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含有「親子教育」共 106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邀請您進來討論吧! 一起分享彼此的管教經驗… 許多人以為,只要IQ高、成績好,就掌握了幸福的門票。但事實上,研究指出,隨著年紀增長,學業成就受EQ的影響愈來愈多……情緒管理術,將成為一輩子都需要的關鍵能力。   在教育小孩之路上,為什麼常會感到挫折? ..................
Thumbnail
◆泛自閉症: 是指相較於典型自閉症,較為輕型的自閉症。ASD包括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妥瑞、亞斯伯格症這四種兒少神經精神障礙。這四種病症的特徵,有時會同時出現在同一個人的身上,但也可以是只有一種或兩種以上同時存在。 ◆亞斯伯格症: 此疾病的特徵為有嚴重的社會互動困難、不尋常的興趣與行為模式且伴隨完好的認知和溝通技巧。他們與自閉症兒童相同之處為,皆有社會互動障礙、局限的以及刻板化的興趣,不同之處為他們沒有語言上、認知發展上、自我照顧技巧以及適應行為方面普遍遲緩的現象,但其動作發展落後的情況卻很常見。 ◆妥瑞症 孩子總是出現眨眼、甩頭、聳肩、清喉嚨、特殊聲音,或怪異表情等症狀,甚至容易分心,導致學習落後。當心,孩子恐是妥瑞兒! 有以下幾種常見的型態: 1.簡單聲語型抽動:會快速的發出沒有意義的聲音與吵雜聲,如清喉嚨,咳嗽、尖叫、豬叫聲等。 2.複雜聲語性的抽動:較有意義且多樣化的言辭、音節或慣用語,如重複別人的話,口出穢語。 3.簡單動作性抽動:快速而短促的眨眼睛、歪嘴巴、裝鬼臉、搖頭晃腦、點點頭、聳肩膀、搥手、頓足、凹凸肚皮、吐口水等,即臉部肌肉,手腳抽動及關節等部位的不隨意運動突然、短暫的無意義動作。 4.複雜動作性抽動.....
弟弟在私校的大班生活還蠻適應的也很快樂,轉眼間就要升小學,剛好大班的幾位同學又跟他在一年級同班,所以沒有不適應問題。開學後每天的作息也很規律,早上吃完早餐開車送他上學(七點半前要到校),放學後先待在學校的才藝課學習英文等我或老婆下班去接他,(學校是不分年級每天下午四點後才放學,才藝課有準備點心最晚也
弟弟唸中班時,我有在考慮是否要轉到私校的大班就讀,於是只要有機會可以入學的私校即使路途遠一些不論是只有小學部或只到國中部,甚至到直升高中部我都去詢問,若可以報名便報名。老婆問我,為何要這麼執著去私校唸,這樣不僅學費貴,而且小孩子除了課業壓力大也容易產生比較心態,所以老婆個人不傾向唸私校,此外她覺得我
昨天在幫孩子檢查作業,發現其實過去到現在的題目與答案,似乎還是太過簡略,很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許多誤解。 比如,昨天我看到的閱讀測驗大致上是說不願意幫忙別人的結果反而害到自己,然後有一題的正確答案是:我們應該要盡力幫助別人。 但身為大人的我們都知道,不是什麼忙都應該幫,而我們應該要引導孩
Thumbnail
我在微信讀到一個段子 說許多事物都存在“灰色地帶”不易辨明真偽對錯 比如搶奪別人的東西自然不是對的 可若是搶奪想輕生人的刀或上吊的繩 甚至是搶劫的刀械呢? 從前也遭遇過“好心沒好報”的對待 但不會消減熱心助人的念頭 善良比聰明重要 因為聰敏也許天生 良善卻是選擇的 所以冷漠很合理 助人付出被忽視也正常 一如既往的讓自己的三觀主導人生的路是負責的做法 施與受就沒那麼輕重之別和執著了吧?
不知道有沒有格友會慢慢覺得,老派的心靈雞湯文已經戳不到內心深處,就像隔靴搔癢,已經逐漸發揮不了激勵人心的效果,比起不知道是和尚挑水還是擦皮鞋的年輕人的故事,我更喜歡傳記或個人散文集,能從更多的角度看待一個人在各種因素和環境下,做出什麼樣的選擇,而在數十年的人生裡成為怎麼樣的人,這種故事才立體、才有趣
Thumbnail
4/5不要做自己了,你做個人吧
打從孩子進入小學前,我就很難想像國小一年級就要開始補習的生活。 直到孩子進入了小學,才真的發現不去安親班又沒有額外補習英文,更沒有參加任何才藝社團的我們簡直是少數中的少數。 為什麼不讓孩子多學習一些呢?其實原因非常簡單,就是我們認為讓孩子多休息才能提高學習力。 或許各位很難想像
Thumbnail
今天想聊個與平時稍微不同的話題~雖然不直接談靈性、哲學或占星,但對內在成長依然息息相關。身為一位孩子的媽,我平時也愛看中外的教養觀點!希望不會讓大家覺得太八股啦~XD 在觀看《知否》時,我常被這句不斷出現的話觸動:「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Thumbnail
人都是貪婪 就連父母也是貪婪的 當然 自己也是貪婪的 小時候只要不要亂哭 就會得到誇獎 被說你好乖 孩童時期只要自動寫作業 就會得到誇獎 被說你真棒 到了青少年 父母變了 光一個成績就可以把父母分成好幾累 第一類 你家的事 無論你壞與好 都不過問 第二類
與其成為了不起的人,不如當個善於思考、做決定、為自己負責的人! 作者是一位92歲的日本阿嬤,也是一名幼兒園園長,她融合蒙特梭利與阿德勒心理學的理念,60年間培育過2800名以上的學童。作者呼籲父母不要被育兒標準或成功育兒法所困擾,及如何培養出具有幸福能力的人格。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