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麼說,並不是完全否定下集應有的水準,而是觀影反差性的對比太過明顯,但這或許也可能是因為上集的整體品質水準超越當前國片水準太多的原故,因此讓觀眾對於下集有著更大的期待。吳宇森的赤壁也是分成上下集來放映,而且兩集相隔更久的時間,但卻沒有這個品質差異性現象的存在,當然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吳宇森有著好萊塢提供的資金做後盾,拍起片來從容自在,魏德聖則是邊拍邊找金主來投資,這就是差異性了。
當一個導演白天還在偏遠山區焦頭爛額的拍片時,晚上卻必須開快車趕回台北來和可能的金主吃飯應酬,尤其在資金一度毫無著落,所有劇組演員的薪水付不出來的困窘下,導演還是必須努力控制著電影的拍攝進度,於是在下集中我們看不到那種行雲流水的從容自信節奏,取而代之的是一股焦躁下的疲憊式劇情轉折。
魏德聖不是神,也沒有調度大戰爭場面的經驗,但看的出他非常努力的將自己腦海中的分鏡影像化為電影,只可惜若要以二千三百萬美元的資金來拍攝如此壯闊的賽德克‧巴萊電影題材,先天上就已明顯不足,若能有好萊塢資金挹注,成本拉高到至少五千萬美元來拍攝,那麼相信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賽德克‧巴萊一定更棒更感人。
只話說回來,以台灣現有的電影拍攝環境來說,別說一億台幣,連二、三千萬台幣要拍成電影都很難找到資金,七億對於一個才真正當起導演來拍生平第二部電影的人來說,就跟天文數字一樣的可怕,那種一旦票房無法回收的壓力,單憑想像就已經讓人睡不著覺了,更何況還要面對可能連傾家蕩產都還不夠賠的下場。如果是你,這種賭注你願意去下麼?我沒那種勇氣,也沒有那麼偉大的夢想須要用到那麼多錢,所以我很佩服魏德聖。
賽德克‧巴萊〈下集─彩虹橋〉很多劇情具有催淚效果,極多的戰爭場面調度有模有樣,但也因為場面大,特效也跟著多了起來,這時資金不足的現象就明顯露了出來,像是飛機特效、森林中彈燃燒畫面特效、一團又一團的火球特效等等,對於已經習慣好萊塢特效處理的觀眾來說,為了省錢而去找對岸的中國特效公司來做,結果就是這樣的令人難以入目,尤其配樂比起上集來說可謂天差地遠,所以才會讓人誤以為這是二個不同導演拍出來的電影。但如同我先前所說,若是能一次將上下兩集看完,這種落差性或許就不會那麼明顯了。
老實說,魏德聖的海角七號是以商業為考量所拍出來的電影,在許多小細節上還是有很多待改進的空間,賽德克‧巴萊是魏導的夢想,裡面有很多他想表達的東西,但我建議他日後在寫劇本時,最好還是能多參考其他專業編劇的意見,否則難免陷入自我意識下的獨白,畢竟要拍成一部史詩格局的電影,光靠一個人還是不行的。
總體而論,賽德克‧巴萊的確是開創了國片前所未有的格局與境界,讓後繼者更能敢於追夢,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國內製片水準仍不足以讓整體國片大幅提升,當然這也跟政府的腦障制度有關,日後若能將好萊塢技術與人材引進,提供更多的資金補助給有潛力的導演,台灣電影的創意還是能在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