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讀書人選書】差強人意的全台眷村尋訪錄—《尋覓臺灣老眷村》

【職場讀書人選書】差強人意的全台眷村尋訪錄—《尋覓臺灣老眷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臺灣眷村研究,代表著我們對於自己國家歷史發展的關注;它是否發展得好、是否發展得健全,則關係著我們對於社會文化演進,能否公正客觀的解釋。

從臺北的四四南村、台中的彩虹眷村,到近年來成為屏東新地標的勝利星村,眷村文化已經成為臺灣觀光的元素之一,幾年前的電視劇《一把青》再把國共內戰的歷史搬上電視螢幕的同時,也讓不少觀眾能夠稍微理解當時,隨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民眾,是如何顛沛流離。然而,在成為觀光景點的同時,眷村的歷史脈絡是否能夠被正確傳達?而所謂「眷村文化」又是什麼?

由眷村文化研究者繆正西所著的《尋覓臺灣老眷村》,可說是一本關於台灣現存眷村的遊記總集,其中紀錄了多達65個場域,足跡不只遍佈全台,還延伸到蘭嶼、澎湖等外島。著重於歷史介紹、現狀紀錄,再加上時而出現的人文故事,這本著不只紀錄了那些在特殊歷史背景下,出現在台灣的風景,在國民政府軍遷台的生命歷程背後,更隱含著時代巨輪下,人民只能順應求生的宿命。

眷村子弟走訪全台眷村

儘管歷史資料豐富,但《尋覓臺灣老眷村》老實說,並不是一本特別引人入勝的作品,其中很大的因素,或許是因為成長背景、族群的差異,讓作者在書中對於眷村的濃濃認同感顯得一廂情願,難以引發不同族群讀者的共鳴。加上寫作風格偏老派,及偶爾出現的情感抒發,更會讓人覺得有種「出戲」的感覺。

不過,這本著作還是有其可看之處,像是遷居清境農場的孤軍及其眷屬、不在馬祖卻以馬祖為名的眷村等,都會讓人回想過去旅遊經驗中,那些不曾注意過,背後卻藏著故事的小線索,甚至會引發想要前往一探究竟的興趣。

反思眷村的文化內涵與意義

由於許多是二戰後直接接收或改造日軍官舍,臺灣的眷村保存經常有著濃濃的「日式」色彩,文化的混雜更容易導致保存的「主體」本身,尤其是建築本身更容易出現定位不明的問題。《尋覓臺灣老眷村》就像是一本初階的眷村入門,雖然視角或許有些偏頗,但尤其是在近年來眷村觀光興起的情況下,或許也能夠讓更多人開始思考,如何才能讓它變得更有深度。

(本文和華藝電子書合作,文章連結:https://reurl.cc/vk00WN

avatar-img
職場讀書人|選書📖 / 追劇📺 / 聽歌🎧
46會員
402內容數
喜歡看書、追劇、看電影跟聽音樂的社畜,感覺把那些作品記錄下來好像比較不浪費已經花費的時間,也希望能夠幫助讓好作品接觸到更多適合的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以一個不太會先試讀的讀者而言,這樣的書名很容易讓人以為,這是一部單純敘述精神疾病案例的寫實作品,希望藉由真實事件,拉近患者與大眾的距離。然而,在心理學碩士穆戈的筆下,真實案例經過包裝,產生了更大的後座力,進而成就了一本虛實交錯,結合精神病學、犯罪心理、社會議題與療癒效果的小說。
閱讀其實是一種被無形中制約的行為,頁碼是暗示,從翻開封面,讀者通常已經習慣於從第一頁,一路讀到最後一頁。然而,《靈魂穿越手稿》卻挑戰了這樣的慣例,為一本書設計了兩種讀法,儘管內容相同,呈現的景緻卻完全改變,而讀者在非傳統順序的閱讀經驗中,彷彿也經歷了一場「靈魂穿越」。
《菊花如何夜行軍》,乍看之下有些浪漫氛圍的書名,背後卻是台灣農民在一九八〇年代,許多人散盡家財卻血本無歸的歷史。簡單來說,這是一本關於台灣農業發展、農民運動,及音樂的散文集,而在充滿鄉土情懷的文字背後,更蘊藏著作者鍾永豐對於自我、土地及全球化的種種反思。
真實是什麼?從經典的《楚門的世界》、《駭客任務》,到近年來多重宇宙概念的興起,類似的課題始終是各種作品想要探究、呈現的,而其背後更存在著恐怕是從人類出現就存在的命題:「人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這次要介紹的《名為世界的地方》,也是奠基於同樣的概念,並且在科技的元素下,綻放出更多元的小說內涵。
以網路犯罪為主題,《禍駭:網路犯罪世界的第一手紀實》以一名記者的視角,帶領讀者看見網路犯罪的各個面向,小到個人的隱私侵犯、大至影響總統大選,藉由這些事件,我們也得以了解網路犯罪的嚴重性,及資安是如何被嚴重低估。
儘管是馬來西亞插畫家林行瑞在推薦序中寫的文字,作為《孤獨症》的總結,卻是再適合不過。這是一本關於「孤獨」的作品,雖然它依舊被稱為「症」,卻不代表孤獨是必須被治癒的疾病;相反地,它是一種人生必然會經歷的狀態,甚至是許多現代人少數感到舒服的時刻,就像在書末作家所說的:「或許有些時刻,一個人剛剛好。」
以一個不太會先試讀的讀者而言,這樣的書名很容易讓人以為,這是一部單純敘述精神疾病案例的寫實作品,希望藉由真實事件,拉近患者與大眾的距離。然而,在心理學碩士穆戈的筆下,真實案例經過包裝,產生了更大的後座力,進而成就了一本虛實交錯,結合精神病學、犯罪心理、社會議題與療癒效果的小說。
閱讀其實是一種被無形中制約的行為,頁碼是暗示,從翻開封面,讀者通常已經習慣於從第一頁,一路讀到最後一頁。然而,《靈魂穿越手稿》卻挑戰了這樣的慣例,為一本書設計了兩種讀法,儘管內容相同,呈現的景緻卻完全改變,而讀者在非傳統順序的閱讀經驗中,彷彿也經歷了一場「靈魂穿越」。
《菊花如何夜行軍》,乍看之下有些浪漫氛圍的書名,背後卻是台灣農民在一九八〇年代,許多人散盡家財卻血本無歸的歷史。簡單來說,這是一本關於台灣農業發展、農民運動,及音樂的散文集,而在充滿鄉土情懷的文字背後,更蘊藏著作者鍾永豐對於自我、土地及全球化的種種反思。
真實是什麼?從經典的《楚門的世界》、《駭客任務》,到近年來多重宇宙概念的興起,類似的課題始終是各種作品想要探究、呈現的,而其背後更存在著恐怕是從人類出現就存在的命題:「人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這次要介紹的《名為世界的地方》,也是奠基於同樣的概念,並且在科技的元素下,綻放出更多元的小說內涵。
以網路犯罪為主題,《禍駭:網路犯罪世界的第一手紀實》以一名記者的視角,帶領讀者看見網路犯罪的各個面向,小到個人的隱私侵犯、大至影響總統大選,藉由這些事件,我們也得以了解網路犯罪的嚴重性,及資安是如何被嚴重低估。
儘管是馬來西亞插畫家林行瑞在推薦序中寫的文字,作為《孤獨症》的總結,卻是再適合不過。這是一本關於「孤獨」的作品,雖然它依舊被稱為「症」,卻不代表孤獨是必須被治癒的疾病;相反地,它是一種人生必然會經歷的狀態,甚至是許多現代人少數感到舒服的時刻,就像在書末作家所說的:「或許有些時刻,一個人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