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的中醫檢查:淺談把脈

2022/08/1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許多人對中醫最開始的印象,就是把脈,而大家對把脈也有許多想像,像是覺得把脈就跟電腦斷層一樣,摸個手就能知道身體器官的完整狀況;或者古裝劇中常演出后妃如果生病,太醫會用紅線綁住手腕來把脈...這些是真的能夠做到的事嗎?今天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讓大家簡單瞭解一下把脈是如何進行的、該如何判讀以及古代至今的演進歷史。

把脈的演進史

首先古時候的把脈,其實比現在要複雜很多!在《黃帝內經》的紀載中,提到了三部九候這樣的診脈法,其作法是將身體分為三部:頭部、上肢、下肢。而每一部各有三個動脈可以把脈。以頭部為例,可以在太陽穴、耳前以及兩頰分別找到動脈來診察,並分別用於確認頭部、耳目與口齒之疾病。而我們最熟悉的把脈方式,則位於上肢的橈動脈,也就是寸口脈,用於診察肺經有無疾病。
除此之外,內經中也有提到相對簡化的人迎寸口脈法,其中的人迎脈便是頸動脈,透過這兩個脈的強弱變化來判斷身體的陰陽盛衰與經絡問題。
較《內經》更晚完成之《難經》,在其第一章便提出了影響後世至深的獨取寸口脈法:「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兩件事:
  1. 十二經皆有動脈,這代表著早期的一種脈法:十二經遍診法,該方法需要在每條經絡上找對應的動脈來把脈以判斷各自之經絡臟腑狀態。可以想像其非常麻煩且在民風保守的古代非常不方便。
  2. 獨取寸口脈法的提出,該方式即現在大家熟知的把脈方法。
書中也解釋了為何可以獨取寸口:因為寸口為肺經之動脈,而肺經為十二經脈循行的開頭與終點,所以可以用來偵測其他經脈的健康狀況。
結論而言,診脈的方式在古代非常麻煩,但隨著時代變化漸漸簡化至今天看到的模樣。其原因一是由於禮教盛行,所以很多診脈方式慢慢變得不太方便進行;二是單純為了方便。這邊還可以順便回答文章開頭提出的問題,用紅線把脈可行嗎?答案是不太可能,除非那位醫師有超能力,這麼做的原因在於太醫不能碰觸后妃身體,但又不能看起來像是隨便亂開藥,所以得想辦法做個樣子。

把脈的進行方式

寸口脈可以分為寸關尺三個部分,而把脈的方式如下:首先把橈骨莖突當作標誌,用中指順著橈骨莖突往上,摸到橈動脈就是關脈之位置,這時再將食指跟無名指順著放上去,食指即為寸脈無名指即為尺脈。寸脈較靠近手掌,尺脈則遠離手掌(如下圖,也可參考封面圖)。
不同脈位對應的臟腑與身體結構
如左圖所示,寸關尺三個脈位分別能對應到不同的五臟與身體部位。如果在對應的脈位摸到異常感覺,就代表相對應的臟腑或身體結構可能有問題發生。舉例來說,我之前曾經摸脈時感覺一位患者的右側尺脈非常沉幾乎摸不太到,摸完脈我順口問說過去有沒有甚麼重大的身體疾病,結果患者說他的右腎因疾病關係開刀拿掉了。

把脈的判讀方式

把脈的判讀可以分成幾個方向去分析:位、數、形、勢
  • 位:除前面提到的寸、關、尺,深淺也是判斷的一項要素。一般來說淺代表新病、急病或外感等;深代表久病或較深層臟腑的疾患。當然要注意寸脈本來就會比尺脈浮,所以判斷上往往要長久經驗才能熟悉正常脈位深淺大概是如何。
  • 數:即脈的頻率,正常、過快、過慢甚至可能是不規律(結代脈)。一般來說過快為熱、過慢為寒,但仍有例外。
  • 形:脈摸起來的形狀,可能過長、過短、過寬、過細、過硬、過軟等。
  • 勢:脈來的動態感覺,比如說像洪水般猛烈,也可能微弱而無力。
這邊舉幾個例子:如果脈又快又猛,可能是熱盛,像是發炎感染且發燒嚴重的患者常見;如果脈很硬,像是琴弦般的感覺,往往代表精神較為緊張;如果脈又沉又弱,則可能為氣虛,如果還很慢,則可能有陽虛而寒之狀況。

結論

說了這麼多,應該能發現把脈雖然很複雜,但基本原則其實不難理解。而其最困難之處在於如何訓練手指的敏銳度,並通過臨床經驗來讓自己可以經過手下感覺判斷如何開方治療且有機會做出更精確的診斷。至於能否達成電腦斷層甚至核磁共振那樣精準的診斷,其實是不太可能的。或許厲害的中醫師可以說出某些器官可能有狀況,但基本上很難直接說出如【肺臟有三顆腫瘤、各自幾公分而且是惡性的】這樣詳細的結論。
88會員
45內容數
針灸相關的教學內容,對象主要是有興趣的醫師與醫學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