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風景~土耳其~歌樂美~仙女煙囪

一場風景~土耳其~歌樂美~仙女煙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15年底計劃去土耳其旅遊行程,發現土耳其確實是個旅遊勝地,景點多元化,世界文化遺產眾多,人文風貌獨特,絕對值得到此一遊。編排是2016年農曆年假旺季後出發,怎知迎來該國多處受恐襲的新聞,唯有改期,機票只能改到5月底前起行,一直在等,抱著恐襲後不久,應該能換來短時間安寧吧!

raw-image

5月初出發,玩了兩星期,恐襲令歐美旅客卻步,酒店房價變得十分合理,景點亦較少人,平平安安完成行程。回家約一月多後,伊斯坦堡國際機場發生嚴重恐襲,多人死傷,感覺逃過一劫,相當難過。工作機構員工外勤機票「土耳其航空」是選擇之一,是次機場恐襲後,改用「卡塔爾航空」,自此與土耳其無緣。

土耳其飲食不錯,沿海地方燒魚菜色很美味,燉牛肉相當好吃,麵包有歐洲水平,咖啡與茶別具一格,希望有朝一日能再見。

歌樂美(Göreme),{希臘語: Κόραμα(Korama)},有位於「仙女煙囪{Hoodoo (geology)(fairy chimney)}岩層中間之意,是土耳其「卡帕多奇亞」地區的一個城市,位於「安納托利亞」中部的「內夫謝希爾省」,人口不足3,000。

(投宿的洞穴酒店,沒有升降機,包三餐。)

raw-image

(可乘坐熱氣球看日出,沒有參加,只在酒店看。)

raw-image

歌樂美,大約260萬年前「埃爾吉耶斯火山」噴發後,火山灰與熔岩在「卡帕多奇亞」區域形成覆蓋面積約20,000平方公里的軟巖。軟質地的巖石被數世紀風與水所侵蝕,漸漸變成柱狀,而柱頂端卻保留硬蓋岩,日子有功成為今日所見如同童話般的煙囪(Hoodoo)式地貌。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當年居於「卡帕多奇亞」中心的人們意識到這種軟巖可以被輕易雕鑿成房屋、敎堂或修道院,因此那裡遺留下大量聖像與「破壞運動」之後的拜占庭壁畫,這些壁畫顯示那個時代獨特的藝術成就。

raw-image

歌樂美國家公園,1985年被列為世界遺產,自古羅馬時期已有人定居,由於基督教當時在該地區流行,因此今天仍然可以看到許多當時的岩石教堂,還有許多建在岩層中的住宅和鴿子屋。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教堂聖餐桌)

raw-image

自公元4世紀開始,一些小型的獨修(Anchorite)團體出現,他們是「該撒利亞」的追隨者,在軟巖上開鑿洞窟用於隱修生活。在「聖像破壞運動」時期(725-842),「獨修者」盡可能的減少這些聖所內的藝術裝飾,只描繪有簡單的十字架(不帶耶穌受難像)。「聖像破壞運動」結束後,新的敎堂陸續在軟巖上開鑿出來,並配以色彩繽紛的豐盛壁畫裝飾。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1923年的希臘土耳其人口互換時,居於此區域的「卡帕多奇亞」希臘裔(Cappadocian Greeks)被驅逐出土耳其,這些巖石敎堂也隨之廢棄。但由於地區偏遠隱蔽,而且只有那批被驅逐的希臘裔知道如何找到敎堂,敎堂羣才得以倖存。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avatar-img
無言有感的沙龍
88會員
307內容數
以前多看日劇,近年多看韓劇,間中會開美劇、英劇、德劇、西班牙劇....,只要是好劇都會看,偶爾會寫劇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無言有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7年9月底到波羅的海三國旅行,立陶宛的十字架山(立陶宛語:Kryžių kalnas)是必去之地。十字架山,是立陶宛北部城市希奧利艾以北郊區一個朝聖地,確切起源無人知曉。不過,能確定第一批十字架是1831年11月立陶宛人反俄起義後,放置在一個軍事地方。
布達拉宮坐落拉薩市區西北的「瑪布日山(紅山)」上,是座規模宏大的宮殿式建築群,最初是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興建。於17世紀重建,成為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居所,為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整座宮殿具有鮮明的藏族風格,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宮中收藏了無數的珍寶,是座藝術殿堂,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西藏旅行,因要冒高山反應風險,景點都以藏傳佛教佛寺為主,價值就是原汁原味。大藏區其他同類佛寺逃不過「文化大革命」浩劫,全是原址重建的仿制品。倘若你是佛教徒,走一趟確實是個好經驗,團友除了我倆外都是佛教徒,自己是宗教藝術愛好者,丈夫想挑戰高原氣候,促成是次旅行。
國立巴杜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du Bardo,位於突尼斯市郊,本是19世紀「貝伊」在突尼斯市郊區的王宮,是地中海盆地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也是埃及博物館後第二座建立在非洲大陸上的博物館。博物館,自身就是一件藝術品,純白建築,內框是典型回教宮庭風格,中央有庭園,樓高三層。
『艾爾捷競技場』El Jem Amphitheatre,有「非洲羅馬競技場」之稱,是突尼西亞「傑姆」的一個橢圓形露天劇場,建於公元238年,當時位於羅馬帝國「阿非利加」的「提斯德魯斯」附近。1979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瑣羅亞斯德教」教義沒有「升天」的意念,認為土地是神聖的,水也是聖潔的,火則代表光明,皆不能用以處理被認為是不潔的屍體。「瑣羅亞斯德教」認為人死後會被邪神入侵變得不潔,故要在高地築起的「寂靜塔」上天葬,屍體供鷹鳥吃掉,以保持大地的聖潔。
2017年9月底到波羅的海三國旅行,立陶宛的十字架山(立陶宛語:Kryžių kalnas)是必去之地。十字架山,是立陶宛北部城市希奧利艾以北郊區一個朝聖地,確切起源無人知曉。不過,能確定第一批十字架是1831年11月立陶宛人反俄起義後,放置在一個軍事地方。
布達拉宮坐落拉薩市區西北的「瑪布日山(紅山)」上,是座規模宏大的宮殿式建築群,最初是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興建。於17世紀重建,成為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居所,為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整座宮殿具有鮮明的藏族風格,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宮中收藏了無數的珍寶,是座藝術殿堂,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西藏旅行,因要冒高山反應風險,景點都以藏傳佛教佛寺為主,價值就是原汁原味。大藏區其他同類佛寺逃不過「文化大革命」浩劫,全是原址重建的仿制品。倘若你是佛教徒,走一趟確實是個好經驗,團友除了我倆外都是佛教徒,自己是宗教藝術愛好者,丈夫想挑戰高原氣候,促成是次旅行。
國立巴杜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du Bardo,位於突尼斯市郊,本是19世紀「貝伊」在突尼斯市郊區的王宮,是地中海盆地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也是埃及博物館後第二座建立在非洲大陸上的博物館。博物館,自身就是一件藝術品,純白建築,內框是典型回教宮庭風格,中央有庭園,樓高三層。
『艾爾捷競技場』El Jem Amphitheatre,有「非洲羅馬競技場」之稱,是突尼西亞「傑姆」的一個橢圓形露天劇場,建於公元238年,當時位於羅馬帝國「阿非利加」的「提斯德魯斯」附近。1979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瑣羅亞斯德教」教義沒有「升天」的意念,認為土地是神聖的,水也是聖潔的,火則代表光明,皆不能用以處理被認為是不潔的屍體。「瑣羅亞斯德教」認為人死後會被邪神入侵變得不潔,故要在高地築起的「寂靜塔」上天葬,屍體供鷹鳥吃掉,以保持大地的聖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