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球員都會騰空擊球,例如Diego Schwartzman、Sebastian Baez這類身高較矮的球員,當他們面臨彈跳高於肩膀以上的球時,身體會騰空,調整出適合的擊球高度。
而像Daniil Medvedev、Alexander Zverev這類身材幾近200公分的球員也會騰空擊球,當他們遇到落點淺、速度慢、彈跳高度非常適合出手的機會球時,也會騰空擊球,由制高點往下加壓。
不同的球員騰空擊球的狀況不同,但都是基於特定的理由,然而Denis Shapovalov騰空擊球是一種習性,不是因應來球的變化。回顧今年草地賽季,到上一週的蒙特婁大師賽,可以看到他幾乎每一拍都是騰空擊球,尤其是正拍。
騰空擊球看起來姿勢帥氣漂亮,若擊出致勝球,感覺似乎是一項攻擊利器。但這種擊球方式偶而為之可以,若成為慣性則弊多於利。
網球員靠著核心肌群所產生的力量,利用地面反作用力回到身體,再經由手臂傳遞到球拍,全部力量集中在擊球點上。
若身體騰空,因為腳沒有踩地,部分力量傳輸到手臂,部分則造成軀幹旋轉。仔細觀察Shapovalov的正拍:當他騰空擊球出去後,軀幹往右扭轉,好像把自己的身體往右後方甩。
因此,身體騰空不但無法把力量全部集中在手臂,還分散到不同的地方,同時也帶來其它不良的影響。
其中一個影響就是:落地時重心落在後腳。有時Shapovalov騰空擊球時,右腳還會抬高,人體的對應機制就是:如果你下半身腿往前抬高,上半身自然就會往後倒。
人體重心不穩時,手臂會很自然地產生相對應擺動來保持平衡,但網球不像足球是用腳踢球,空出來的手臂可用來維持跑動時或瞬間轉向時身體的平衡,網球員必須拿著球拍擊球,手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拉拍、擊球,如果還要再加上維持身體平衡,就容易影響到擊球姿勢。
雖然現今球員接受各式各樣的平衡訓練,但這是為了應付被動情況,基本上球員應盡可能在重心平穩的條件下擊球。無論網球的技術如何發展、球員體能如何增強、球拍科技如何創新,最基本的平衡原則是永遠不變的。
身體騰空也會造成底線左右折返跑的延遲。
通常左右折返跑時,靠近外場的腿會斜伸出去,這個動作除了煞車之外,還兼利用地面反作用力將力量反向回饋,而上半身重心側向內場,如此才能快速往回防。
但若身體騰空,重心是直上直下,不但要先等腳落地,身體的動能也不是側向場內,再啟步時,時間就延遲了。這些時間差看起來毫不起眼,但如果每一次折返跑都慢個0.2秒,在多拍來回之後就會趕不上球速。
網球是微差距的運動,重心稍微偏一點、回防速度稍微慢一點、揮拍動作稍微遲一點、拍面角度稍微差一點.... 每一個環節都稍微偏差一點,就會造成失之千里的誤差了。
總結騰空擊球會帶來一連串的影響就是:
1. 力量無法完全集中
2. 身體容易失去平衡
3. 擊球動作容易變形
4. 底線左右折返延遲
在辛辛那提第1輪,面對Grigor Dimitrov這場比賽,Shapovalov擊球時重心都相當穩固,沒有一球是身體騰空擊出的,頂多是一腳稍微離地。他的正拍就像雷射般精準,致勝球相當乾淨俐落,也迫使Dimitrov產生很多受迫性失誤。
一場球賽的勝利有很多因素,不能說Shapovalov因為改掉騰空擊球這個習慣,所以他贏了這場比賽,不過他改掉這個習慣後,所呈現出來的擊球品質卻是無懈可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