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文化》季刊第44期:親近新北海洋——感受海,理解海,愛上海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在新北市生活的市民朋友們,當你開車從臺61線經過八里和林口,海就在視線不遠的前方;若是從淡水和三芝出發往北海岸,沿途經過石門、金山、萬里,都是沿著海的地方;透過高速公路銜接臺62線快速道路往東北角,不到一小時的移動時間,從大臺北都會區就可以抵達緊臨太平洋的瑞芳和貢寮。

今年夏天推出的第44 期《新北市文化》季刊,以「親近新北海洋」為企劃,走訪在新北各地和海洋共同生活的創作人:他們分別是獨立書店經營者、海洋行動者、戶外探索者、荒野攝影家……跟著他們的腳步,認識新北的海洋生活。

從新竹移居澳底的貓哥,過去在新竹的國立大學校園經營人文社科書店,幾年前搬到東北角,先是經營蘇格澳底海洋書苑,然後因應當地外籍移工的需求,轉型成為東南亞原文書籍和相關生活物資的交換中心;更重要的改變不只是經營型態,而是海邊太好玩了,讓從小熱愛自然的貓哥開始帶團到澳底附近的秘境海灘潛水,讓更多人親身體驗海洋的魅力。

曾經在綠色和平基金會工作的顏寧,參與記錄遠洋漁業捕撈調查活動,拓展了她的海洋意識,從一開始學潛水、玩獨木舟,到推廣臺灣本土創作的海洋繪本,希望以文化和軟性方式,喚醒大眾關注海洋議題。

曾在多本商業雜誌工作的馬萱人,旅行到有「千湖之州」的美國明尼蘇達州,看到當地的大人小孩寵物在湖畔河邊快樂划行後自我省思:「臺灣是島,我又住在新北、臺北市交界,家旁的淡水河直奔大海,為何不能像騎單車一樣想划船就划船?」於是她到三芝報名了獨木舟的教學課程,人生首度下海划船,由麟山鼻到淺水灣、來回約12公里的中程獨木舟之旅,樂此不疲,她熱情期待,要發掘更多特色且獨家的新北海域,體會新北海洋之美。

此外,身為關心臺灣歷史的新北人,不可不知2022年正值淡水開港設關160周年,同時也是宣教士馬偕來臺150周年。適逢淡水開港設關160周年,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蒐集淡水開港的史料、故事及照片轉化成通俗好懂的講座展覽,「港動淡水」的一系列活動,重現淡水開港的時代故事。

另外要跟這幾年持續支持《新北市文化》季刊的讀者們報告,從本期開始,新增「駐地新北•創作沙龍」的新單元,邀請以新北市多元內容為創作題材的藝術家、寫作者、攝影師……紀錄他/她們的生活和文化創造的連結;本期首先邀請到攝影師陳敏佳,分享幾年前他從臺北市中心的商業攝影環境移居到北海岸郊山的工寮裡的蹲拍生活。

最後期待跟大家在新北的海洋相遇,準備好一起迎著夏天的海風,眺望著無限的海岸線,感受新北海洋,理解新北海洋,愛上新北海洋。


raw-image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 年6 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新北市文化》季刊官方網站

加入官方臉書粉絲團「讀新北 Reading Life」文章與活動訊息不漏接

紙本刊物免費索取,請洽新北市化局(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161號28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新北市文化季刊的沙龍
90會員
113內容數
2025/02/06
汐止不僅是迅速集聚島內移民與城市化的縮影,小城歷史猶如《百年孤寂》中魔幻寫實篇章,承載政權更迭、產業變遷與家族興衰的交織記憶。一幢幢百年古厝,如同小說中的布恩迪亞家族,成為歲月的見證,繁華與衰落交錯成詩,故事如煙霧般飄散,卻又透過一次次水患,深深嵌入每一寸泥土中,訴說著隱藏在時間縫隙中的瑰麗與夢想。
Thumbnail
2025/02/06
汐止不僅是迅速集聚島內移民與城市化的縮影,小城歷史猶如《百年孤寂》中魔幻寫實篇章,承載政權更迭、產業變遷與家族興衰的交織記憶。一幢幢百年古厝,如同小說中的布恩迪亞家族,成為歲月的見證,繁華與衰落交錯成詩,故事如煙霧般飄散,卻又透過一次次水患,深深嵌入每一寸泥土中,訴說著隱藏在時間縫隙中的瑰麗與夢想。
Thumbnail
2024/11/07
新北市貢寮區的馬崗社區,是臺灣最東邊的小漁村,居住人口不到50人,近年卻因土地開發案議題,意外闖入大眾視野。憑著獨特的人文底蘊、漁港的自然資源與景觀,刺激觀光人潮前來朝聖,也吸引更多文史工作者匯聚於此,帶領在地居民與外地人從日常中欣賞不一樣的漁村文化。
Thumbnail
2024/11/07
新北市貢寮區的馬崗社區,是臺灣最東邊的小漁村,居住人口不到50人,近年卻因土地開發案議題,意外闖入大眾視野。憑著獨特的人文底蘊、漁港的自然資源與景觀,刺激觀光人潮前來朝聖,也吸引更多文史工作者匯聚於此,帶領在地居民與外地人從日常中欣賞不一樣的漁村文化。
Thumbnail
2024/08/12
在淡水,有一群二度就業的媽媽們,走出家庭,導覽「淡水女路」,講述六個時代女性在淡水發光發熱的歷程。由李琪創辦的旅學堂,將旅行和女性歷史結合,陪伴在地的二度就業婦女,建立信心並與社會重新接軌,成為在地的導覽合作夥伴,創造了美麗的人文風景。
Thumbnail
2024/08/12
在淡水,有一群二度就業的媽媽們,走出家庭,導覽「淡水女路」,講述六個時代女性在淡水發光發熱的歷程。由李琪創辦的旅學堂,將旅行和女性歷史結合,陪伴在地的二度就業婦女,建立信心並與社會重新接軌,成為在地的導覽合作夥伴,創造了美麗的人文風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南寮漁港是新竹著名的觀光景點,擁有美麗海岸線及美食的波光市集。 遊客可以騎乘單車,盡情欣賞新竹海濱之美。本篇文章介紹了景點特色,遊玩心得,以及營運資訊,非常適合想在新竹一日遊的遊客。
Thumbnail
南寮漁港是新竹著名的觀光景點,擁有美麗海岸線及美食的波光市集。 遊客可以騎乘單車,盡情欣賞新竹海濱之美。本篇文章介紹了景點特色,遊玩心得,以及營運資訊,非常適合想在新竹一日遊的遊客。
Thumbnail
從「海產」與「攝影」的角度切入,帶領參加者從書中出發,走訪基隆巷弄、客家足跡,認識那些基隆與北埔的前世今生。
Thumbnail
從「海產」與「攝影」的角度切入,帶領參加者從書中出發,走訪基隆巷弄、客家足跡,認識那些基隆與北埔的前世今生。
Thumbnail
回憶當時臨時起意小旅行,在臉書上即時分享夜宿漁村的旅畫時,朋友問:為什麼選擇南方澳?因為想知道,離開了單純海產與媽祖廟外,我還能從南方澳讀到甚麼?
Thumbnail
回憶當時臨時起意小旅行,在臉書上即時分享夜宿漁村的旅畫時,朋友問:為什麼選擇南方澳?因為想知道,離開了單純海產與媽祖廟外,我還能從南方澳讀到甚麼?
Thumbnail
穿越時空遊新北 不同時期的臺灣,吸引不同的居民來臺,1860年代淡水正式開港,來自英美法多國航海探險家及商人來臺,英國領事館正式設在淡水;1895至1945年日本治臺時期,延續明治維新脫亞入歐的政策,大量引進西方現代技術,統治臺灣五十年期間,工業、農業、交通、旅遊等領域都投入建設,形塑20 世紀早期
Thumbnail
穿越時空遊新北 不同時期的臺灣,吸引不同的居民來臺,1860年代淡水正式開港,來自英美法多國航海探險家及商人來臺,英國領事館正式設在淡水;1895至1945年日本治臺時期,延續明治維新脫亞入歐的政策,大量引進西方現代技術,統治臺灣五十年期間,工業、農業、交通、旅遊等領域都投入建設,形塑20 世紀早期
Thumbnail
在新北市生活的市民朋友們,當你開車從臺61線經過八里和林口,海就在視線不遠的前方;若是從淡水和三芝出發往北海岸,沿途經過石門、金山、萬里,都是沿著海的地方;透過高速公路銜接臺62線快速道路往東北角,不到一小時的移動時間,從大臺北都會區就可以抵達緊臨太平洋的瑞芳和貢寮。
Thumbnail
在新北市生活的市民朋友們,當你開車從臺61線經過八里和林口,海就在視線不遠的前方;若是從淡水和三芝出發往北海岸,沿途經過石門、金山、萬里,都是沿著海的地方;透過高速公路銜接臺62線快速道路往東北角,不到一小時的移動時間,從大臺北都會區就可以抵達緊臨太平洋的瑞芳和貢寮。
Thumbnail
今天非爬山行程,只好從基隆搭車,第一次選假日踏訪,公車上滿是遊客,不太舒服的站著,讓耳機隨機放出的韓劇OST,沖涼搭車的煩躁感。大約站到龍洞過後才輪到我有座位。 澳底站下車已近兩點半,大約走5分鐘即可抵達圖書館。貢寮分館位於公有零售市場大樓三樓,周邊視野開闊,可遠望九份基隆山等群山
Thumbnail
今天非爬山行程,只好從基隆搭車,第一次選假日踏訪,公車上滿是遊客,不太舒服的站著,讓耳機隨機放出的韓劇OST,沖涼搭車的煩躁感。大約站到龍洞過後才輪到我有座位。 澳底站下車已近兩點半,大約走5分鐘即可抵達圖書館。貢寮分館位於公有零售市場大樓三樓,周邊視野開闊,可遠望九份基隆山等群山
Thumbnail
翡翠灣的鄰居,面海座位,投幣式自助咖啡,攝影展,令人驚艷的海邊圖書館。
Thumbnail
翡翠灣的鄰居,面海座位,投幣式自助咖啡,攝影展,令人驚艷的海邊圖書館。
Thumbnail
新北市境內山海相依,擁有多樣的景觀環境,兼具都市與鄉鎮風貌,人口與新移民人數皆為全國之冠,非常推薦市民讀者們,透過各式各樣的導覽介紹、旅行踏查、共享閱讀等活動,更加親近我們生活的家鄉。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官方網站
Thumbnail
新北市境內山海相依,擁有多樣的景觀環境,兼具都市與鄉鎮風貌,人口與新移民人數皆為全國之冠,非常推薦市民讀者們,透過各式各樣的導覽介紹、旅行踏查、共享閱讀等活動,更加親近我們生活的家鄉。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官方網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