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的公益行為多可貴?

2022/08/0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自從去年聽過周世絜分享的「成為更有智慧的捐款人」,我就開始關注公益責信這個單位,甚至包含參與他們提供給NGO的一些財務課程。老實說,作為個人,我雖然長期支持幾個社福團體,但是金額遠遠不夠讓人需要特別重視,去關注NGO的運作,坦白說根本只是多事而已。
但是,即使只是各種小額捐款,我也希望支援這些社工可以接住一些家庭狀況或是人生處遇沒有那麼好的人。這樣說可能不太好,讓人覺得最後捐款也只是自私自利的行為,但是我確實相信:社會的共好、利他,最後絕對會成為利己的行為。

公益責信協會在做什麼?

就我側面觀察,「公益責信協會」的人專長就是財務金融,裡面的核心成員幾乎都有財務、會計、金融背景,所以這個協會的工作,也是致力於協助其他的公益團體,讓他們能提升財務的透明度,以及財務的治理能力。
公益團體本著一片初心想要幫助別人,但是幫助別人需要有方法,也需要導入很多管理與財務技術。過去的時代或許有許多宗教團體吸收了最大金額的資金,但是現在連公益團體的關注議題都「分眾」了!而這些小小的團體,或許每年可運用的資金只有幾百萬,但是還是應該要加以管理。
何況,這一代的捐款人也開始有所不同,越是捐款金額大的捐款人,越會在乎公益團體的財務報告。公益團體顯然在財務及管理上需要用更有效率的方法,也比較能跟捐款人及公部門對話,增進彼此理解的理解。
簡單說,這個協會在幫助其他協會變成更懂會計、財務的單位!

台灣人連捐款的風景都很美

今年的報告,許多協會都引頸期盼,畢竟疫情已經經過一兩年了,國外紛紛傳來不好的消息,包含公益捐款縮水、捐款人大減等等。那台灣呢?
在這份關鍵報告中呈現了不同的風景,首先台灣的韌性支持台灣度過了疫情起伏,雖然中壯年的捐款金額減少了,但是老年的捐款金額竟然增加了,並且主要捐款目標是:「回饋社會」,而不只是「積功德」!不管是企業獲民眾捐款幾乎都穩定維持,也不太會因為重大天災而排擠既有捐款。台灣社會默默地有進行調節!(奇妙了)

只是既然疫情的影響並沒有產生毀滅性的衝擊,情況就有點類似台灣主流社會的問題一樣,缺少衝擊,轉型反而會放慢腳步。

青少年也需要你的幫忙

在捐款上,台灣最主要關注的是兒童及教育、科學,但是只要受助者跨過12歲,這些未滿18歲的青少年,受關注的程度就馬上下降,只剩兒童的1/3。
不過比起18歲以上,這群青少年還好一些⋯⋯18歲以上,明明還是需要被陪伴、關心、照顧的孩子,卻會面臨更嚴峻的處境:法規上他們已經成年,已經不再能夠受到幫助,除了自力更生別無他法。當然婦女的問題也一樣嚴峻,受關注的比例也只剩6.5%(企業)&3.4%(民眾)
但是我就頗關注這些12~18歲,甚至18~30歲的孩子。很多人會覺得,24、27不就是已經大人了嗎?好手好腳,有什麼需要人幫助?但是他們大多處遇不佳、家庭功能喪失。重回到24歲,如果我沒有機會唸書、沒有機會有相對穩定的環境,甚至父親家暴,或是我自己罹患憂鬱症等等,我想不出來自己該怎麼辦。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在這本報告中我更感受到青少年、婦女非常需要被協助。如果以民眾捐款來說,他們被關注的程度更低於動物保護——而動物/寵物又是另外一個議題了。這些青少年、青年已經是社會的中堅,只要一點幫忙,讓他們能夠回歸社會,就會成為社會穩定的力量!
你有定期捐款嗎?把捐款分散,進行⻑期、穩定的捐款,對受贈的公益團體會更好哦!

2022公益觀察報告
公益責信協會官網:https://www.apa-tw.org/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會員
42內容數
浮光掠影,或有啟發?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