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個參加學習workshop群裡,被 cue到問如果要從公司經營角度看投資的看法,順便所回應的內容分享於此:
投資 vs.公司經營,借用會計入帳的概念來談,需要先區別公司經營意圖不同,在資產負債表上會不同科目表示,使投資人可以清楚公司營運目的,使該財務報導資訊具備決策有用性
1.以賺取價差為目的:FVPL 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
2.長期(可能是策略性)投資(不以賺取價差,且尚未具實質控制權):FV-OCI 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
3.長期(可能是策略性)投資,且具備實制控制權;按權益法之投資(該產業營業額可列入 合併綜合損益表中
投資 vs. 公司經營:除了目的性外,我認為最重要考量現金流收支的管理
(1)假設一間公司 現金水位 > 營運現金需求,現金水位實在多到爆炸,產業所屬相對穩定、沒有未來資本支出計劃時,不想減資,
也許真的會去買金融資產以賺取未來現金流(配息)之目的,或價差等,也是一種幫股東增值做法。只是這種做法不能視為本業操作,一般都是放業外。
(2) 若投資目的是增加設備(擴產),或是節約成本支出時 概念時,此時當然就是要計算此投資是否有效益。不過除了考量 擴產增加產能後,業務是否能賣掉增加產能,也要考量到設備增加後,也要納入維運成本(增加員工、維修保養),也要考量產能增加前後段流程負荷,例如出貨量增加出貨碼頭是否要擴增,要考量影響面較多
資本支出可回收年限也是要考量的,畢竟現在環境變化太大了,技術也推陳出新,可能3年內能回本損益平衡都會覺得太久了。
還有一種角度,像是 製造業跑去荒郊野外造工業城,有時侯單計算開支其實回本年限長,看似沒效益。但其實最大效益可能在政府減稅回饋,也有一種是等到這個城鎮繁榮了,商業活動起來了,那原本工廠的土地就值錢了,如果工業地變更成住宅地,長期潛在利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