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女皇的離去,長達70年的見證者

2022/09/2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Queen Elizabeth II)國葬儀式昨天(19日)在倫敦西敏寺舉行,由海外專程來到的世界各國元首、國內多達2000名的政治家、以及多達200萬名國民的目送之下,以最傳統的方式結束她長達70年7個月的工作。
1947年,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同樣在西敏寺舉辦她的婚禮,在53年即位時也是在同樣的地方進行加冕的典禮。
透過網絡或電視的直播,可以參與整個過程。昨日近正午,倫敦市中心禁飛,西敏寺教堂內進行國葬的儀式時,全國上下兩分鐘默哀。接着,教堂內最後一次公開高唱《天祐女王(God save the King)》,在王室的旗海之下,在風笛手奏起輓歌的護送下,國會大笨鐘鳴響結束國葬。
19日當天為英國的全國假期,商店也只開店到下午五時
國葬是英國最高規格的儀式
上一次為君主舉行的國葬為1965年,是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父皇。除此之外,英國也有為君主以外的人舉殯的例子,像是300年前發現萬有引力的牛頓,也有為英國在二次世界大戰勝出的邱吉爾首相。
盛大的國葬之下,離去的人的功績會成為民眾其中一個最大的記憶,為下世代起承先啓後的作用。
國葬以外,英國也有禮儀葬,為擁有特別身份的王室成員及君主的配偶等的其他級別等公開葬禮。
英國的君主有的是服務民眾的精神
君主是在19世紀受到動搖的制度,「國民是人人平等」等意識開始被廣泛接納,在推倒王室的思潮之下,英國的王室仍得到保留,在民主的政治氣氛之下,和議會和國民一起以新的關係共存。
女王就位前半時期,殖民地相繼獨立,是「大英帝國」轉變成「英國」的激烈時期。年輕的女王投放大量精力到舊殖民地的民主化,展開了王室外交。
女王在1975年及1986年兩度訪港留下深刻印象,正是香港起步發展最好的黃金年代,是努力會換來好結果的年代。1975年她第一次訪港的時候正值中國文化大革命後期。1986年她到港仍是親民的形象,毫無架子在香港街上行走,到紅館聽音樂⋯⋯
香港至今仍通用的硬幣
身為600個國體的會長和總裁的女王,同時也為慈善和環境問題等不遺餘力。一生奉獻給國民,盡忠職守堅持至最後一刻,在逝世前兩天仍然謹守崗位,任命首相卓慧思(特拉斯,Liz Truss)。
生前,女王更為削減王室費用推行了王室改革,也打算把王室開放減少和國民等距離。王室今後還會面對王室改革等挑戰,他們會以怎樣的方式去摸索在民主主義體制之下,去建立新的立憲君主和王室等的形象和角色呢?
延伸閱讀:
她的照相機 / 馬家輝https://news.mingpao.com/pns/%E8%8B%B1%E5%A5%B3%E7%8E%8B%E5%9C%8B%E8%91%AC/article/20220920/special/1663610775384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4會員
34內容數
小小的閱讀造就強大的影響力。讀到感動的書,就分享;讀到打動我的想法,也分享。互動的時代,雙向的信任和創作,相信文字可帶給創作者向讀者瞬間的自由。無私的分享成了習慣,可造就遠大、宏觀的視野。把想像捉緊,寫出最真實的觀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