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關於一對姊弟被母親遺棄、父親過世、被繼母轟出家門的故事。有形的家和無形的家,對他們而言都不存在。
故事從繼母出現開始,通篇是一個很樸素的故事,情節如同生老病死一樣自然。時空背景看似是在越戰前後,故事時間軸屬於前後穿插地進行,約莫五十年,直到這對姊弟老去。文字不過份悲情,時有調侃對話,看得出作者很克制情感,想要溫柔地說這個故事。
故事以弟弟丹尼第一人稱敘述,不同於姊姊梅芙,他對母親的印象等同零,梅芙對於母親的樣貌還很鮮明,家人甚至懷疑她突然罹糖尿病是因為母親離開而造成的。丹尼和爸爸比較常相處,周末常帶著他去收房租,丹尼還小不懂經營房地產的概念,只當作和爸爸四處兜風。爸爸在他高中的時候意外過世了,不久安德莉亞就把這對姊弟轟出家門。
梅芙犧牲自己的生活當起照顧者的腳色,丹尼負責對梅芙忠誠,這是凝聚姊弟之情的唯一方法,甚至連丹尼最後選擇醫學院都是聽從梅芙,其實他想做房地產買賣。令人感慨的是,姊弟倆時常重回到童年的家門口,這個習慣直到梅芙老去和丹尼結婚之後都如此,彷彿是在重溫童年也在哀悼童年。愛和恨都在那間房子裏面,卻又不得而入,觸摸不到的家就像上了鎖的回憶。
「我也不想浪費這僅有的時間,坐在這棟該死的房子前面,但我們最後卻還是來到這裡:像燕子,像鮭魚,我們是受制於自己遷徙慣性的無助俘虜。我們假裝自己失去的是這幢大宅,而不是我們媽媽,我們爸爸。我們假裝我們所失去的,是被如今還住在大宅裡的某人奪走的。」
一開始我以為梅芙會比較怨恨母親,畢竟母親離家出走時她已經十歲,中間還經歷好幾次母親離開,而丹尼才三歲。直到梅芙五十多歲糖尿病情惡化住院,老母親突然出現了。梅芙竟開心的不得了,整日和母親閒話家常,也能侃侃而談當時離家出走的原因,這讓丹尼有被遺棄的感受,對母親有一肚子的憤怒。這點轉變倒是令我意外。
老母親當時拋下家庭是因為她想要去行善(沒錯,就是去幫助窮人)。因為她受到宗教的束縛:財富有罪、貧窮是美德。她受不了丈夫買下的豪宅,一切的物質生活令她感到難受,決定逃到印度。書裡對這位母親的矛盾和糾結描述得並不多,是我覺得比較可惜的,身為一個母親的心境應該是很多可以著墨,但是作者決定把重點放在姊弟之情。
最後作者給我一個強而有力答案,梅芙對丹尼說:「男人!佛陀離開,奧德賽離開,誰在乎他們的小孩啦,他們啟程展開偉大的旅程,去做他們想做的事,幾千年之後我們還歌頌他們。我們媽媽離開,去做她想做的事,然後回來,而我們平安無事。我們不喜歡,但我們熬了過來。你不愛她或不喜歡,我都不在乎,但你必須好好待她....這是你欠我的。」
梅芙終於等到被人照顧,她渴望了五十年。
結局圓滿。老母親要求一起回去向安德莉亞打招呼,沒想到安德莉亞已經有老人痴呆,體態蹣跚又失魂,是一頭沒了牙齒的野獸,但這個家如同童年一樣閃亮,彷彿不曾老去。梅芙過世後,老母親決定留下來照顧安德莉亞。丹尼的怒火逐漸熄滅,看著家人來來去去,愛和恨也是,現在輪到愛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