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1萬小時法則!(1)

不是1萬小時法則!(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22/10/14)

第一次在課堂聽到老師分享 Dr. Carol Dweck的心態觀點(人的心態在 fixed mindset 和 growth mindset 之間的光譜移動;勤能補拙的心理學講法)便深深著迷,又看了他的早期報導,曾在小時候飽受老師「按智商排座位」的心理壓力,長大後決心推翻 IQ = everything的理論,就更喜歡這位優雅的女士。

然而知易行難啊。

後來找其他資料時,認真讀了「被誤解的1萬小時法則」(註)概念原創人 Dr. Ander Ericsson的書《刻意練習》,有種撥雲見日的啟發。

總之幾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各種研究發現,所謂天賦其實是比別人花更多時間苦練(刻意練習)的結果。連大家一直認為某些高功能自閉症的「天才」表現,其實也是這些「特殊學習者」一但對某事感興趣就掉進自己的小宇宙,沒日沒夜反覆思考、練習、找出新方法等「刻意練習」的結果。

其他研究範例包括倫敦計程車司機(世界公認最複雜難考的交通證照)、世界西洋棋士、頂尖音樂家、頂尖運動員等。專家的大腦都因為刻意練習而發展成熟的「心智表徵」(類似經驗庫+模擬可能性的腦內沙盒)可快速提取有用策略及施展技能,當他們取得出色成績(如獲得成就感、自我突破)近一步又形塑出更強烈的自我概念,支持他們持續精進,良性循環生生不息。

登愣~那個撥開愁雲吹散慘霧的關鍵,就是「自我概念」呀!

孩子從外在(成人、同儕)獲得認同,逐漸形成自我概念;Ericsson說,孩子若發現自己可以「掌握更多能力」,比方小提琴拉得很好、跳高比別人高,會逐漸發展內在動機,形塑更強烈的自我概念。當孩子慢慢長大,能堅定不懈刻意練習下去的人,往往後來都成了個領域的佼佼者。

現在可以插播一下「被誤解的1萬小時法則」。Ericsson 表示該書作者舉例披頭四演奏1萬小時因此成名、學生練習拉小提琴1萬小時變成名家等,不是正確的講法。首先披頭四成團到巡迴的演出時間大約1萬小時,但他們有名的不單純因為演奏技巧卓越而,更是詞曲風格深入人心,說他們練習(也沒真的練那麼久,要扣掉演出時間)1萬小時所以成功,有點牽強;而柏林藝術學院的音樂學生在20歲前的練習時數約1萬小時沒錯,可是要等到真正贏得國際大賽或成為音樂家,大約得熬到30歲,練習了2.5萬小時,1萬小時其實不能算成功,只是在半路。

不過 Ericsson 也強調,花時間練習絕對能進步,只是要成為top則必須「刻意練習」,不是瞎練,而是有目標、有反饋或自我監控、跨出舒適圈的持續練。

回到自我概念。

參考 Ericsson 的觀點,你認為你可以做到,你會努力做更好;真的做到之後,你就應證了果然你可以做到這件事,接下來還會更努力,因為那感覺很好!(類似一種擁抱自我、自我實現的感覺吧?)那該如何產生第一步「你認為你可以做到」呢?

(寫不完下篇待續)

avatar-img
Skylar的沙龍
1會員
28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Skylar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23/04/21) 該怎麼說呢,原本我是打算把讀書當作一邊消磨工作告一段落的閒暇時間,一邊找標題有意思又能充實我能力不足的精神養分(如果還附教戰守則就更棒了),於是先以不花錢的方式,借了弟弟放在書架上的《就因為「沒時間」,才什麼都能辦到》勵志書籍。結果,看完很生氣。作者做事根本亂無章法啊。
首先真是老了(抬頭紋),時隔半年才發現文章一直儲存草稿也沒發佈啊哈哈哈哈,而且還有文章斷尾,算惹就這樣吧。 關於想像50歲這件事,我必須說太天真了!就跟以為跑全馬等同42個1km一樣就是無知啊、無知! 但也感謝無知狂妄的自己,居然肖想還沒歷練成熟就抵達人生智慧里程碑(?)這才驚覺40~50歲這段日子
(2023/03/27) 這不是小說,硬分類的話應該算幻想傳記吧(笑) 不久後,一覺醒來就會40歲。身為「不事先把焦慮煩惱都焦慮300遍煩惱3000遍就無法安心」的重症患者,今天決定,不如先預設一下50歲的光景吧。然後毫無頭緒。天哪,怎麼會這麼逃避?上網找了些經驗跟分享,還有心理諮師教導的技巧等..
(2023/04/21) 該怎麼說呢,原本我是打算把讀書當作一邊消磨工作告一段落的閒暇時間,一邊找標題有意思又能充實我能力不足的精神養分(如果還附教戰守則就更棒了),於是先以不花錢的方式,借了弟弟放在書架上的《就因為「沒時間」,才什麼都能辦到》勵志書籍。結果,看完很生氣。作者做事根本亂無章法啊。
首先真是老了(抬頭紋),時隔半年才發現文章一直儲存草稿也沒發佈啊哈哈哈哈,而且還有文章斷尾,算惹就這樣吧。 關於想像50歲這件事,我必須說太天真了!就跟以為跑全馬等同42個1km一樣就是無知啊、無知! 但也感謝無知狂妄的自己,居然肖想還沒歷練成熟就抵達人生智慧里程碑(?)這才驚覺40~50歲這段日子
(2023/03/27) 這不是小說,硬分類的話應該算幻想傳記吧(笑) 不久後,一覺醒來就會40歲。身為「不事先把焦慮煩惱都焦慮300遍煩惱3000遍就無法安心」的重症患者,今天決定,不如先預設一下50歲的光景吧。然後毫無頭緒。天哪,怎麼會這麼逃避?上網找了些經驗跟分享,還有心理諮師教導的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