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罪後真相》時,莫名地讓我想到電影《 7 號房的禮物》原型人物鄭元燮。
同樣都是由冤獄萌生的一連串故事,只是一個迫害的是政府(鄭元燮相關案件的死者是派出所所長的女兒,故政府給出了「限時令」抓犯人,讓警方使用了逼供、偽造證據手段),另一個是媒體和私心。像這樣的故事裡頭,每一個人都像骨牌效應一樣環環相扣,只是受害者最終的命運,除了自身的造化,運氣也很重要。
好比鄭元燮遇見了李范烈律師;張正義(陳昊森飾演)遇見了媒體人劉立民(張孝全飾演)。
———以下有微雷⚠️———
不過,「媒體」在現代社會眼中,比起看似黑白分明的法律,顯然有著更多自由的可能。因為自由,人人可以說;因為自由,每個人的意見都很重要。
張孝全在《罪後真相》中飾演媒體人劉立民,演出與角色完美融為一體。
因此,在《罪後真相》裡可以看見,當張正義被判處無期徒刑時,大銀幕上鋪天蓋地密密麻麻的對話框,充斥著那些「個人主張非黑即白」;當劉立民想要衝訂閱數時,憑藉著被監獄逃犯綁架的影片創下兩百萬點擊率一飛衝天,網友們在影片底下從個位數到數不盡人次的瘋狂留言;當案件真相一層層被剝開時,受訪者的言語不一、Youtuber 們瘋狂評論和模仿,以及新聞在真相還沒大白之前,就爭先跟緊時代替換的頻率,趕在第一時間出最新時事話題趕上效率。
一切,都建立在自由的前提;然而要不要說出真相,則取決於我們的「心」。
畢竟,人是情感錯綜複雜的動物,當我們與其中一方有了情感媒合,也許就會逐漸失焦,曾經公平中立的心開始偏移正軌、甚至崩潰。劉立民牽涉其中的複雜情感更難以用言語說明,好比我現在問你:
你想要流量,還是真相?
你要查出過世的太太與其中的關連,還是盲目相信?
你要保護的人,是受害者、抑或相信眼前的嫌疑犯?
你的答案,會是什麼?
-
在思索這個可能無法短時間內就回答出來的問題,先來講講待在新媒體之人的想法。新媒體中,每篇文章從訂題目、策題,再到真正下筆、撰稿、審稿,過程繁瑣為之細膩。然而,我覺得所有人認真做事的背後,撇開情感舒壓這種相較之下比較單純的層面,我們或多或少,也許都曾幻想過「脫穎而出」。想被更多人看見,找尋到與自己擁有相同共感的知音夥伴;想被更多人發現,讓流量和業配名利名聲隨之而來。可是,在網路媒體瘋狂湧現的現在,哪有這麼容易?有時候,你努力做再好的內容,終究還是淹沒在訊息氾濫之海;有時候,你努力寫再多自己愛不釋手的議題,終究一輩子沒沒無聞。
方郁婷在《罪後真相》裡飾演張孝全的女兒真真,像是電影中的光明純真的存在,演出相當動人。
因此,撇開所有真相名利,電影中劉立民在女兒眼裡:不喝酒就睡不著、只會在沙發上睡覺的形象再立體不過。
每一個行業,都有各自背負的沉重壓力,而對媒體人來說,揹負著「真相」和「流量」或許就是永無脫身一天的沉重包袱。你說,每一個選擇如果都要捨棄個人情感、個人私慾和權勢利誘,到了最後,我們到底該幫誰,又要站在真相還是流量那一邊?就像韓劇《二十五二十一》中的易辰,因為無法捨棄個人情感、害怕不能對希度做出中立報導,選擇從體育部門調到社會部門那樣。
-
拋出問題之後,面對解答這條極度困難的收線,就留給廣大觀眾了。面對媒體亂象、面對時代變遷、面對科技進步,在我眼裡,從來沒有「非黑即白」這一條路,因為細細探究,或許藏有更多可能。在把話說死以前,我們應該要成為網路背後的無情鍵盤手,還是真心的給出一些「符合事實」的回饋?
道理很好懂,但做起來很難。畢竟,時間稀缺是元凶,尤其對現代人來說,專注力更是弊病(我自己也是)。
「真相,你相信嗎?」
再反轉不斷的緊湊劇情之下,《罪後真相》在極為撼動人心的真相裡收尾。每一個細節都是翻轉真相的證據,每一個私心都可能是殘害無辜受害者的利刃。在沒有解答的未知旅途裡,或許觀影者也必須更著時代媒體的視角,漸漸的,剖析出屬於自己最無愧於心的結局。
圖片來源|奇摩電影(台詞電影沒有為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