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 Fritz和Tommy Paul這場準決賽,Fritz有一個數據相當異常,他在Ad Court(左)的發球落點,一發74%在內角,二發76%在外角。
這個比例太高了,於是我查了他前幾場的數據,果然發現一個很明顯的模式,他的發球落點,除了第二輪面對Denis Shapovalov有些許不同之外,其他都是相同的模式(指比較高的比例落在這個區域):
Deuce court(右):
一發:發在外角。
二發:發在內角。
AD court(左):
一發:發在內角。
二發:發在外角。
這麼固定的模式,他的對手Paul有沒有看出來呢?
以Fritz的發球落點來比對得失分:
Deuce court(右):
一發:62%發在外角;得分15,失分6。得分率71.4%。
二發:69%發在內角;得分5,失分13。得分率27.7%。
AD court(左):
一發:74%內角;得分19;失分4。得分率82.6%。
二發:76%外角;得分10;失分9。得分率52.6%。
Fritz的一發沒有問題,整場一發贏球率是81%,相當高,然而他的一發進球率只有54%(64/118),他有54分是二發,而他只拿了其中21分,他的二發贏球率只有39%。
也就是說Paul在Fritz的二發拿了33分(61%),而這33分中,有22分是在Fritz的「固定二發模式」中取得的。
Deuce court(右)二發發到內角,AD court(左)二發發到外角,這是標準的教科書發球落點,因為接球者(右手持拍)在這兩個落點都必須用反拍接球。不能說Fritz的二發落點不對,但一、二發的落點配置太固定了,很容易被對手猜對邊。
另外還有一個數據相當有趣,兩人的接發球位置,對照對手的發球均速。
Paul接發球的位置(對應Fritz的發球均速):
一發:底線外1.05公尺 (191.9 kph)。
二發:底線外4.22公尺 (138 kph)。
Paul面對Fritz均速超過190的一發站得很前面,但接均速不到140的二發反而退到更後面。
Fritz的接發球位置(對應Paul的發球均速):
一發:底線外1.47公尺 (179.6 kph)。
二發:底線外0.8公尺 (149.1 kph)。
Fritz接二發的站位就是準備搶時間攻擊,往往會令對手感到壓力,他在Paul的二發中拿了28分,得分率57%,其實也是相當不錯的。
總得分方面,Fritz拿了131分,Paul拿了130分,勝負差距只在一線間。
Taylor Fritz和Tommy Paul這場準決賽費時3小時25分鐘,創下賽會記錄。兩人打到第三盤身體都出現狀況,但他們都咬牙撐到最後,真令人動容。
Paul d. Fritz 63 67(2) 76(2)
比賽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