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靜心12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靜坐最簡單之法唯靜止一途
法身法門的學習,其實是一種最簡單的學習。
因為不必讀寫、不必背誦,完全什麼都不必做。
只要靜止下來,如如不動,不需要有教科書,不必拿著書本,
不需要有任何學習工具或其他物品。
只要有身體各部位,有堅定的決心、有明確的目標,就可以練習靜定了。
真是可以學得最簡單,最不需要學習工具,
但卻可以獲得最多知識的一門學習科目了。
静坐最简单之法唯静止一途
法身法门的学习,其实是一种最简单的学习。
因为不必读写、不必背诵,完全什么都不必做。
只要静止下来,如如不动,不需要有教科书,不必拿著书本,
不需要有任何学习工具或其他物品。
只要有身体各部位,有坚定的决心、有明确的目标,就可以练习静定了。
真是可以学得最简单,最不需要学习工具,
但却可以获得最多知识的一门学习科目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會員
219內容數
泰國法身寺是全世界最大的佛教寺院, 而法身寺的導師法勝大師是一位修行有成的長老, 他在知名佛教有線電視節目"夢中夢幼兒園''中自稱是不大老師, 而這個專題便是將法勝大師的禪修開示語錄翻譯成中文, 與全世界的華人分享. 翻譯來源取自於泰語書籍แด่นักรบกล้าแห่งกองทัพธรรม 第26-50的禪修開示卡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ukmane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靜止後而自行潛入,非外力推入 修習靜坐真正要做的事情,就是不必做些什麼。 唯有靜靜地……逐漸靜止下來,靜中又靜,止中又止。 輕盈柔軟、輕鬆舒適地……逐漸靜止下來,靜中再靜,止中再止。 不要使力,內在經驗是自行潛入更深層,而非外力推入。 靜坐時,使力沒有任何益處,只有壞處。
無所為地止息,全部都放下 放下吧!捨棄吧!全部都放下! 靜靜地潛入更深層,不需要做些什麼, 只要靜靜地將心輕放在正確的位置上, 然後便會自行進入內在既有的法性之中。 但不要給自我壓力,尚無法如此做到也沒關係, 能做到多少就是多少,並且要法喜地去靜坐修行。 无所为地止息,全部都放下
不鬆不緊,輕輕鬆鬆 證得佛法,需要輕輕鬆鬆地。 但靜坐修行中所謂的「輕鬆」,並不是指懶散放逸、被動消極那般, 那樣子是無所事事的輕鬆。 這裡所指的是以輕輕鬆鬆的方式精進修行, 也就是將身心放鬆,不過度緊繃或鬆弛。 以鬆緊適中的方式修行吧!很卓越的。 不松不紧,轻轻松松 证得佛法,需要轻轻松松地。
除「止」外,無所為 唯有「止」,靜止下來。 不管靜坐時是否憶念著圖像,皆不需要再多做些什麼。 不必讀寫,不必背誦。 簡單至極,只有靜靜地坐著,什麼都不需要做。 不必思考,不必言語。 除“止”外,无所为 唯有“止”,静止下来。 不管静坐时是否忆念着图像,皆不需要再多做些什么。 不必读写,不必背诵。
靜止乃成功之本,此外無成功之道 只有靜止,才是修行有成的根本要素, 能夠使我們證入內在法身,別無其他方法。 唯有「止」…… 除此以外,不必再做些什麼。 静止乃成功之本,此外无成功之道 只有静止,才是修行有成的根本要素, 能够使我们证入内在法身,别无其他方法。 唯有“止”……
靜止而舒適滿意,稱為適中 不要過於緊繃或鬆弛, 要以自己的輕鬆舒適、心滿意足為要點。 這也就是所謂的恰好適中, 將可以讓我們證得內在法身。 静止而舒适满意,称为适中 不要过于紧绷或松弛, 要以自己的轻松舒适、心满意足为要点。 这也就是所谓的恰好适中, 将可以让我们证得内在法身。
靜止後而自行潛入,非外力推入 修習靜坐真正要做的事情,就是不必做些什麼。 唯有靜靜地……逐漸靜止下來,靜中又靜,止中又止。 輕盈柔軟、輕鬆舒適地……逐漸靜止下來,靜中再靜,止中再止。 不要使力,內在經驗是自行潛入更深層,而非外力推入。 靜坐時,使力沒有任何益處,只有壞處。
無所為地止息,全部都放下 放下吧!捨棄吧!全部都放下! 靜靜地潛入更深層,不需要做些什麼, 只要靜靜地將心輕放在正確的位置上, 然後便會自行進入內在既有的法性之中。 但不要給自我壓力,尚無法如此做到也沒關係, 能做到多少就是多少,並且要法喜地去靜坐修行。 无所为地止息,全部都放下
不鬆不緊,輕輕鬆鬆 證得佛法,需要輕輕鬆鬆地。 但靜坐修行中所謂的「輕鬆」,並不是指懶散放逸、被動消極那般, 那樣子是無所事事的輕鬆。 這裡所指的是以輕輕鬆鬆的方式精進修行, 也就是將身心放鬆,不過度緊繃或鬆弛。 以鬆緊適中的方式修行吧!很卓越的。 不松不紧,轻轻松松 证得佛法,需要轻轻松松地。
除「止」外,無所為 唯有「止」,靜止下來。 不管靜坐時是否憶念著圖像,皆不需要再多做些什麼。 不必讀寫,不必背誦。 簡單至極,只有靜靜地坐著,什麼都不需要做。 不必思考,不必言語。 除“止”外,无所为 唯有“止”,静止下来。 不管静坐时是否忆念着图像,皆不需要再多做些什么。 不必读写,不必背诵。
靜止乃成功之本,此外無成功之道 只有靜止,才是修行有成的根本要素, 能夠使我們證入內在法身,別無其他方法。 唯有「止」…… 除此以外,不必再做些什麼。 静止乃成功之本,此外无成功之道 只有静止,才是修行有成的根本要素, 能够使我们证入内在法身,别无其他方法。 唯有“止”……
靜止而舒適滿意,稱為適中 不要過於緊繃或鬆弛, 要以自己的輕鬆舒適、心滿意足為要點。 這也就是所謂的恰好適中, 將可以讓我們證得內在法身。 静止而舒适满意,称为适中 不要过于紧绷或松弛, 要以自己的轻松舒适、心满意足为要点。 这也就是所谓的恰好适中, 将可以让我们证得内在法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透過《小止觀》的教授來正確地來調整我們身、息、心,這樣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法喜。 像以前我在講這門課的時候,有的同學過去不懂這個道理,通過學習,知道了怎麼調身、調息、調心之後,他再去靜坐修行,就發現有很明顯的效果。一些小小的調整,你覺得好像微不足道,但有時候會整個影響我們的身、息、心,影響很大。
你如果整天聽經——有人說整天聽經我也很高興,也很歡喜。但是那種歡喜跟真正靜坐之後得到的法喜是完全不同的層次,完全不同。我們聽經之後的歡喜其實還是比較動,而靜坐念佛、拜佛之後得到的法喜,它是往內攝,寂靜,不必往外求。
所以,各位不要錯解。你該幹嘛就幹嘛,不管在動中靜中都是一樣。你現在該聽課,該出坡,該吃飯,該睡覺,該靜坐,該幹嘛就幹嘛。你現在的所緣境應該是什麼,要守住它,不要亂跑。
所以我們大家就慢慢練習放鬆,但放鬆的同時也要專注。那你說這個怎麼達到平衡點呢?其實很簡單,專注並不需要用力。 或者是像我們走在路上,路上很多車子、很多行人來來去去。你就看到很多車子、很多行人來來去去,你知道就好了。你就去看,但是你不需要很緊張去看,追著它去看。
所以這平常就要訓練。訓練不只是說我平常行門用功而已,或者是說我靜坐用功而已,而是說你要掌握這種止觀的方法,把它用在一切動一切靜的狀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止觀從狹義來說,就是腿一盤,靜坐。但從廣義來說,在任何時刻,不管動不管靜,靜坐止觀的原理都是通用的。只是說靜坐的時候,正念正知比較好修,但是正念正知在任何時候都是相通的。 我們只是保持安住在當下,不要憶念過去,不要幻想未來,就安住在當下修止,乃至能夠觀察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安住在般若波羅蜜當中。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靜坐須知》一共分為四段,前行、正行、結行以及最後的輔助。 前行是說在修學靜坐之前必須要有的一個認知。不是說我們腿一盤就開始坐了,不是的,要先有認知。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很容易退心,即便沒有退,如果你修行方向是錯誤的,也很難得到利益,所以這個前行是很重要的。
靜坐須知 (1)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今天學人應常住的邀請,來跟各位一起學習靜坐須知這門課程。這裡我們是根據智者大師在《小止觀》中的教授來加以說明。相信不管是初學還是老參,只要能夠靜下心來學習,都會從中得到相當大的利益。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透過《小止觀》的教授來正確地來調整我們身、息、心,這樣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法喜。 像以前我在講這門課的時候,有的同學過去不懂這個道理,通過學習,知道了怎麼調身、調息、調心之後,他再去靜坐修行,就發現有很明顯的效果。一些小小的調整,你覺得好像微不足道,但有時候會整個影響我們的身、息、心,影響很大。
你如果整天聽經——有人說整天聽經我也很高興,也很歡喜。但是那種歡喜跟真正靜坐之後得到的法喜是完全不同的層次,完全不同。我們聽經之後的歡喜其實還是比較動,而靜坐念佛、拜佛之後得到的法喜,它是往內攝,寂靜,不必往外求。
所以,各位不要錯解。你該幹嘛就幹嘛,不管在動中靜中都是一樣。你現在該聽課,該出坡,該吃飯,該睡覺,該靜坐,該幹嘛就幹嘛。你現在的所緣境應該是什麼,要守住它,不要亂跑。
所以我們大家就慢慢練習放鬆,但放鬆的同時也要專注。那你說這個怎麼達到平衡點呢?其實很簡單,專注並不需要用力。 或者是像我們走在路上,路上很多車子、很多行人來來去去。你就看到很多車子、很多行人來來去去,你知道就好了。你就去看,但是你不需要很緊張去看,追著它去看。
所以這平常就要訓練。訓練不只是說我平常行門用功而已,或者是說我靜坐用功而已,而是說你要掌握這種止觀的方法,把它用在一切動一切靜的狀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止觀從狹義來說,就是腿一盤,靜坐。但從廣義來說,在任何時刻,不管動不管靜,靜坐止觀的原理都是通用的。只是說靜坐的時候,正念正知比較好修,但是正念正知在任何時候都是相通的。 我們只是保持安住在當下,不要憶念過去,不要幻想未來,就安住在當下修止,乃至能夠觀察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安住在般若波羅蜜當中。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靜坐須知》一共分為四段,前行、正行、結行以及最後的輔助。 前行是說在修學靜坐之前必須要有的一個認知。不是說我們腿一盤就開始坐了,不是的,要先有認知。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很容易退心,即便沒有退,如果你修行方向是錯誤的,也很難得到利益,所以這個前行是很重要的。
靜坐須知 (1)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今天學人應常住的邀請,來跟各位一起學習靜坐須知這門課程。這裡我們是根據智者大師在《小止觀》中的教授來加以說明。相信不管是初學還是老參,只要能夠靜下心來學習,都會從中得到相當大的利益。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