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大不同:中西醫學的身體觀

2022/12/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開始題目之前,我想先討論兩個東西:物質功能
物質指的是有形的事物,以身體來說,大至軀幹肢體小至細胞,都算有形之物。
功能則是指能讓物質產生某種變化的力量,以身體來舉例,消化功能可以從食物抽取能量來讓身體機能得以運作,並將其變化成糞便排出。其他像是讓肌肉收縮放鬆、大腦得以思考並作出適當的指示來控制身體等等都可算是功能的體現。
這邊順帶一提,我認為中醫的其實就是指功能。所以如過說一個人氣虛,指得便是其全身多個器官功能不能正常發揮之狀況;而前面如果加上形容詞就更有針對性,像是脾氣虛,代表了脾的功能不足(這邊說的是中醫的脾而非西醫的脾臟),脾本來的功能可以協助消化,所以脾氣虛就會表現出消化不良,或者反過來說消化不良會指向脾氣虛的診斷。
回到中西醫的比較,我們可以先下個大概的結論:西醫著重於器質性的問題探究;中醫則著重於功能性的歸納。這邊並不是說西醫完全不管功能或是中醫都不在乎器質性的問題,只是說明其側重的差異,下面簡單舉個例子:
有一患者因為膝蓋痛來看診:
  • 西醫會著重於找到一個明確的構造問題,比如說透過X光看到膝關節狹窄,就可以初步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如果是因為外傷撞擊而疼痛的人,可能要考慮韌帶受傷,必要時需要用核磁共振來確認。等找到問題後,就可以針斷該構造異常進行修復,像是退化性膝關節炎可用增生療法修復退化損壞的組織、嚴重時把膝關節換成人工關節;如果韌帶斷裂,就要考慮手術修復。
  • 中醫則會詢問較多功能的變化,像是腰部與膝蓋是有力還是無力、痛為主還是痠為主、遇冷會比較痛嗎、痛的位置固定嗎、身體有沒有其他症狀像是睡眠不佳、便秘、精神困倦等等。得出的診斷會是氣滯血瘀、肝腎不足、寒濕凝滯等好像跟膝蓋沒什麼關係的論述。
會有如此差異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中醫發展過程並沒有太多工具可用,所以只能盡可能地運用人的五感可觀察到的功能變化來歸納出合適的診斷分類。以常見的中醫診斷方式 - 臟腑辨證來舉例,學說中把不同的身體功能分配五臟六腑,這樣如果有任何一項身體功能出現異常,就能給出一個診斷分類:呼吸功能分給肺,所以喘咳就代表肺受到了影響;生殖泌尿功能分給腎,所以小便困難、陽痿等就代表腎很可能有問題。
相對的近代西醫則是在解剖學、微生物學(例:細菌的發現)、生理學(例:血液循環的發現)等基礎學科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建立堆疊起來的,並在因科技發展而日漸強大的儀器工具輔佐下,變得越來越精確與完整。
在了解雙方的差異後,我們才能更好的互補不足,甚至借鏡彼此的特長而日漸完善各自的體系。(西醫更加注重功能變化的觀察歸納與處理方法,中醫也持續透過研究來發現過去觀察到的臨床現象可能是源於何種物質的變化)
以下再用兩個例子說明中西醫體力各自的優勢:
  • 案例一:患者長時間咳嗽,診所看診很久都沒好,所以跑來中醫看診。患者年紀很大、體重很輕(這半年體重下降很快)、有時身體會發熱、痰很少且粘、脈細數、舌頭很紅且瘦,中醫診斷為肺陰虛,開了藥物給患者吃,一開始確實有改善,但後來又開始加重甚至咳血,最後去檢查才發現是肺癌。
  • 案例二:患者膝蓋疼痛長期,最近越來越嚴重所以跑去骨科看診。患者表示左邊輕度疼痛,右邊則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的活動。骨科懷疑退化性關節炎,所以照了X光,結果發現左側膝蓋嚴重退化,相反的右側膝蓋退化卻不嚴重...。這樣情況無法開刀(輕度退化開刀意義不大),所以就開止痛消炎藥物並請患者去復健,但效果一樣不好,最後只好跑去找中醫師。中醫師診斷為氣滯血瘀且肝腎不足,所以開了藥配合針灸,結果幾次就恢復大半。
可以看到在案例一中,西醫系統的診斷非常重要,如果能更早進行詳細的檢查患者的生存機會就越高;相對的案例二中,由於構造上無法找到太好的治療目標,就無法很針對性的治療,這時著重功能分析的中醫反而很好下手。
不論是哪一類的案例其實都多不勝數,最後就針對生病了應該看中醫還是西醫做一些基本的建議:
  • 先看西醫一定沒問題:這邊重要的是要做檢查來排除嚴重疾病,比如說癌症或心肌梗塞等。這邊順便澄清一下,很多人會擔心先去看西醫會被抓去開刀什麼的,其實現在的醫療環境是非常重視患者的自主權的,所以沒有人可以強迫患者去做他本人不願意的治療(除非有緊急危及生命的問題)。
  • 如果西醫找不到明確問題沒有很好的解決工具,就應該找中醫師試看看。比如說頭一直重重的很疲倦,但檢查就都沒問題,有時候中藥吃一下就好很多了;鼻過敏嚴重且一直發作,雖然可以吃抗組織胺壓制,但越吃越重且發作間隔越來越短,就可以考慮中醫調理(我的個人經驗)。
88會員
45內容數
針灸相關的教學內容,對象主要是有興趣的醫師與醫學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