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百年汐止的城鎮軌跡──水返腳•老街古厝•紅龜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汐止不僅是迅速集聚島內移民與城市化的縮影,小城歷史猶如《百年孤寂》中的魔幻寫實篇章,承載著政權更迭、產業變遷與家族興衰的交織記憶。

一幢幢百年古厝,如同小說中的布恩迪亞家族,成為歲月的見證,繁華與衰落交錯成詩,故事如煙霧般飄散,卻又透過一次次水患,深深嵌入每一寸泥土中,訴說著隱藏在時間縫隙中的瑰麗與夢想。

歷經百年考驗,至今仍屹立的茶葉行、紅龜店與老香舖,不僅嚴守著家傳味道,更見證著這片土地如何在歲月的洗禮中,走出屬於自己的未來。

採訪撰稿=周綺凡.攝影= 周治平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54期,Cover Story|走訪老新北)

汐止暮色。

汐止暮色。


水返腳──潮汐到此為止

清代初期的基隆河水量豐沛,河道平穩,船隻載著茶葉、農產與煤礦,將這片土地的富饒散播至更廣闊的天地,成為先民往來臺北城的交通要道。由於再往上游的河水淺急而無法行船,讓水返腳街(今汐止中正路)成為重要的貨物轉運站。日治時期更名「汐止」,既保留了地名的詩意,也喚起河流與城鎮相依的深情。

汐止百年前舊名為水返腳。

汐止百年前舊名為水返腳。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於1920年實施市街庄制,設立七星郡,轄屬臺北州,管轄汐止街、士林街、北投街、內湖庄、松山庄等地。七星郡的名稱來自現今臺北市最高山——七星山,雖然七星山並不與汐止接壤,卻成為地理座標與精神象徵。

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將七星郡改制為臺北縣七星區。然而,隨著行政區劃的調整,七星區於1947年撤銷,轄內各地先後併入其他上級行政區,七星之名逐漸淡出官方版圖。

儘管如此,這個名稱並未完全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在今日的國中小校際比賽中,仍設有「七星區」的分區制度,涵蓋了汐止、金山、萬里等地。這種非正式的區域劃分,延續了歷史的脈絡,也在無形中維繫著居民之間的情感。

對於許多熟齡的汐止居民而言,「七星郡」或「七星區」並僅是地理名詞,更是一種深植心中的地方意識,穿越了行政區劃的更迭,飽含著對過往歲月的追憶與認同。


 

走過低谷換得重生——十年水患

「瑞伯」、「象神」、「納莉」——這些颱風的名字,彷彿刻在汐止的土地上。由於汐止周圍山區地勢較高,加上基隆河的河道曲折,且上游的平溪山區為臺灣雨量最多之處,每當颱風或豪雨來襲時,易造成下游地區的水患,近代進行了兩次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在提升流速避免淤積的同時,卻也削弱了基隆河的蓄洪能力,雖然改善了臺北市境內的水患,卻使得中游的汐止首當其衝,成為洪水宣洩之地。自1990年代以來,颱風與豪雨帶來的淹水災情幾乎成為汐止居民的共同記憶,許多珍貴的文史資料也隨著洪流一去不返。

2005年員山子分洪道的建成,則為汐止開啟了新篇章。該工程在基隆河上游瑞芳區開挖了一條分洪隧道,將部分洪水導引至東海,完工後大幅降低了基隆河中下游地區的淹水風險,汐止從此擺脫了頻繁淹水的威脅。雖然如今基隆河安然流淌,但對於老汐止人來說,每一波微瀾,似乎都在低聲述說當年滄桑的水患光景。

現在從汐止老街街尾轉入禮門里社區綠廊道,河堤圍牆上的人文彩繪,和描繪昔日國軍救災銅雕壁畫,一幕幕紀錄重現著汐止從低谷中重生的歷程。

 

百年路徑見證時代變遷

時間再拉回百年前,當河川不再成為唯一運輸途徑,汐止也開啟因陸路交通發展的現代化舞臺。1885年,基隆臺北聯絡道拓寬成為現今大同路的雛形,將汐止與外界緊密相連。之後鐵路鋪設至水返腳,不僅加速了人員與物資的流通,也讓汐止的茶葉與煤礦沿著鐵軌通往基隆港,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茄苳腳臺灣鐵路遺跡公園,展示臺灣鐵路發展的歷史。

茄苳腳臺灣鐵路遺跡公園,展示臺灣鐵路發展的歷史。

1896年,縱貫鐵路南港隧道與五堵隧道的完工,讓汐止成為臺北與基隆間的重要通道,儘管這兩座隧道的命名均與汐止無關,卻都真真切切位在汐止境內。如今南港隧道已做為自行車與機車用道,而五堵隧道則保持原有紅磚砌成的拱形結構並因其文資身分成為歷史建築,現亦化身為自行車道,靜靜見證了超過一世紀的風霜。騎行其中,仿若穿越時空,感受汐止歷史與現代的交錯。

而在汐止火車站高架橋下,茄苳腳鐵路遺跡公園靜靜佇立。這裡曾是清代劉銘傳修築鐵路的路基,如今這片遺跡被精心保存,見證了臺灣鐵路發展的起點與艱辛歷程,從劉銘傳時期的規劃與興建,到日治時期的擴建與改良,透過公園遺跡的展示與解說,讓遊客能夠深入了解這段鐵道歷史的背景。特別是「條石」所堆砌的歷史基礎,訴說著鐵道初創時的艱辛與榮光,讓人們在繁忙的交通路線中,仍能觸摸到歷史的溫度。

 

往事並不如煙

百年產業──從汐止茶與煤說起的故事

也曾有過「茶金」時期的汐止,清代以烏龍茶、包種茶而聞名,茶園遍佈白雲山區一帶,茶葉種植的丘陵連綿不絕,也讓水返腳街成為茶葉集散地,促使汐止成為北臺灣的製茶重鎮。直至昭和年間,汐止的茶樹種植面積和製茶戶數均位居七星郡之首,反映出當時茶業的鼎盛。水返腳街上的茶商如蘇樹森、李萬居,不僅因茶致富,還成為當地仕紳階級的代表,積極參與地方政治與經濟事務。

汐止老街屋。

汐止老街屋。

歷史的巨輪不斷推進,汐止人從「看天氣吃飯」的茶農,逐漸走向「入坑掘黑金」的礦工生涯。隨著礦業的興起,茶業人口逐漸轉移至礦場。日治時期推行礦業特許制度,鼓勵礦業開發,汐止深藏的豐厚煤層,成為煤礦開採的重要地區。當北港、友蚋、鹿寮等地的礦坑相繼開發,煤礦經由臺車運至五堵車站,再運往各地供內外銷。礦業的興盛吸引大量勞動力湧入,汐止的街市範圍迅速擴大,並逐漸從河運轉型為陸運要地。

茶業與礦業的更迭,見證了汐止從農業時代邁向工業時代的轉變。茶香飄逸的山坡地與煤煙滾滾的礦坑,交織出這座城鎮的百年風華。如今,汐止的街巷間依稀可見昔日繁榮的痕跡,彷彿在低語訴說它曾經的輝煌與轉型的故事。

 

百年老街與富商巨賈的華美大厝

汐止的水返腳街與茄苳路,承載著茶業與礦業繁華時期的記憶,猶如兩條時光隧道,將我們引向汐止的歷史深處。

水返腳街昔日是汐止的商業命脈,得益於鄰近牛稠頭碼頭與基隆河的便利航運,吸引茶行、藥材行、香舖等商家聚集,形成繁忙的市集,素有「汐止第一街」的美譽。街旁的百年建築,見證了茶葉從山區運至此地精製,再由河運至大稻埕的繁盛景象,也訴說著汐止早期貿易的興盛。

鄰近中正路的蘇厝、陳厝、余厝三座風格各異的大宅,彷彿時間的座標,靜靜述說著水返腳的舊時光。其中「站前蘇厝」是汐止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厝,最初為茶商李萬居所建。李原本是日治時期的水返腳庄長,晚年因茶業致富,在汐止建起了這座紅磚洋樓,拱門與迴廊幽深而富有層次。後因家道中落輾轉售予五堵煤炭商蘇成水,有別於汐止另一名人蘇大老的產業,因此被民眾稱為站前蘇厝。

汐止站前的蘇厝是汐止保存最完整的古厝之一,具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汐止站前的蘇厝是汐止保存最完整的古厝之一,具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而在汐止交流道旁的陳厝──陳萬乞古厝,則以華麗的巴洛克風格別樹一幟。這座由泉州工匠精心打造的兩層洋樓,是當年礦業與中藥生意的繁盛展現。陳萬乞曾參與礦坑的開鑿,賺得大筆財富後,選址河邊建造豪宅。建築頂端的山牆如王冠般矗立,窗臺則為採光與通風而設計,巴洛克元素與現代主義在此交融,成就了汐止當時最高的建築。

至於汐止老街上的「余厝」,則是鹽業巨擘余成家的心血結晶。樓房於1923年落成,余厝門楣上刻有「觀瀾」二字,因其背後緊鄰基隆河河灘而得名。此洋樓以五個磚拱柱構成主體,綠釉花磚點綴其間,極具南洋風情。中庭保留一隻鯉魚泥雕,象徵「鯉魚躍龍門」。余家不僅掌握汐止當地鹽務館的經濟命脈,後代還真如鯉魚躍龍門,出現了許多醫師和地方頭人,延續余家家族的輝煌。

汐止老街上靠近尾端亦有數間規模較小的古厝,例如以經營米業起家的林再益,老宅以簡樸典雅的建築風格著稱,另一間則是門面華麗的永安居。這些老宅與建築共同串連汐止老街的歷史軌跡,不僅承載著當地富商的故事,也勾勒出汐止的昔日輝煌。

茄苳路則是另一段引人入勝的歷史篇章。在縱貫鐵路尚未開通前,茄苳路連接汐止與基隆,是當時的主要通道。這條道路曾是富商巨賈的聚集地,包括斯園(周家花園)、潘炳燭古厝及建順茶行見證了當年的豪奢風華。周家花園由煤礦富商周再思於1899年興建,歷時十年完成,以閩南與日式結合的設計為當時名園豪邸,象徵汐止的繁華。所幸建順茶行仍在,由黃敦釋家族於1885年創立,經三代經營成為汐止最大的茶園。儘管這些建築已不復存在,所幸1885年創立的建順茶行依舊保留至今,成為茄苳路傳奇的唯一見證。

此外,茄苳路還與近代史上的傳奇人物杜月笙有著聯繫。十里洋場的風雲人物杜月笙是曾掌控上海灘的商業與幫派教父,生前權傾一時,卻在身後沉靜安眠於汐止的茄苳路底。杜月笙墓園隱藏在秀峰國小後方,綠蔭掩映之中,輓額「義節聿昭」與墓塚一同靜靜矗立,朝向他曾經叱吒風雲的上海。這樣的歸宿,為茄苳路增添了一抹傳奇色彩。

這些因茶業與礦業而發達的家宅建築,不僅是居所,更是凝結了昔日汐止富甲一方的見證。磚瓦之間,是百年的商賈記憶;庭院深處,是家族興盛的軌跡,承載了汐止的歷史與未竟的故事。 

百年宗教——日本神社與忠順廟

作為一座老城鎮,汐止百年來的宗教機構如長老教會禮拜堂、濟德宮、忠順廟等,既是信仰中心,也是凝聚人心、見證城鎮興衰的文化地標。

提到馬偕博士在臺的足跡,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應該是淡水,但其實早在1872年,馬偕博士沿著基隆河逆流而上在汐止傳播基督教義,開啟了汐止的福音之門。他在當地不僅佈道,更以實際行動改善居民生活,拔牙、診療、傳授衛生知識,讓信仰與醫療並行。十年後他創立水返腳教會,不僅成為汐止首座基督教堂,更成為當地信徒的精神依託。

除了基督教,汐止亦曾有過一座日本神社,見證了這片土地的政治與文化變遷。1895年甲午戰爭後臺灣被割讓給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近衛師團自三貂嶺登陸,並於當地的蘇樹森宅邸過夜,之後在前進南臺灣時因故去世,做為首位戰死異地的皇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之後被徹底神格化,成為全臺各重要神社的主祀,日本政府將汐止的這段歷史地點設為「遺跡所」,並命名為「能久宮」。1937年設立「汐止神社」,恭奉天照皇大神、倉稻魂神、大己貴命、明治天皇及能久親王等神明。

現在到汐止忠順廟仍能見到日本神社時期遺留下來的狛犬。

現在到汐止忠順廟仍能見到日本神社時期遺留下來的狛犬。

二戰結束後,汐止神社迎回原本蘇家主祀的保儀大夫神像並改名為忠順廟,成為新的地方信仰中心。在時代更替下,神社原有建築拆除,改為中國傳統式的寺廟,但當年神社的遺跡仍舊悄然存在,廟前的鳥居、石狛犬與石燈籠依然佇立,仿佛在低語著當年那段過往,回響著能久親王駐足此地的足音。

汐止老街尾端的濟德宮,擁有超過180年的歷史,是當地最具代表性的媽祖廟之一,承載著幾代汐止人的信仰與記憶。這座廟宇的媽祖神像特別,身姿柔和,為新北市少見的軟身神像。與傳統媽祖廟不同的是,廟內的「柳將軍千里眼」與「桃將軍順風耳」兩位部將分別被安奉在不同的神龕中。此外,廟中還珍藏著兩對歷史悠久的石柱,分別可追溯至1847年與1859年。

即便歷經多次遷移,這座庇護信徒的廟宇依舊屹立,成為汐止的精神象徵。尤其是當《通靈少女》這部電視劇選定濟德宮為取景地,劇中的神祕氛圍與濟德宮的傳統文化完美契合,使得這座古廟吸引了無數劇迷前來朝聖,證明了這個歷史悠久的信仰場所依然擁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與吸引力。

 

百年之味——紅龜店與明德堂香鋪

汐止的老店不僅是果腹的小吃攤或傳統手作產業,而是百年城鎮的縮影,每一個店家都蘊藏著祖輩的智慧與時代故事,記錄著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情感連結。

像是創立於1897年汐止紅龜店,其招牌產品紅龜粿以純圓糯米蒸製,質地細緻 Q 彈,內餡多樣,包括紅豆、花生、鹹綠豆及菜脯等,深受顧客喜愛。各式米食製品,如壽桃、蘿蔔糕、油飯等,以及祭祀與節慶應景食品種類齊全,充分展現臺灣傳統糕點的多樣性。即使經歷日治時期的動盪及西式飲食潮流的衝擊,店家始終憑藉純熟技藝和堅韌精神,熬過各種挑戰。汐止紅龜店的百年堅守,並非僅是糕點製作,更是當地居民與來訪旅人聯繫情感的媒介。

位在濟德宮附近的百年老店明德堂香舖,自1912年創立以來,伴隨著城市的脈動,傳承了四代製香技藝。創始人王才在唐山商人的指點下學會製香,利用汐止豐富的肖楠木資源製作各種香品。

從巨大鐵桶研磨香料到基隆河畔晾曬香枝,早年香品的製作過程充滿人力與自然的協作。明德堂堅持使用天然香料,將肖楠木、沉香、檀香等珍貴木料,混合麝香、龍涎香等天然香料,以嚴密比例調製成的香粉,是製香的靈魂所在。

raw-image

店主王重儒細說點香儀式的講究,例如祭拜神明需點三炷香,以表達對天地神靈的虔敬;祭祖則用兩炷香,象徵慎終追遠;孤魂則只需一炷香,表達哀憫關懷。點香若為其它用途而無祭拜需求,則需將香腳折彎,以避免對神明與祖先失禮。小小一炷香,寄託的是人們對天地、祖先與未知世界的敬畏之心。這股隨煙縷升的香氣,承載著汐止百年的歷史記憶,亦為城市注入永恆的文化情感。

在汐止市場內,還有一家傳承百年的「廖家百年紅龜麻糬」,這家店以手工製作的紅龜粿和麻糬聞名。麻糬柔軟細緻,入口即化,每一口都充滿濃濃的古早味。其它像是位於汐止火車站附近的「車頭鹹粥」,自1950年代起便開始營業,至今已超過半個世紀,粥品濃稠適中,滋味鮮美。

汐止的這些老店,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人情味,讓時間彷彿放慢了腳步,人們得以細細品味那份屬於汐止的百年風味。

raw-image



作 者 介 紹:周綺凡 Claire Chou

文字工作者,現居新北市萬里區。作品曾獲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選介,獨立或與他人合著有:《日本越境跳島小旅行!走訪瀨戶內、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臺南旅遊使用書》、《風土再造:看見地方的光:25 個社區營造的實踐之路》、《新北風格私旅:樂遊繽紛活力城》等,作品散見各平面與網路媒體。



《新北市文化》季刊

自從1984年6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加入官方臉書粉絲團「讀新北 Reading Life」文章與活動訊息不漏接,新北市文化局出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新北市貢寮區的馬崗社區,是臺灣最東邊的小漁村,居住人口不到50人,近年卻因土地開發案議題,意外闖入大眾視野。憑著獨特的人文底蘊、漁港的自然資源與景觀,刺激觀光人潮前來朝聖,也吸引更多文史工作者匯聚於此,帶領在地居民與外地人從日常中欣賞不一樣的漁村文化。
在淡水,有一群二度就業的媽媽們,走出家庭,導覽「淡水女路」,講述六個時代女性在淡水發光發熱的歷程。由李琪創辦的旅學堂,將旅行和女性歷史結合,陪伴在地的二度就業婦女,建立信心並與社會重新接軌,成為在地的導覽合作夥伴,創造了美麗的人文風景。
——礦工文史館.採礦日常.火牌仔 幾位平均年齡近80 歲的老礦工,在2019 年拿出自己的每月老人年金,創立了「猴硐礦工文史館」,除了靜態展示,每週更免費替遊客進行「礦工生活記憶漫遊」導覽。長達3 小時的走讀路線,不僅是對猴硐在地過去礦業輝煌時期的回顧,更是一份對後代的承諾。如今文史館因租約到期,
擁有陶瓷老街、陶瓷博物館與新北市美術館的鶯歌,藝術氣息十分濃厚。但在民國70 年以前,鶯歌的天空曾有上百根煙囪,當時家家戶戶幾乎都依賴陶瓷或採礦為生。作家陳映真的童年,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本期特別邀請楊國龍老師,以陳映真小說〈山路〉文本為參照,走讀鶯歌巷弄、聚落與步道,更貼近文學家的胸懷與心靈。
——專訪「老貓」陳穎青 與一般自行車旅遊書不同,《探路臺北⸺大臺北公路車深度旅行》的作者「老貓」陳穎青,以主題來決定騎車路線,在「整個臺北都是我的博物館」的架構與概念下,運用單車踏查,走讀雙北,進而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 本期特別邀請老貓,分享他如何在騎車的過程中, 發現臺北城的興起,淡水河的史詩
辰龍歲至喜迎春,首先向市民朋友拜個早年,農曆春節是與親人團圓相聚的珍貴時刻,也是一年一度放鬆出遊的美好假期。歡迎大家邀請親朋好友到新北市豐富的山河海環境及人文藝術景點,感受我們生活的所在。
新北市貢寮區的馬崗社區,是臺灣最東邊的小漁村,居住人口不到50人,近年卻因土地開發案議題,意外闖入大眾視野。憑著獨特的人文底蘊、漁港的自然資源與景觀,刺激觀光人潮前來朝聖,也吸引更多文史工作者匯聚於此,帶領在地居民與外地人從日常中欣賞不一樣的漁村文化。
在淡水,有一群二度就業的媽媽們,走出家庭,導覽「淡水女路」,講述六個時代女性在淡水發光發熱的歷程。由李琪創辦的旅學堂,將旅行和女性歷史結合,陪伴在地的二度就業婦女,建立信心並與社會重新接軌,成為在地的導覽合作夥伴,創造了美麗的人文風景。
——礦工文史館.採礦日常.火牌仔 幾位平均年齡近80 歲的老礦工,在2019 年拿出自己的每月老人年金,創立了「猴硐礦工文史館」,除了靜態展示,每週更免費替遊客進行「礦工生活記憶漫遊」導覽。長達3 小時的走讀路線,不僅是對猴硐在地過去礦業輝煌時期的回顧,更是一份對後代的承諾。如今文史館因租約到期,
擁有陶瓷老街、陶瓷博物館與新北市美術館的鶯歌,藝術氣息十分濃厚。但在民國70 年以前,鶯歌的天空曾有上百根煙囪,當時家家戶戶幾乎都依賴陶瓷或採礦為生。作家陳映真的童年,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本期特別邀請楊國龍老師,以陳映真小說〈山路〉文本為參照,走讀鶯歌巷弄、聚落與步道,更貼近文學家的胸懷與心靈。
——專訪「老貓」陳穎青 與一般自行車旅遊書不同,《探路臺北⸺大臺北公路車深度旅行》的作者「老貓」陳穎青,以主題來決定騎車路線,在「整個臺北都是我的博物館」的架構與概念下,運用單車踏查,走讀雙北,進而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 本期特別邀請老貓,分享他如何在騎車的過程中, 發現臺北城的興起,淡水河的史詩
辰龍歲至喜迎春,首先向市民朋友拜個早年,農曆春節是與親人團圓相聚的珍貴時刻,也是一年一度放鬆出遊的美好假期。歡迎大家邀請親朋好友到新北市豐富的山河海環境及人文藝術景點,感受我們生活的所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街頭速寫 嘉義布袋的街頭速寫,展現了一個富有歷史和文化氣息的地方。走在市區的馬路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小小的巷弄,彷彿在迎接每一位來到這裡的遊客。小巷弄的背後,是一座古老的廟宇,散發著莊嚴而神秘的氛圍。廟宇的紅瓦和金頂在陽光下閃耀,宛如一幅畫卷。 高高低低的老舊房子 延伸至馬路兩邊的是高
Thumbnail
太保東勢寮 嘉義太保東勢寮的老宅和周邊地區,因為距離故宮南院不遠,因此常被遊客忽略。然而,這裡卻有著獨特的鄉村風貌和歷史韻味。老宅區的鄉村小路蜿蜒曲折,兩旁是各式各樣的民宅,有的充滿生機,有的則已顯得有些凋零。 回憶和歷史 這些老宅,有的可能已有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承載了當地居民的回憶和歷
Thumbnail
在富岡中正路上短暫停留,目光觸及華麗無比的豪華洋樓,以及充滿時間感的紅磚瓦房,感受到小鎮曾經的興盛熱鬧,與繁華落盡後的沉靜,無法改變的過去,只能尾隨時光,繼續前進。
Thumbnail
嘉禾新村是位於臺北市歷史悠久的眷村,提供豐富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體驗。這裡有介紹關於嘉禾新村的園區資訊、歷史演變以及特展,欣賞日式聚場、防空洞等特色建築。是一個適合獨自悠閒漫步、也可以全家一同前往、深度體驗臺灣歷史的好地方。
Thumbnail
穿越狹窄的臺南中西區巷弄,探索舊宅的歷史和風情,每座老宅都蘊藏著無數故事,對這片土地有了更多的理解與熱愛。
Thumbnail
「蘆竹湳像是被遺忘在時間洪流中的老靈魂,是被現代人漸漸遺忘的舊記憶」,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總幹事 許書凡 娓娓道出這裡給大家的第一印象。繼承父親志業的許書凡與其他幾位返鄉幫忙的志工青年,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提供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資源協助下,從志工變正職工作,現在更已把這裡當家來經營。
Thumbnail
台北圓山民俗村,一座座身材矮紅瓦建築,靜靜地立在繁華的都市中,廣場呈現出獨特的韻味。走進圓山民俗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精美的建築。每一塊磚、每一根樑都蘊藏著故事,讓人不禁想著古時的典故與傳說。 這裡的建築風格獨樹一標誌,與現代都市的高樓大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但也正是這樣的對比,使得圓山民俗村更
Thumbnail
曾經存在過的房子-後勁林家古厝完整版 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故事 建築保存著曾經住在這裡的點點滴滴 一磚一瓦都書寫著屬於每個人心田裡的故事 建築語彙也書寫著傳統倫理的觀念 在日治時期建造的房子仍以傳統閩式建築 可見當時建造的屋主 對於傳統、倫理也是非常重視 本段影片不僅紀錄保存的
Thumbnail
談起新的剎那,會不自覺聯想舊得不好。但事實是必需有舊的犧牲,才有新的到來。
Thumbnail
闊別二十多年再次踏入汐止拱北殿,抓住這星期台北最後的陽光,週末透早就請小黃哥哥載我上拱北殿。 途經汐止的伯爵山莊,這曾經是瓊瑤劇「庭院深深」裡豪宅的取景點,當年劉雪華跟秦漢在這裡愛來愛去,這兒也曾經是十分著名著名的豪宅區。汐止本來是非常美的,在沒有這麼多房子以前。在這裡的好山好水被大家注意到之後,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街頭速寫 嘉義布袋的街頭速寫,展現了一個富有歷史和文化氣息的地方。走在市區的馬路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小小的巷弄,彷彿在迎接每一位來到這裡的遊客。小巷弄的背後,是一座古老的廟宇,散發著莊嚴而神秘的氛圍。廟宇的紅瓦和金頂在陽光下閃耀,宛如一幅畫卷。 高高低低的老舊房子 延伸至馬路兩邊的是高
Thumbnail
太保東勢寮 嘉義太保東勢寮的老宅和周邊地區,因為距離故宮南院不遠,因此常被遊客忽略。然而,這裡卻有著獨特的鄉村風貌和歷史韻味。老宅區的鄉村小路蜿蜒曲折,兩旁是各式各樣的民宅,有的充滿生機,有的則已顯得有些凋零。 回憶和歷史 這些老宅,有的可能已有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承載了當地居民的回憶和歷
Thumbnail
在富岡中正路上短暫停留,目光觸及華麗無比的豪華洋樓,以及充滿時間感的紅磚瓦房,感受到小鎮曾經的興盛熱鬧,與繁華落盡後的沉靜,無法改變的過去,只能尾隨時光,繼續前進。
Thumbnail
嘉禾新村是位於臺北市歷史悠久的眷村,提供豐富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體驗。這裡有介紹關於嘉禾新村的園區資訊、歷史演變以及特展,欣賞日式聚場、防空洞等特色建築。是一個適合獨自悠閒漫步、也可以全家一同前往、深度體驗臺灣歷史的好地方。
Thumbnail
穿越狹窄的臺南中西區巷弄,探索舊宅的歷史和風情,每座老宅都蘊藏著無數故事,對這片土地有了更多的理解與熱愛。
Thumbnail
「蘆竹湳像是被遺忘在時間洪流中的老靈魂,是被現代人漸漸遺忘的舊記憶」,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總幹事 許書凡 娓娓道出這裡給大家的第一印象。繼承父親志業的許書凡與其他幾位返鄉幫忙的志工青年,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提供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資源協助下,從志工變正職工作,現在更已把這裡當家來經營。
Thumbnail
台北圓山民俗村,一座座身材矮紅瓦建築,靜靜地立在繁華的都市中,廣場呈現出獨特的韻味。走進圓山民俗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精美的建築。每一塊磚、每一根樑都蘊藏著故事,讓人不禁想著古時的典故與傳說。 這裡的建築風格獨樹一標誌,與現代都市的高樓大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但也正是這樣的對比,使得圓山民俗村更
Thumbnail
曾經存在過的房子-後勁林家古厝完整版 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故事 建築保存著曾經住在這裡的點點滴滴 一磚一瓦都書寫著屬於每個人心田裡的故事 建築語彙也書寫著傳統倫理的觀念 在日治時期建造的房子仍以傳統閩式建築 可見當時建造的屋主 對於傳統、倫理也是非常重視 本段影片不僅紀錄保存的
Thumbnail
談起新的剎那,會不自覺聯想舊得不好。但事實是必需有舊的犧牲,才有新的到來。
Thumbnail
闊別二十多年再次踏入汐止拱北殿,抓住這星期台北最後的陽光,週末透早就請小黃哥哥載我上拱北殿。 途經汐止的伯爵山莊,這曾經是瓊瑤劇「庭院深深」裡豪宅的取景點,當年劉雪華跟秦漢在這裡愛來愛去,這兒也曾經是十分著名著名的豪宅區。汐止本來是非常美的,在沒有這麼多房子以前。在這裡的好山好水被大家注意到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