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樣子的家庭,會養出 13 歲的殺人犯?
「家」,註定先誕生、賦予,才是創造。
懞懂的我們,大多沒有選擇的權利,出生宛如命中註定的博弈,大小傷痕可能會留下、可能不會;但放眼到社會上呢?留下的,除了別人的生活、別人的認同、別人的世界觀,還有什麼,會在一個 13 歲的孩子身上,留下不屬於他的惡意?從憤怒到現實,宛如一場從異世界降落的抗議,使我們毫無防備。爸爸說,他在傑米這個年紀還在被自己的父親很狠毒打,所以他立志不要這樣對自己的孩子——結果呢?他不知道的是,他們沒有防到的,是看似與你親密不已,實則會讓你汗毛直豎的虛擬世界,偏偏那還不是整件事情的元兇。不會體罰的爸爸,並不代表他是完整的。第四集「家」的描繪中,我們看見一個發起脾氣來宛如十幾歲青少年的父親,當天是他五十歲生日。他不斷發怒、又一次次緩衝,一次次像潮起潮落般前行,那條繫緊又鬆開的弦在屏息中令我抓狂,眼見並非為憑,我們以為的「安全」,很可能極度不安。
學校、網路、家庭,純真的男孩周遭,震盪著看似平靜又不平靜的種種,每一步都是悲劇構成的必要條件,這樣的世界,他學會了要在女孩脆弱的時候趁虛而入,學會了在談論性別時會比談論「性」要來的更不舒適,學會了比起課本的知識更多的是必須要熟悉網路世界的「暗示」,學會了扭曲自己心中所想的真正情緒。13 歲的他,在與臨床心理學家談話的最後,僅剩下喜歡與不喜歡的糾結。
「那不是我!」網路背後的你,究竟是誰?
發生事情,頗析、頗析、再頗析,現代的我們,極度熱愛頗析,以及關注那些蛛絲馬跡,不願承認自己並不處在當下的事實。每一個議題的背後當然會有屬於你我的著力點,值得大力抨擊、被正義凜然點醒,幻化成活下去的意義也不足惜,
但是,當捫心自問之際——有時候,我連我是誰,根本都不知道。
那份失焦,極有可能成為悲劇的開端,就算某個瞬間的你,遠遠超乎你所想像的「接納範。
「探究他人的一生,竟也像是一場賭博。」《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在我耳邊響起,對話的背後、人與人的背後、人與家庭的背後、人與同儕的背後,都是疑雲,有時甚至烏雲密佈。
靠近只是一個過程,安全感隨時都會割裂,我們剩下的,只有自我與自我的防線,但面對他人,又何嘗不是一次次的豪賭?
認罪的傑米、自覺創造失敗又懊悔的父母,他們又能改變些什麼?
一切都在《混沌少年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