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靜心12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靜止後而自行潛入,非外力推入
修習靜坐真正要做的事情,就是不必做些什麼。
唯有靜靜地……逐漸靜止下來,靜中又靜,止中又止。
輕盈柔軟、輕鬆舒適地……逐漸靜止下來,靜中再靜,止中再止。
不要使力,內在經驗是自行潛入更深層,而非外力推入。
靜坐時,使力沒有任何益處,只有壞處。
學習靜坐的弟子們必須好好自我教導這一點。
静止后而自行潜入,非外力推入
修习静坐真正要做的事情,就是不必做些什么。
唯有静静地……逐渐静止下来,静中又静,止中又止。
轻盈柔软、轻松舒适地……逐渐静止下来,静中再静,止中再止。
不要使力,内在经验是自行潜入更深层,而非外力推入。
静坐时,使力没有任何益处,只有坏处。
学习静坐的弟子们必须好好自我教导这一点。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會員
219內容數
泰國法身寺是全世界最大的佛教寺院, 而法身寺的導師法勝大師是一位修行有成的長老, 他在知名佛教有線電視節目"夢中夢幼兒園''中自稱是不大老師, 而這個專題便是將法勝大師的禪修開示語錄翻譯成中文, 與全世界的華人分享. 翻譯來源取自於泰語書籍แด่นักรบกล้าแห่งกองทัพธรรม 第26-50的禪修開示卡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ukmane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無所為地止息,全部都放下 放下吧!捨棄吧!全部都放下! 靜靜地潛入更深層,不需要做些什麼, 只要靜靜地將心輕放在正確的位置上, 然後便會自行進入內在既有的法性之中。 但不要給自我壓力,尚無法如此做到也沒關係, 能做到多少就是多少,並且要法喜地去靜坐修行。 无所为地止息,全部都放下
不鬆不緊,輕輕鬆鬆 證得佛法,需要輕輕鬆鬆地。 但靜坐修行中所謂的「輕鬆」,並不是指懶散放逸、被動消極那般, 那樣子是無所事事的輕鬆。 這裡所指的是以輕輕鬆鬆的方式精進修行, 也就是將身心放鬆,不過度緊繃或鬆弛。 以鬆緊適中的方式修行吧!很卓越的。 不松不紧,轻轻松松 证得佛法,需要轻轻松松地。
除「止」外,無所為 唯有「止」,靜止下來。 不管靜坐時是否憶念著圖像,皆不需要再多做些什麼。 不必讀寫,不必背誦。 簡單至極,只有靜靜地坐著,什麼都不需要做。 不必思考,不必言語。 除“止”外,无所为 唯有“止”,静止下来。 不管静坐时是否忆念着图像,皆不需要再多做些什么。 不必读写,不必背诵。
靜止乃成功之本,此外無成功之道 只有靜止,才是修行有成的根本要素, 能夠使我們證入內在法身,別無其他方法。 唯有「止」…… 除此以外,不必再做些什麼。 静止乃成功之本,此外无成功之道 只有静止,才是修行有成的根本要素, 能够使我们证入内在法身,别无其他方法。 唯有“止”……
靜止而舒適滿意,稱為適中 不要過於緊繃或鬆弛, 要以自己的輕鬆舒適、心滿意足為要點。 這也就是所謂的恰好適中, 將可以讓我們證得內在法身。 静止而舒适满意,称为适中 不要过于紧绷或松弛, 要以自己的轻松舒适、心满意足为要点。 这也就是所谓的恰好适中, 将可以让我们证得内在法身。
恰好適中在於心滿意足 要做對方法,勿過於緊繃或鬆弛,找尋恰好之處,也就是感到滿意之點。 身體會發出訊息,神經系統、肌肉筋絡會告訴我們: 過於緊繃,會造成有壓迫感;過於鬆弛,則會引起昏沉、雜念叢生。 如果剛剛好,就會感到輕鬆舒適,想要持續保持這樣下去。 有沒有見到什麼,此時已無此欲望,已無所謂,
無所為地止息,全部都放下 放下吧!捨棄吧!全部都放下! 靜靜地潛入更深層,不需要做些什麼, 只要靜靜地將心輕放在正確的位置上, 然後便會自行進入內在既有的法性之中。 但不要給自我壓力,尚無法如此做到也沒關係, 能做到多少就是多少,並且要法喜地去靜坐修行。 无所为地止息,全部都放下
不鬆不緊,輕輕鬆鬆 證得佛法,需要輕輕鬆鬆地。 但靜坐修行中所謂的「輕鬆」,並不是指懶散放逸、被動消極那般, 那樣子是無所事事的輕鬆。 這裡所指的是以輕輕鬆鬆的方式精進修行, 也就是將身心放鬆,不過度緊繃或鬆弛。 以鬆緊適中的方式修行吧!很卓越的。 不松不紧,轻轻松松 证得佛法,需要轻轻松松地。
除「止」外,無所為 唯有「止」,靜止下來。 不管靜坐時是否憶念著圖像,皆不需要再多做些什麼。 不必讀寫,不必背誦。 簡單至極,只有靜靜地坐著,什麼都不需要做。 不必思考,不必言語。 除“止”外,无所为 唯有“止”,静止下来。 不管静坐时是否忆念着图像,皆不需要再多做些什么。 不必读写,不必背诵。
靜止乃成功之本,此外無成功之道 只有靜止,才是修行有成的根本要素, 能夠使我們證入內在法身,別無其他方法。 唯有「止」…… 除此以外,不必再做些什麼。 静止乃成功之本,此外无成功之道 只有静止,才是修行有成的根本要素, 能够使我们证入内在法身,别无其他方法。 唯有“止”……
靜止而舒適滿意,稱為適中 不要過於緊繃或鬆弛, 要以自己的輕鬆舒適、心滿意足為要點。 這也就是所謂的恰好適中, 將可以讓我們證得內在法身。 静止而舒适满意,称为适中 不要过于紧绷或松弛, 要以自己的轻松舒适、心满意足为要点。 这也就是所谓的恰好适中, 将可以让我们证得内在法身。
恰好適中在於心滿意足 要做對方法,勿過於緊繃或鬆弛,找尋恰好之處,也就是感到滿意之點。 身體會發出訊息,神經系統、肌肉筋絡會告訴我們: 過於緊繃,會造成有壓迫感;過於鬆弛,則會引起昏沉、雜念叢生。 如果剛剛好,就會感到輕鬆舒適,想要持續保持這樣下去。 有沒有見到什麼,此時已無此欲望,已無所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你會發現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無常,跟你現在上課聽我講,或者你私下在動中思惟,那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你會覺得那種無常的感受真的能夠打動你的心,感覺跟你的心融合在一起,而不只是聽來的。
你如果整天聽經——有人說整天聽經我也很高興,也很歡喜。但是那種歡喜跟真正靜坐之後得到的法喜是完全不同的層次,完全不同。我們聽經之後的歡喜其實還是比較動,而靜坐念佛、拜佛之後得到的法喜,它是往內攝,寂靜,不必往外求。
所以,各位不要錯解。你該幹嘛就幹嘛,不管在動中靜中都是一樣。你現在該聽課,該出坡,該吃飯,該睡覺,該靜坐,該幹嘛就幹嘛。你現在的所緣境應該是什麼,要守住它,不要亂跑。
所以這平常就要訓練。訓練不只是說我平常行門用功而已,或者是說我靜坐用功而已,而是說你要掌握這種止觀的方法,把它用在一切動一切靜的狀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止觀從狹義來說,就是腿一盤,靜坐。但從廣義來說,在任何時刻,不管動不管靜,靜坐止觀的原理都是通用的。只是說靜坐的時候,正念正知比較好修,但是正念正知在任何時候都是相通的。 我們只是保持安住在當下,不要憶念過去,不要幻想未來,就安住在當下修止,乃至能夠觀察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安住在般若波羅蜜當中。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靜坐須知》一共分為四段,前行、正行、結行以及最後的輔助。 前行是說在修學靜坐之前必須要有的一個認知。不是說我們腿一盤就開始坐了,不是的,要先有認知。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很容易退心,即便沒有退,如果你修行方向是錯誤的,也很難得到利益,所以這個前行是很重要的。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你會發現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無常,跟你現在上課聽我講,或者你私下在動中思惟,那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你會覺得那種無常的感受真的能夠打動你的心,感覺跟你的心融合在一起,而不只是聽來的。
你如果整天聽經——有人說整天聽經我也很高興,也很歡喜。但是那種歡喜跟真正靜坐之後得到的法喜是完全不同的層次,完全不同。我們聽經之後的歡喜其實還是比較動,而靜坐念佛、拜佛之後得到的法喜,它是往內攝,寂靜,不必往外求。
所以,各位不要錯解。你該幹嘛就幹嘛,不管在動中靜中都是一樣。你現在該聽課,該出坡,該吃飯,該睡覺,該靜坐,該幹嘛就幹嘛。你現在的所緣境應該是什麼,要守住它,不要亂跑。
所以這平常就要訓練。訓練不只是說我平常行門用功而已,或者是說我靜坐用功而已,而是說你要掌握這種止觀的方法,把它用在一切動一切靜的狀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止觀從狹義來說,就是腿一盤,靜坐。但從廣義來說,在任何時刻,不管動不管靜,靜坐止觀的原理都是通用的。只是說靜坐的時候,正念正知比較好修,但是正念正知在任何時候都是相通的。 我們只是保持安住在當下,不要憶念過去,不要幻想未來,就安住在當下修止,乃至能夠觀察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安住在般若波羅蜜當中。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靜坐須知》一共分為四段,前行、正行、結行以及最後的輔助。 前行是說在修學靜坐之前必須要有的一個認知。不是說我們腿一盤就開始坐了,不是的,要先有認知。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很容易退心,即便沒有退,如果你修行方向是錯誤的,也很難得到利益,所以這個前行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