問題或提議。
- 回覆對你不會有好處,或不回覆不會對你有壞處。
(有符合任何一種就別回信)
結語
當世界都在分心的時候,你「專注」就贏過了很多的對手。我很喜歡作者的觀點還有寫作風格,有條不紊而且不管是心法、原則和實作都有交給讀者,但是如果想更深入了解「分心」這件事,我想就必須去看看作者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的其他作品了,諸如《數位深度大掃除》或是《沒有Email的世界》。希望你喜歡由塗讀整理的閱讀筆記,這則文章的內容皆出自《Deep Work深度工作力》這本書,大部分的內容敘述由筆者咀嚼過後輸出,沒有太多個人的意見在內。而最後想和大家分享很重要的核心,就是任何事情都需要花時間付代價,培養深度工作的能力也不例外。另一篇文章裡,我聽了作者的建議,設計了屬於自己的「深度工作公式」,也多了一些些談論時事的文字,雖然會有一些內容與這篇文章重疊,但如果你有興趣,非常歡迎你也去看看!謝謝你花時間閱讀,希望這篇整理你會喜歡。別忘記讀完之後要記得消化,才能得到專屬於自己所吸收到的養分!(延伸閱讀:《Deep Work深度工作力》全書重點整理(上) )
喜歡這篇重點整理嗎!
拍手|給我個擊掌吧👏👏👏我會繼續努力!
分享|你的朋友需要?快分享這篇文給他!
追蹤|我需要你的鼓勵!讓我們一起成長吧❤️
閱讀、整理、輸出、製作圖文雖然耗時費工,但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你們的支持是我往前的動力❤️歡迎follow我的IG(@to_do_to_read),有另一種形式的分享~希望你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