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優步(Uber),計程車業是否還會自行開發叫車程式,或像現在一樣廣泛接受刷卡?在沉滯已久、鮮有競爭的行業,變革需要新競爭者和技術來推一把。若管理得當,變革甚至不會威脅到既存者,因為既存者只要採用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就能跟上腳步,交出消費者期待從後進者身上看到的東西。
同樣的一股力量,現在也正襲向銀行與金融業。如同優步和來福車(Lyft)為消費者移動打造新隨選模式,新興的區塊鏈金融服務世界也帶動了以行動裝置為中心的銀行、支付及軟體為主的資本市場。行動與電子銀行已存在一些時日,但加密貨幣出現讓用戶控制及存取不再局限於個人數位錢包,來到了全新境界。
選擇更多,受惠的終究是消費者。早前傳統計程車壟斷市場時,司機常無視特定膚色的叫車者,或拒絕開進某些地區。若沒有新的挑戰者擴大行動性與金融服務,上述行徑至今仍是業界常態。
同樣地,在人口密度低或家庭收入未高到足以吸引傳統實體銀行進駐的地區,長期以來皆有銀行荒。對許多人而言,如果不是存款行動應用程式出現,就連兌現支票這種普通到不行的一般活動都仍會產生成本,這凸顯新興技術與行之有年的商業模式終究會隨時間融合。
快速發展的金融科技公司模糊了實體告終與虛擬開始之間的界線,許多評論者稱這種融合為零和遊戲,即便貴為中央銀行也有可能被新形態的數位貨幣擠下王座;但加密貨幣、區塊鏈交易與金融科技的寒武紀大爆發比較像是機會,而不是威脅。
目前至少有105家中央銀行(佔全球GDP總額的95%)在審視打造央行數位貨幣(CBDC)的優點與風險,但全球數位貨幣競賽的重點不在於價值轉移,而是價值互通有無的途徑,特別是跨越國境的途徑。若不考慮途徑便貿然推出CBDC,就有如不鋪設軌道或打造車站網便設計高鐵。
即使是在智慧型手機隨時可上網的年代,支付與銀行間轉帳(火車)仍需定期停下來考量交易對手風險,或確認交易結算等。若未規劃這些中介角色,CBDC充其量只會加速中型銀行的淘汰,無助縮小全球不斷擴大的金融涵蓋度差距,這正是區塊鏈銀行業能發揮所長的地方。
現在的銀行常受供應商箝制,這些少數「經核可」的技術供應商負責前、中、後台運作,因此許多銀行的運作會受看不到、具系統重要性的機構擺佈(在美國,薪資提供者即屬於這類別)。中小型銀行就是因為仰賴這些專有、類比和易受攻擊的技術,商業模式宛如叫車程式出現後還沒進化的計程車,與大型銀行競爭時才會居於劣勢。
相形之下,數位化轉型預算高達120億美元的摩根大通擁有能力超群的區塊鏈團隊(Onyx),並利用智慧合約技術完成了地球與人造衛星間的支付——此一壯舉彰顯轉帳途徑背後的重要性。摩根大通曾大肆批評加密貨幣,如今也意識到逃避潛在的變革性新技術會有多麼危險。
然而問題依舊存在:資金與技術條件較差的機構是否能跟上腳步?銀行與銀行業如何適應透過受信任代碼執行的即時跨境轉帳前景?開源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出現究竟會成為破壞與去中介化的源頭,還是反而會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
加密貨幣與區塊鏈無庸置疑存在名稱問題,特別是它們令人聯想到高技術性的詞彙和難以理解的行話。但不久後某一天,這種基礎技術就將退居二線,帶動全球價值轉移途徑的系統性全面升級,這樣的改變代表的會是支付及銀行系統的選擇性,而非取代性。
個人支票並未取代紙幣,反而因為支票允許人們設定付款到期日,安全性較隨身攜帶現金更高,附加價值還因此提高。或許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們也透過了匯款路徑及帳號標準,改良了金融體系的互通性。
同樣地,匯款路徑與帳號未來會繼續存在於數位錢包,幾乎全球各處都能存取規範良好、從不打烊的金融服務。某些人稱此為價值網(internet of value),有些人叫它是第3代網路(Web3),無論名稱是什麼、市場會如何起落,突破性的創新終將繼續存在。
全球傳統金融服務公司與政府皆應鼓勵、發展和善用這類創新,以免在Web3如雨後春筍般普及後才發現自己跟不上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