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非常喜歡演員張孝全,所以在電影《罪後真相》上檔沒多久就迫不及待進場觀看,在預告片出來時首次觀看就因為情殺案題材而吸引我,張孝全詮釋的名嘴嘴臉也非常傳神,帶著這樣的期待走進松仁威秀觀看。
電影《罪後真相》描繪原本前途看好的棒球明日之星張正義(陳昊森飾演)因涉嫌謀殺女友而入獄,七年後在獄中接受過氣名嘴劉立民採訪時脅持他越獄,當時正值節目要被砍的劉立民趁著劫持事件人質身分重新拿回話語權,趁被挾持時開直播蹭流量,衝高節目頻道流量進行節目存續保衛戰。
劉立民隨即在逃脫後宣布要重新調查這起棒球明星情殺案,最初大眾既定印象認為他是否幫助殺人犯,但隨著深入調查,劉立民拋出更多案件疑點,更查出更多案外案,隨著劇情引導煙霧彈,觀眾更是將焦點轉移到張正義女友、富二代與劉立民妻子身上,試圖猜測情殺案真相,每個人心中都隨著劇情推疑不斷轉換真兇的可能名單。
電影試圖探討媒體報導誘導大眾對新聞人物快速貼上標籤,隨著碎片化資訊塑造新聞內特定人物變成殺人犯兇手,但當更多證據推翻前面的案情揣測,兇手被翻案,大眾甚至又迅速快速的找到下一個被「輿論推定」的兇手。
劇中開始劉立民節目口號主打:「新聞很重要,真相更重要」,然而所謂的「真相」哪個是真的?誰又能判斷真假?這部電影試圖用不斷反轉的劇情引領觀眾思考這個命題,電影行銷時更以「真相不過是種選擇」作為Slogen,試圖定調整部電影預設的答案。
直到電影最後,當大家以為水落石出,張正義終於實現私刑正義,但結尾劉立民背對鏡頭觀看電腦存放的影片檔案時,再度翻轉「真相」,甚至拋出另一個「被選擇的真相」,諷刺現今媒體新聞鏡頭前的「真相」是否是另一個被選擇的謊言。
走出電影院的我腦海中一直浮現曾讀過的一句話:「我們所能討論的真實,本身從來就不是真實」,最初讀到《罪行》這本書時這句話讓我十分印象深刻,在看完《罪後真相》之後再度湧上心頭,咀嚼箇中滋味。
一直到最後在鏡頭前我們看到的真相都只是被選擇後的真相,而未必是真實的真相,幾顆鏡頭可以看到陳昊森情緒的爆發,也可以看到張孝全在片尾幾分鐘情緒的轉折。
張孝全在電影中詮釋記者的表演,自然流露的記者調查的氣口跟痞都讓我某些時刻看到《醉後決定愛上你》宋杰修的模樣,非常嘴賤的痞,但演得很鬆。
電影中命案手法其實頓時勾起當年轟動一時清大命案的片刻回憶,剛開始很快就猜到第一個轉折點,後來陳昊森跟闖入者面對面就大概猜出第二個轉折點,雖然最後在影評提前劇透到最後一刻再反轉,但也算是蠻套路的再轉折手法。
動機也沒有到獵奇程度,倒是辜負了腦內小劇場原本自動排練的幾個兇殺動機跟兇手手法,可能是中韓劇兇案類型影響太深,以至於結尾就沒有到驚艷程度,還好有張孝全的名品演技補救了一點,算是完美的收尾。
罪後整部剪輯節奏非常流暢,緊張感倒是還好,對於重口味的影迷可能略顯平常,不過演技倒是很棒,陳昊森跟張孝全之間對戲火花十足,把名嘴記者的痞都詮釋到位,副座也把壞警察演得十分突出。
劇本酸了媒體好幾次,不過看久類似刑偵片套路真的太了解,已經沒有幾部有燒腦的感覺。
推薦度是蠻值得還沒刷過的影迷感受一下國片的進步,比之前《目擊者》甚或《誰是被害者》劇本流暢很多。美中不足大概就是媒體報導片段還是很容易出戲,大概媒體圈待久看報導框畫面已經習慣,目前國片或戲劇這塊還是很容易假假的。凶殺片段如果可以再多一點細節,可能更加分。
十分熱愛看商業片的樂見國片靠攏商業片,一部比一部更加純熟,從重口味影迷角度來看,我認為近年就算看韓片也都很難找回當年看韓片《追擊者》的痛快與暴力美學,真心認為以犯罪刑偵類型電影,在犯案過程細節可以再加重比例,營造更多戲劇張力,甚或電影節奏的緊湊感都還有進步空間。
回想當初《追擊者》開場那段皮條客追兇手的沿路長跑,搭配配樂的節奏感,縱然看過N次每次重溫都忍不住懸著一顆心糾結。
《罪後真相》將於1月21日Netflix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