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民族退出世界歷史的舞台(一)

遊牧民族退出世界歷史的舞台(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兩篇文章我們談到遊牧民族是如何用它們的「技術優勢」掌握歐亞大陸的東西方交流,甚至是改變歐亞大陸的歷史進程,可是時過境遷,到了現今這些游牧民族所居住活動的中亞地區似乎現代化的技術與文化都繞過這個地區了,可算是徹底地退出世界舞台了,那為何這些在歷史上呼風喚雨的遊牧民族到了現代變得默默無名呢?

海路取代陸路

自從鄂圖曼帝國於十四世紀崛起並控制地中海航路後,鄰近地中海的西歐與南歐諸國除了展開與鄂圖曼在地中海上的勢力爭奪外,同時也試圖找出連接歐亞大陸兩端的新航路。

迪亞士於1487年8月率領一支由3艘船組成的船隊離開里斯本。旗艦是他自任船長的卡拉維爾帆船「聖克里斯托旺」號(São Cristóvão),引水人是佩羅·德阿倫克爾;第二艘是卡拉維爾帆船「聖潘塔萊昂」號,船長是若昂·因凡特,引水人是阿爾瓦羅·馬丁斯;第三艘是由迪亞士的兄弟佩羅·迪亞士任船長的橫帆補給船,引水人是若昂·德聖地牙哥。

探險船隊出發後,沿葡萄牙人非常熟悉的非洲西海岸航線向南航行,到達葡萄牙設在非洲沿岸的最後一個據點——位於黃金海岸的米納堡。船隊從米納堡繼續航行,進入熱帶非洲並豎起一塊石碑,1487年12月,船隊到達孔塞桑灣(現鯨灣)。繼續航行相當一段距離後,在今好望角附近,船隊遭遇到了風暴,被向南推去並遠離海岸線。待風暴結束後,迪亞士船隊向東航行卻無法再找到原本南北走向的非洲大陸海岸。於是船隊轉向北航行,1488年2月3日,海岸線再次出航,這已充分証明船隊已成功繞過了非洲大陸最南端。迪亞士船隊在非洲南端到達了一個海灣,遇到了一些當地的土著牧民,於是他將此海灣命名為「牧人灣」(後稱莫塞爾灣)。從海灣繼續向東,海岸線逐漸轉向東北方向的印度,因此迪亞士確認自己已繞過非洲大陸南端的全部海岸,打通了前往印度的新航線。

迪亞士船隊在1488年3月12日到達了此次航行的最遠端——布須曼河河口附近的夸伊胡克並豎起了第二塊石碑。迪亞士想要繼續航行到印度,但他的船員由於過於疲憊,拒絕繼續前行,迪亞士無奈只能開始返航。在返航途中,他在靠近大陸南端的地方發現了一個海角,由於這裡是船隊當初遭遇風暴的地方,他將其命名為「風暴角」(後來改名好望角),並豎起了第三塊石碑。1488年12月,經過16個月的長途航行,迪亞士船隊返回了里斯本港。

迪亞士的這次探險的偉大意義在於,歐洲人第一次打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的海上通道,標誌著歐洲可以繞過伊斯蘭世界直接與印度和亞洲其他地區展開貿易。

在此之後,陸續有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美洲)、麥哲倫航行世界一周等壯舉,而後這些新發現的航路也帶來全新的貿易路線,雖然地中海與印度洋的海上貿易也持續了數千年,但核心終究是穿越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與內河航運,直到羅盤出現令航海技術大幅提升,再加上船隻運量大以及在海上除了近海以外,是不容易遭受到襲擊的,令海運在這五百年來成為跨國運送貨物的最主要的方式,儘管飛機的問世另人員移動轉向航空器,但國際貨物流通仍以船運為主。

但即便如此,當今歐亞大草原的自然條件下雖不若古代有利,但其開闊且相對平坦的環境仍有利於長距離移動,應該也不至於邊緣化,可是現在歐亞大陸的中心確實邊緣化,那又有什麼因素造成呢?之後再來聊。

avatar-img
William Liou的沙龍
44會員
166內容數
透過經濟、科學、歷史發展的相互結合 ,以新角度詮釋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發生事情的真正原因,因為傳統的學科分科有其限制在,但真實的世界卻是相互影響且混雜的,全方位的看事情才能了解全貌而不失偏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William Lio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上週我們聊到人類馴化動植物與遊牧民族出現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牛羊的馴化加上人類對自然環境與牲畜生長的觀察而令原本依附在兩河流域的農業生產下的畜牧業逐漸轉為游牧型態的放牧,而後因氣候寒冷化令馬於歐亞草原西部被馴化,而馬的馴化也為遊牧民族帶來意想不到的優勢。 首先馬相對於羊具有較為壯碩的體格,因此除了肉
上週聊到中國歷代西北邊換基本上都是遊牧民族,包括最早的匈奴、魏晉南北朝的鮮卑乃至於蒙古,無一不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因為逐水草而居再加上氣候條件的限制,這些遊牧民族的人口基本上都遠少於農耕民族,但為何這些遊牧民族數千年來一直威脅著周遭農耕民族呢?以下來聊聊遊牧民族的起源與生活特性。 遊牧民族的起源
前面的文章談到中國之所以會往當權者無限制地擴展權力的方向發展,除了因應中國特殊的自然地形環境而長期維持大一統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抵禦歷代中國關外及塞外的遊牧民族侵略,那這些成為歷代中國邊患的遊牧民族究竟為何有如此大的本領呢? 先談談歷代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 上古 早期的亞洲大陸腹地的蒙古地區有四
上週我們聊到中國自從秦國一統天下後整個政治體制趨勢基本上就是往中央集權去發展,尤其唐宋以後皇帝的權力更是一直不斷的擴大,講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說中國人的天性就是充滿奴性,但是其實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文獻紀載也顯示前工業時代的普羅社會大眾都差不多「奴」,就算是西方那些有議會的政體,主要的參政權基本上還是掌握
從2020年以來,對岸為了防止疫情擴散動輒封鎖社區,禁止居民外出十餘日甚至超過一個月,而中國人民也一直逆來順受,直到上週末才忍無可忍出現大規模群眾示威,如此強硬且不顧人民生存的防疫措施在其他國家早就被社會大眾以選票或其他方式把現任政府「下架」了。 或許有人會說那是中國人民在共產體制的高壓且監控嚴密的
上次我們講到我們台灣與歐美國家截然不同的土地使用方式,雖然台灣的住商混合模式令街景與交通秩序管理不易,同時因台灣房價所得比高出先進國家許多,就覺得台灣生活環境不佳。但這樣的土地利用方式其實也讓台灣的生活機能好過世界上許多國家,同時治安也比較容易維持。 整齊的代價 而其他國家無論是開發中國家還是先進國
上週我們聊到人類馴化動植物與遊牧民族出現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牛羊的馴化加上人類對自然環境與牲畜生長的觀察而令原本依附在兩河流域的農業生產下的畜牧業逐漸轉為游牧型態的放牧,而後因氣候寒冷化令馬於歐亞草原西部被馴化,而馬的馴化也為遊牧民族帶來意想不到的優勢。 首先馬相對於羊具有較為壯碩的體格,因此除了肉
上週聊到中國歷代西北邊換基本上都是遊牧民族,包括最早的匈奴、魏晉南北朝的鮮卑乃至於蒙古,無一不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因為逐水草而居再加上氣候條件的限制,這些遊牧民族的人口基本上都遠少於農耕民族,但為何這些遊牧民族數千年來一直威脅著周遭農耕民族呢?以下來聊聊遊牧民族的起源與生活特性。 遊牧民族的起源
前面的文章談到中國之所以會往當權者無限制地擴展權力的方向發展,除了因應中國特殊的自然地形環境而長期維持大一統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抵禦歷代中國關外及塞外的遊牧民族侵略,那這些成為歷代中國邊患的遊牧民族究竟為何有如此大的本領呢? 先談談歷代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 上古 早期的亞洲大陸腹地的蒙古地區有四
上週我們聊到中國自從秦國一統天下後整個政治體制趨勢基本上就是往中央集權去發展,尤其唐宋以後皇帝的權力更是一直不斷的擴大,講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說中國人的天性就是充滿奴性,但是其實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文獻紀載也顯示前工業時代的普羅社會大眾都差不多「奴」,就算是西方那些有議會的政體,主要的參政權基本上還是掌握
從2020年以來,對岸為了防止疫情擴散動輒封鎖社區,禁止居民外出十餘日甚至超過一個月,而中國人民也一直逆來順受,直到上週末才忍無可忍出現大規模群眾示威,如此強硬且不顧人民生存的防疫措施在其他國家早就被社會大眾以選票或其他方式把現任政府「下架」了。 或許有人會說那是中國人民在共產體制的高壓且監控嚴密的
上次我們講到我們台灣與歐美國家截然不同的土地使用方式,雖然台灣的住商混合模式令街景與交通秩序管理不易,同時因台灣房價所得比高出先進國家許多,就覺得台灣生活環境不佳。但這樣的土地利用方式其實也讓台灣的生活機能好過世界上許多國家,同時治安也比較容易維持。 整齊的代價 而其他國家無論是開發中國家還是先進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