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評|《混沌少年時》:混亂的世界,究竟讓十三歲少年變形成什麼樣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是什麼樣子的家庭,會養出 13 歲的殺人犯?
raw-image

「家」,註定先誕生、賦予,才是創造。

懞懂的我們,大多沒有選擇的權利,出生宛如命中註定的博弈,大小傷痕可能會留下、可能不會;但放眼到社會上呢?留下的,除了別人的生活、別人的認同、別人的世界觀,還有什麼,會在一個 13 歲的孩子身上,留下不屬於他的惡意?

從憤怒到現實,宛如一場從異世界降落的抗議,使我們毫無防備。爸爸說,他在傑米這個年紀還在被自己的父親很狠毒打,所以他立志不要這樣對自己的孩子——結果呢?他不知道的是,他們沒有防到的,是看似與你親密不已,實則會讓你汗毛直豎的虛擬世界,偏偏那還不是整件事情的元兇。

raw-image

不會體罰的爸爸,並不代表他是完整的。第四集「家」的描繪中,我們看見一個發起脾氣來宛如十幾歲青少年的父親,當天是他五十歲生日。他不斷發怒、又一次次緩衝,一次次像潮起潮落般前行,那條繫緊又鬆開的弦在屏息中令我抓狂,眼見並非為憑,我們以為的「安全」,很可能極度不安。

學校、網路、家庭,純真的男孩周遭,震盪著看似平靜又不平靜的種種,每一步都是悲劇構成的必要條件,這樣的世界,他學會了要在女孩脆弱的時候趁虛而入,學會了在談論性別時會比談論「性」要來的更不舒適,學會了比起課本的知識更多的是必須要熟悉網路世界的「暗示」,學會了扭曲自己心中所想的真正情緒。13 歲的他,在與臨床心理學家談話的最後,僅剩下喜歡與不喜歡的糾結。

「那不是我!」網路背後的你,究竟是誰?
raw-image

發生事情,頗析、頗析、再頗析,現代的我們,極度熱愛頗析,以及關注那些蛛絲馬跡,不願承認自己並不處在當下的事實。每一個議題的背後當然會有屬於你我的著力點,值得大力抨擊、被正義凜然點醒,幻化成活下去的意義也不足惜,

但是,當捫心自問之際——有時候,我連我是誰,根本都不知道。

那份失焦,極有可能成為悲劇的開端,就算某個瞬間的你,遠遠超乎你所想像的「接納範。

「探究他人的一生,竟也像是一場賭博。」《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在我耳邊響起,對話的背後、人與人的背後、人與家庭的背後、人與同儕的背後,都是疑雲,有時甚至烏雲密佈。

靠近只是一個過程,安全感隨時都會割裂,我們剩下的,只有自我與自我的防線,但面對他人,又何嘗不是一次次的豪賭?

認罪的傑米、自覺創造失敗又懊悔的父母,他們又能改變些什麼?

一切都在《混沌少年時》中。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夜半の故事備忘錄的沙龍
82會員
132內容數
透過一部劇或電影,豐富枯燥乏味的生活;再留給自己一杯咖啡的時間,用文字帶你回味所有影視中的點滴美好。 每個月會定期更新 1~2 篇關於一部劇或電影的心得,希望能讓看到的每一個你,用感性的力量帶領你走更長遠的路。
2025/03/10
母親的死、地下街三人組的死、里維班的死、艾爾文的死、部下的死、肯尼的死、漢吉的死,看似冷靜直視死亡的背後,里維每一次都在心底無止盡拉扯。他的力量,使他成為自己的奴隸,身為調查兵團最後一位生存下來的人,等著他的結局,究竟是什麼?
Thumbnail
2025/03/10
母親的死、地下街三人組的死、里維班的死、艾爾文的死、部下的死、肯尼的死、漢吉的死,看似冷靜直視死亡的背後,里維每一次都在心底無止盡拉扯。他的力量,使他成為自己的奴隸,身為調查兵團最後一位生存下來的人,等著他的結局,究竟是什麼?
Thumbnail
2025/01/30
《外傷重症中心》感動之處,來自於那些不言而喻。戲中,肛門問白教授為什麼選擇自己,白教授並沒有用長篇大論或引人遐想的方式讓肛門尋找答案,只是說,你很會奔跑,那是多麼純粹的本質。兩人之間不存在讓人厭煩的說教,取而代之的,是一連串真材實料的演練。
Thumbnail
2025/01/30
《外傷重症中心》感動之處,來自於那些不言而喻。戲中,肛門問白教授為什麼選擇自己,白教授並沒有用長篇大論或引人遐想的方式讓肛門尋找答案,只是說,你很會奔跑,那是多麼純粹的本質。兩人之間不存在讓人厭煩的說教,取而代之的,是一連串真材實料的演練。
Thumbnail
2024/12/30
喜歡看《魷魚遊戲》,無非就是在一眾打殺之間,不斷浮現大家其實都身處底層、毫無不同,又盡顯殘忍的事實;然後看著大家在慾望之外,每個人都漸漸變得四不像,情誼在某些時候都成為了假象,反映了現實社會某部分的無情縮影。
Thumbnail
2024/12/30
喜歡看《魷魚遊戲》,無非就是在一眾打殺之間,不斷浮現大家其實都身處底層、毫無不同,又盡顯殘忍的事實;然後看著大家在慾望之外,每個人都漸漸變得四不像,情誼在某些時候都成為了假象,反映了現實社會某部分的無情縮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週日讀書會,一開始自己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多青少年作品的主角年齡都是12或13歲?」附帶是:「12歲的孩子是大人還是小孩?」 . 自問自答如下 . 為什麼很多青少年作品的主角年齡都是12或13歲?這個問題很很複雜,我個人以為背後有許多原因: 1. 青春期的轉捩點: 發展心理學的問
Thumbnail
週日讀書會,一開始自己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多青少年作品的主角年齡都是12或13歲?」附帶是:「12歲的孩子是大人還是小孩?」 . 自問自答如下 . 為什麼很多青少年作品的主角年齡都是12或13歲?這個問題很很複雜,我個人以為背後有許多原因: 1. 青春期的轉捩點: 發展心理學的問
Thumbnail
父母在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時,常常感到擔心和害怕,因為孩子的行為變得無法預測。本文探討了青春期孩子行為背後的渴望和無助,並提供瞭如何和青春期孩子好好相處的建議。
Thumbnail
父母在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時,常常感到擔心和害怕,因為孩子的行為變得無法預測。本文探討了青春期孩子行為背後的渴望和無助,並提供瞭如何和青春期孩子好好相處的建議。
Thumbnail
家庭在有了小孩後,生活變得有些混亂。尤其當家裡有一個、甚至多個六歲以下的小孩時,從早到晚都是一片熱鬧和忙碌。這個時期的孩子,往往被形容為混亂的代表,但其實,這種混沌中蘊含著一種特殊的成長策略。
Thumbnail
家庭在有了小孩後,生活變得有些混亂。尤其當家裡有一個、甚至多個六歲以下的小孩時,從早到晚都是一片熱鬧和忙碌。這個時期的孩子,往往被形容為混亂的代表,但其實,這種混沌中蘊含著一種特殊的成長策略。
Thumbnail
我們要以良善的心去看待這個世界,但也不要小看了可能存在人心中的惡意…
Thumbnail
我們要以良善的心去看待這個世界,但也不要小看了可能存在人心中的惡意…
Thumbnail
過去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理應充滿和樂歡笑的環境,但後來在許多社會案件中理解家庭失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甚至將來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應該把教養當成是不容外人置喙之事,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思維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不帶給社會負擔,並且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人格,我想這才是
Thumbnail
過去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理應充滿和樂歡笑的環境,但後來在許多社會案件中理解家庭失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甚至將來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應該把教養當成是不容外人置喙之事,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思維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不帶給社會負擔,並且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人格,我想這才是
Thumbnail
一個富有的小男孩在寄宿學校中感到孤獨,他發現那裡的競爭激烈,人心不單純。他的家庭環境複雜,父親忙於工作。他渴望得到真正的愛和關懷。
Thumbnail
一個富有的小男孩在寄宿學校中感到孤獨,他發現那裡的競爭激烈,人心不單純。他的家庭環境複雜,父親忙於工作。他渴望得到真正的愛和關懷。
Thumbnail
看似叛逆或漫不經心的國中少年們在想些什麼呢
Thumbnail
看似叛逆或漫不經心的國中少年們在想些什麼呢
Thumbnail
如果是兩個不學好的叛逆孩子互毆造成其中一人往生,社會輿論多半不會在意,因為社會眼光會認為兩個家庭都有問題,無法判斷誰是誰非。甚至會有網友認為,家長不教只好讓社會來教。 如果是品學兼優的孩子被惡少打死,那又是另一種輿論,全台灣都跟著受害者家屬心痛。說穿了,打人跟被打的都只是孩子,是什麼樣的家庭環
Thumbnail
如果是兩個不學好的叛逆孩子互毆造成其中一人往生,社會輿論多半不會在意,因為社會眼光會認為兩個家庭都有問題,無法判斷誰是誰非。甚至會有網友認為,家長不教只好讓社會來教。 如果是品學兼優的孩子被惡少打死,那又是另一種輿論,全台灣都跟著受害者家屬心痛。說穿了,打人跟被打的都只是孩子,是什麼樣的家庭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