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感-論評論的修養

2022/10/12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Lycoris recoil)
近來多以英文寫作,本也沒有要在寒假來臨前再以華文撰文的,無奈近日實是有專門面向華文使用者必須得傳達的事物,故此暫作此文以駁斥好些言論。
說到評論的「修養」,或許有人以為我要專對著一個想像出的概括名詞來要求其「修身」了,可惜這不是我能也非是我該做的。我要談的是評論在面向「公眾」進而判斷價值上該有的一些態度以及我之評論觀。就我觀察到的現象來看,這個評論的「背景」還可以再限定為二次元系列作品的評論。「面向」與「判斷」是難以並置的概念,如果真需要用具備共通處的語言描述,則表面上這只是意見的「力」作用的兩種方式。
「評論」一詞在英語中可譯為comment,它指的是藉著口頭或書寫而表達出的自身「觀點」。從這個意義上看,那麼每個人在表達自己意見時倒都也成了評論,而這會使我批判的範圍波及到他們,因此在「評論」的定義上容我再談的細一些。每個人只要表露自身的意見那就是一種評論,因此評論的性質在它作為表達出的語詞這個層面上,是不變的。然而,評論會隨著發語人的類別而改變自己的「作用」範圍,而我要談的第一種評論就是由具備聲望或追隨者基礎的人所發出,影響力面向「公眾」的語言。至於另一種,則是要用意見跨越「私意」的範圍試圖主張一種公信力,此處特別更指朝著他人主張自己的意見決斷了作品之價值的「評論」。因此,我分出的兩類是一定程度上前後關聯的。為其做個總結則我之批判目標約略是「面向著公共空間發揮影響,或者是渴求公眾之認同的評論」。
現在既然已經明白了我要談的對象,那就在進入批判前先來講何謂評論的「修養」。雖然這般類比有些跳躍,但我這行文之方法打算參採日本的「私小說」概念出現原因中的一個模式,也就是由基督教帶來的「告解」。基督宗教有著一套明確的道德觀,而它將人內心的情慾界定為有罪惡的「色情」。不論這到底是不是如柄谷行人說的一般「倒錯」,日本人首次明白了內心也能有「罪」,而有罪才需要「告解」,私小說也才會被視作是一個虛構的、表平時之不能表之事的空間。從這樣一種敘述中來追溯到底私小說如何誕生的,其答案則是基督教先定義出了「罪」才有後來的一切。
這樣先界定正確的標準為何重要就很清楚了。就像「罪」的出現是從基督教的道德再劃出的一般,欲知「沒修養」當然要先知道何為「修養」。總結來說,我沒有打算提供理論,而是要指出相對更能造成好結果的處理模式以及需要具備的「要素」。最後的觀點不必要一致,但產出觀點的流程可以更為恰當,此即所謂要求個人展現「能力」,即啟蒙是也。
我所以為評論的理想模式在西洋的文學理論思潮中是較難以尋找的,當然不排除是我未曾讀過。於是乎,福澤諭吉的「思維模式」即是我要借用的。在《文明論概略》這部他少數的理論著作中的第一章,他便指出了議論時有需要先確立指向的事物與是非,本著「事態」中的標準而非空發議論。再來,他也指出價值的判斷要從個別的「事態」中得出。福澤要處理的是他在社會上所見的議論,並由此開啟了日本思想中一種特別的「機能論」。但在此處,我要嘗試用其論來談一具體一抽象的形象。
所謂「事態」就是正在「議論」中被談論著的議題。那麼,根據本文列舉的評論要談論的主軸,「事態」可以說是作品。討論作品這個議題時,也就本著這個作品的標準來討論。我要分割於西方的只是思維的「模式」,因此到討論作品「標準」時不妨使引用其文學理論或者創作標準,當然這只是可用標準的一種,畢竟日本自己也有相當的文學思想可以使用。(謹慎起見,個人具有說服力的無引用理論之作品分析亦算,但無理論的達成其實不容易)一言以蔽之,評論作品這個議題時就用與作品相關的標準。在我這種意見下,我可以預測(其實也遇到了)有人很可能用所謂多元解構的後現代主義來替自己辯護。然而,作為一種主張逾越且否定既有的標準或典範,以之為基礎,主張不要標準,自是其是的思想,後現代主義起源於二十世紀下半對於啟蒙理性唯一真理的反動。它具有的歷史脈絡使它無法被跨越脈絡的引用,用後現代在本文來反抗既有價值標準實際上只是要掩蓋分析對象胡言亂語的事實。至於價值判斷,我以為則延續前一個討論使用文學的標準為佳。不過還需再加一個細節,也就是在做此判斷時要把作品本身的價值列入考慮。這個段落可以被總結為評論的「具體」模式。
我在上文曾提到要談一具體與一抽象。現在已經談了評論的具體模式,緊接著來談抽象模式。具體的模式主要是講述這些與文學本質相同的虛構作品如何的被評論與談,抽象的模式則要講的是以福澤的原話補充具體段沒提的。正是因為議論不能空發,那麼對公眾「評論」作品時,只有「我覺得」是不行的,而要有論證來支撐你「何以覺得」。另外,作品價值的好壞也不是用與作品之為作品這一層面無關的價值來判斷。這兩段就是我所認為的評論之「修養」,由此也終於能來看沒有修養的評論為何了。
以我最近所見的一則面向公眾之評論為例。作為公眾人物並有許多人追隨其專頁,他意圖介紹一部明年將要推出的輕小說改編動畫。其給此動畫預設了糟糕的評價。假定其閱讀過小說原作那還可行,然而其核心問題在於評價的標準與作品毫無相關,而乃是據其對於某一文類(genre)的長期理解而逕行構築的判斷,換句話說就是這並非作品議題之議論本位,更不用提將作品的細節置入討論了。而我也看見了另一個類型的評論,他並不能算是公眾人物,但他對於某作品的評論卻有著想讓公眾認同自己的客觀性之意圖。而他的所謂論點,卻是毫無憑據的。即使是以最低標準的個人分析來看,其論點仍然毫無分析能力,他僅有用看似客觀的語言掩蓋自己的主觀偏好。這兩種言論各自代表了一類當今常見的思考,因此我對這兩種個案的批評同時也是有意指向所有這樣想的人。概括來說,這就是「沒修養」的評論。
非公眾人物的評論縱使荒謬,問題卻不大,畢竟影響不廣。對我來說,公眾人物的評論卻有相當程度的危險性。在作品與觀眾的關係中,原本我們只要關注新作品並收視即可,然而近來的二次元作品就跟文學作品一樣愈發蓬勃了。於是我們就仰賴著所謂評論家來替我們指路。然而評論家的數量同樣多如繁星,因此大眾如何從一眾評論中擷取意見就十分重要。
就我看來,本文指出的這位面向公眾者的言論有許多人贊同已經是一種問題先兆,另舉一例是七月的作品Lycoris recoil評論聲勢的轉換一方面要誠實面對自身某幾集處理不佳,但至少在中國大陸的動畫網站上,它聲勢的轉變與特定幾個高追蹤數的評論者出來批評有我這幾筆也道不盡的關係。而我雖不斷言,但我觀察到的情形確是情緒化的批評是更多人效法與追隨的對象。而在我這文章討論的案例中,他那種先入為主的批評範式也是許多人不自覺在使用的,而這從側面展示了大眾可以接受他實非為批評的評論,也就是魯迅提到的那種大眾認為批評家對作品操了生殺大權的判斷。
在這樣的觀眾身上,他們的視野同化於批評家,但他們又缺乏一種批評家自身的構思與創造力,因此最後反會從應具批判意識的評論員周邊成一種齊一的意識形態。而大眾對於空泛意見的認同顯示出了兩種可能。其一,大眾跟隨的是評論家的名氣而非是其言論,那這樣也就是使需要手段發揮功能來獲致的名氣自我成為目的,因此也就可以說他們「惑溺」於特定價值中而生了偏重的弊病。其二,大眾本身就是缺乏判斷力或懶於使用知性者,因此他們對於指導者沒有很精細或無邏輯的論點會不排斥的接受。
總之,公眾人物必須明白自己有塑造大眾意識形態的能力,因此在發表意見時愈發需要排除自己的各種偏見來為大眾示範榜樣,從而促使群眾自發的啟蒙。
1.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zht/%E8%A9%9E%E5%85%B8/%E8%8B%B1%E8%AA%9E-%E6%BC%A2%E8%AA%9E-%E7%B9%81%E9%AB%94/comment
2.柄谷行人: 《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林暉鈞譯,心靈工坊2021年版。
3.丸山真男: 《福澤諭吉與日本近代化》,區建英譯,北京師範大學2019年版,第34頁。
4.細節留後日再述,此處我指的是一種並不規定甚麼才是正確,而是更加強調個體決斷力的啟蒙思維,福澤的影響在我的觀察中,其實於戰後的丸山真男和竹內好特別明顯。
6.在正文不明講以避過度爭議,而文中提到面向公眾者為一稱次郎的臉書知名專頁,另一個為普通臉書用戶故不提。
7.魯迅:《魯迅雜文選集》,新視野New Vision2022年版,第183頁。
8.福澤諭吉:《文明論概略》,商務印書館1960年版。

做8.福澤諭吉:《文明論概略》,商務印書館1960年版

作者:李佾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4會員
6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