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名小站、Facebook、 到Instagram、再到tiktok。社群媒體的快速興起再衰退,用戶習慣的快速改變,似乎都是無可避免的趨勢。
這的浪頭是否打到了Instagram? Instagram是否在走下坡了?
IG遇到的困境
我們來看看幾個Instagram正在面臨的大問題,
1.缺少原生創作者
截至2022/8/29,tiktok前十大帳號 (來源)
截至2022/8/19,youtube前十大帳號 (來源)
上兩張圖,為TikTok和Youtube的前十大訂閱帳號,我們姑且不論主題和類型。TikTok十位中僅有一位(Will Smith)不是原生創作者;Youtube十位中有六位不是原生創作者(註1)。他們在各次平台發表獨創內容,發光發熱,並從原生平台走進大眾媒體視野。
截至2022/6,Instagram前十大帳號 (來源)
反觀Instagram的前十大帳號,清一色都不是平台原生的創作者。他們當中包含了兩名足球明星、三名實境秀明星、三名歌手、和一名影星。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不同領域是佼佼者,而IG充其量只是被當成媒介,在發布消息和名人的私生活。
2. 缺少IG原生影片
我們撇開大型原生創作者不談,單就原生影片討論。相信大家在過去幾個月間,在IG的探索和短影音能夠發現一個現象:裏頭充斥了非常多從tiktok和小紅書等地方,原封不動搬運過來的影片。事實上
高達三分之一的reels是先在其他平台發布,而後在搬運到IG reels上。
而最重要的是,反之沒有亦然。在TikTok上,我們不會滑三到五個影片就看到一則IG reels複製貼上的影片。這說明了和其他平台相比,IG的策略和模仿,讓它的環境不但較缺乏活躍的中/大型原生創作者,更缺少可以廣為流傳的IG原生影片。
3. 快老二策略
快老二策略(或稱老二哲學),指的是一間企業在經營上,緊緊的跟在第一名後。他們較不需承擔先行者的風險,又可以快速獲得利益與搶奪市占。
在TikTok因為具爭議性的內容,被政治人物和評論者大肆批鬥時; Instagram以非常快的速度推出了reels。但reels充其量就是幼幼版的TikTok, 它並沒有成功的把TikTok的美好體驗複製。使用者對reels最強烈的回饋,是表達了困惑和不滿(詳見下方的事件:Make Instagram Instagram again.)
4. IG已變成app界的全聯:
在快老二哲學之下,IG不斷推出新功能,試圖當個滿足所有消費者需求的app。它提供了照片、影片、訊息、視訊、短影片、限時動態、購物,現在它甚至想要把Messengers和IG綁在一起。滿足使用者的需求當然不是一件壞事,但IG的定位,究竟變成了什麼?
Instagram是怎麼變成這樣的?
我們可以從IG的發展策略中發現,他們似乎更強調追逐競爭對手的強項,而不是修正自己的弱勢。
社群媒體抓緊用戶的方式
現行的網路媒體/社群媒體基本邏輯,就是「用某一特定主題,盡可能的抓取與滿足你的注意力」。
譬如抖音是「短而高娛樂性的影音」,Youtube是用「影片」,方格子是用「有價值的文章」。
但我們回頭看看Instagram的發展方向會發現,它既希望你「看照片」,又要你「看IGTV長影片」;它希望你「看他的短影音」,還要你「在上面購物」;它希望你「在上面和朋友聊天」,還希望你「看24小時就會失效的內容」。
而使用者又是如何回應的呢?從最新的
趨勢來看,18歲至24歲的使用者中,有四成用戶把Instagram當成google在搜尋,尋找午餐要吃什麼,或是某一個景點怎麼走。
事件:Make Instagram Instagram again.
在今年的一月中旬,一則貼文在IG限時瘋傳,甚至讓IG負責人Adam Mosseri出面解釋。
這則貼文上寫著:「把IG變回IG原本的樣子吧。不要再學tiktok了。我只想看我朋友們可愛的照片。」
貼文被各大IG網紅轉傳,其中甚至包含美國實境節目秀明星Kylie Jenner與Kim Kardashian姊妹檔(均為Instagram前十大帳號)。這則貼文獲得超過百萬個愛心,相關的
請願活動也得到超過三十萬人聯署。
Instagram的定位日漸模糊、頻繁新增功能、和不斷改變的演算法,實實在在的影響著所有用戶。你是否也覺得Instagram變得愈來愈難用了呢? 你在Instagram上最希望看到圖片、影片、或是短影音? 如果你可以改變Instagram的一項事情,那會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