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太平了,至少眼下看起來是這樣的。
幾乎耽誤所有人升官發財享受創業成果的項羽死後,所有人都陷入了狂歡。
但只有一個人現在仍然歡不起來。
因為他面臨著一個天大的抉擇。
這個人,就是全國最大的地主,劉邦。
項羽作為劉邦的一生之敵,在死後,依然惡心著劉邦。
因為他太牛了,劉邦的這份家業,是多方力量豁出老命幫著打下來的。
劉邦面臨的現狀是,合夥人太多,他只不過占有著一個大股份而已。
來看一下除了劉大地主之外,還有哪幾個小地主。
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敖,燕王藏荼,長沙王吳芮,韓王韓信。
前三個,都是熟悉面孔,也是滅項羽中,股份占得最大的。
後四位,很有必要交代一下。
趙王張敖,新面孔,但他爹我們都很熟悉,張耳。
這位張敖後來娶了劉邦的閨女魯元公主,成了劉邦的女婿。
燕王藏荼,原本是最初燕王韓廣手下的大將,當初帶著燕國子弟兵在巨鹿城外看密室逃脫真人秀,結果驚人的發現了天皇巨星項羽。
隨後,換腿抱了。
項羽分封後,將燕國一分為二,令藏荼當燕王,而老燕王韓廣被扔到了極北苦寒的遼東,做遼東王。
這就好比自家的夥計,出去跟別人遊行了一趟,回來後夥計就帶著革命分子要把東家的鋪子給分了。
人家東家當然不幹了。
於是,夥計藏荼和東家韓廣幹了起來。
隨著舊世界被砸個落花流水,同誌們起來起來,夥計藏荼砸碎了東家的鎖鏈,得到了整個世界。
可憐的東家被夥計殺掉了。
不過韓廣的底子也不幹凈,他最早是武臣(陳勝派去略趙地)的手下,武臣派韓廣去攻略燕地,拿下來之後韓廣就脫離老領導的領導了。
冥冥之中,也算是報應,而且是現世報。
當然,這位藏荼,最終也得到了他的現世報。
在殺掉韓廣後,燕國和遼東國一股腦歸到了夥計藏荼的手裏。
沒有項羽,藏荼這個夥計,也就永遠談不上翻身農奴把歌唱,所以對於項羽,藏荼是很感恩的。
不過這份感恩,在另一個中國北方頭號恐怖分子韓信的威懾下,也沒太好使。
藏荼很明智的選擇了背叛。
史上最家喻戶曉的叛徒呂布被稱為三姓家奴。
其實大家不知道,呂布的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僅僅是小兒科。
三叛算個屁!比他牛的有很多,比如這位藏荼先生就跟他平起平坐。
先叛韓廣,再叛項羽,這就兩叛了。
這並不是他的最後一次。
藏荼反楚歸漢,隨後在自己的地盤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搞京津冀一體化,用不作為,為自己的前程投了一票。
長沙王吳芮,這個人我們之前提過,他作為秦朝的南疆基層公務員,在天下大亂後馬上變成社會不安定因素並迅速造反。
他還有位好女婿,就是淮南王英布。
在滅秦後,項羽分封他為衡山王。
在楚漢戰爭中,他和藏荼,一個最南頭,一個最北頭,兩個人由於遠離中心糾紛地帶,所以也沒人找他們麻煩。
這哥倆也樂得不表態,不參與,直到打出了結果後,吳芮作為南方小地主,上表肯定劉大地主的領導地位,被劉邦分封為了長沙王。
他和女婿英布,都被劉邦改了名字,由原來項羽封的衡山王和九江王變成了長沙王和淮南王。
給孩子起名字,是每一個爹,對自己孩子宣稱從屬權的巨大權利。
看到這裏,你還認為,讓算命先生幫著起名字,是好事嗎?
要知道,古往今來,無數英雄好漢打來打去的重要目的,其實就是爭一個冠名權而已。
最後一個,韓王韓信。
韓信這個名字,應該是個好名字,因為秦朝失鹿,群雄逐之,在天下打成了一鍋粥後,最終產生的屈指可數的幾個王裏面,居然有兩個韓信。
但也應該不算個好名字,因為這倆韓信下場都挺可悲。
這個韓王韓信,一直被另一個韓信的巨大光芒所掩蓋,而且他也一直沒幹什麽能在歷史舞臺上閃光的事情,所以,整個楚漢戰爭中就一直沒怎麽提他。
這位韓王信,是韓國王族,在劉邦的西行漫記時就跟著劉邦混了,後來還跟著劉邦去了漢中。
革命要趁早啊!
在跟隨劉邦平定項羽立的韓王鄭昌時有功,後來也一直在劉邦身邊。
項羽打破滎陽後,他降了項羽,後來又逃了出來,再度歸降劉邦。
要感謝那個時代,「忠」並非最被人看中的元素。
這個「忠」字,沒有多長時間,就該正式登上歷史舞臺了。
在當時,無論你境遇如何,哪怕投降別人了,只要沒幹出特混蛋的事,你只要還能回來,當權者往往就不會太在意。
他的識時務,幫助他獲得了漢初的最後一個異姓王位。
看著這七個小地主,大地主劉邦心中是很不是滋味的,因為他雖然是天下最大的地主,但這七位爺,卻有幾個很不好惹。
大力娃,鐵皮娃,噴火娃三合一的項羽雖然被幹掉了。
但還是有水娃韓信,
隱身娃彭越,
以及低配版大力娃英布的。
項羽,作為前朝貴族後裔,之前我們說過,他對於秦的那一整套製度,有著極大的不認同並產生了過激性反應。
但就像當初的勝利者項羽認為失敗者秦帝國的那一套不行一樣,今天的勝利者劉邦同樣認為項羽搞的那一套分封製是不行的。
封建製,是已經回不去的從前了。
誰說地方大了管不了?誰說就一定得分封出去才能消停?
老子打項羽時靠著半個中國當奶牛,人家奶牛溫順著呢!
從劉邦攛掇所有人幫他擡點兒當皇帝時,就可以看出來,他骨子裏,是非常認同秦帝國的那一套的。
不過他認同,不代表和他一同創業的那七個小地主也認同。
這七個地主還是認為,劉邦和項羽是一個意思,劉邦的這個皇上,不過就是另一個霸王。
只不過這個霸王,本事沒項羽那麽大,出手卻比項羽大方而已。
在七個小地主眼裏,霸王可以是村長,但絕不是爹。
我自己在家怎麽玩,我隨便,只要在我自家的院子裏,無論是什麽露骨派對,只要我沒禍害到別人家,別的地主和村長就不能拿我怎麽樣。
劉邦不光想當爹,他還想當爺,但現實卻是,由於大量功臣宿將的製衡,他在自己家都只能當爹,村裏還有七個小門戶,這七家別說當爹了,他連腿都伸不進去。
而且如果他非得強勢要求當所有人的爹,這幫人就會合起夥來坑他這個爹。
所以說,看似面臨巨大抉擇的劉邦,其實選擇並不多。
他是個明白人,所以他選擇了眼下最合適的半封建,半郡縣製度。
中國史上又一個比較特殊的階段。
劉邦雖然眼下選擇了妥協,但他卻始終沒忘了自己的目標 — — 當所有人的爺爺。
當所有人都山呼萬歲時,他們不知道,劉邦之所以封他們為諸侯王,只是因為沒有辦法一下子掌控全國而已。
在劉邦當皇帝之後,他選擇了一個很有意義的地方作為都城。
洛陽。
選擇周朝的首都作為自己的新都,劉邦也在宣示著自己的政治意圖:都把眼擦亮了,我是天下共主。
在劉邦剛剛定都洛陽之後,他遇到了自己晚年,可以說最重要的一位謀士。
這個人從三件極其重要的大事上,都提出了正確的決策,劉邦聽了其中兩個,都澤被了後世很多年,而沒聽得那個,差點讓他死在了國外。
這個人,叫婁敬,是齊國人,他到隴西戍守邊塞,路過洛陽,聽說漢家皇帝在這裏,就對自己的老鄉,同樣是齊人的虞將軍說:我想見皇帝談談國家大事。
對於這種身份的人,提出了這種要求,一般將軍的做法,基本上就是上去給一鞭子,然後吼一些:你撒泡尿照照自己之類的話。
但這位婁敬很幸運,他托付的這位虞將軍並沒有輕蔑他的請求,而是吩咐手下人,給婁敬找一件幹凈的衣服去。
不過這位婁敬卻說:「我穿著絲綢衣服來,就穿著絲綢衣服去拜見,穿著粗布短衣來,就穿著粗布短衣去拜見,我是決不會換衣服的。」
虞將軍進宮把婁敬的請求報告給劉邦,劉邦從婁敬的這份氣概和造型中,看到了當年高陽酒徒酈食其的影子。
這位故人死在了齊地,眼下一位齊人又以這個套路前來覲見,劉邦觸景生情。
似是故人來啊。
劉邦召婁敬進宮來見,還賜給了他飯吃。
見也見了,飯也吃了,劉邦該驗貨了。
婁敬的第一句話,就讓劉邦覺得很知己:「陛下建都洛陽,難道是要跟周朝比試一下誰更持久嗎?」
劉邦說:「沒錯!就是拼拼咱爺們能不能比他的時間長!」
婁敬說:「甭拼了,陛下取得天下跟周朝是不同的。
周朝的先祖從後稷開始,積累德政善事十幾代。做了很多眾望所歸的事後才成了稟受天命統治天下的人,賢能之士呂望、伯夷自海邊回來歸附於他。
周武王討伐殷紂時,八百諸侯不約而同的自動到孟津會盟,大家都說殷紂可以討伐了,於是就滅掉了殷。
周成王即位,周公等人輔佐他,就在洛邑營造成周城。
之所以把洛陽作為天下的中心,是因為四方各地的諸侯來交納貢物賦稅時的道路都是均等的。
那個時代,還是拿德行號召天下的。
凡是建都於此的,都想要像周朝一樣務必用德政來感召人民。
在周朝鼎盛時期,天下和睦,四方各族心向洛邑,歸附周朝,仰慕周君的道義,感念他的恩德,依附而且一起侍奉周天子。
周天子不駐一兵防守,不用一卒出戰,八方大國的百姓沒有不歸順臣服的,都來進獻貢物和賦稅。
但到了周朝衰敗的時候,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小國,天下沒誰再來朝拜,周室已經不能控製天下。
不是它的恩德太少,而是形勢太弱了。
如今陛下從豐邑沛縣起事,招三千士卒,經數十戰,席卷蜀、漢,平定三秦,與項羽在滎陽交戰,爭奪成臯之險,大戰七十次,小戰四十次,使天下百姓血流大地,父子枯骨曝露荒郊之中,橫屍遍野不可勝數,悲慘哭聲不絕於耳,傷病殘疾欲動不能。
這種情況卻要同周朝成王、康王的興盛時期相比,我個人認為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秦地有高山被覆,黃河環繞,四塞之固,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況,百萬之眾的雄兵是可備一戰的。
借著秦國原來經營的底子,又有肥沃的土地為依托,陛下進入函谷關把都城建在那裏,山東地區即使有禍亂,秦國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並占有的。
與別人搏鬥,得掐住他的咽喉,打他的後背。
如果陛下進入函谷關內建都,掌控秦國原有的地區,這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而擊打它的後背啊!」
婁敬一口氣的給劉邦說了一大段,核心思想就是:建都洛陽,要靠德行。
您沒什麽德行,打天下也沒靠德行。
現在世道不一樣了,還是要務實一點,選塊進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面對婁敬指出的那塊好地方,劉邦是很有感情的,畢竟自己就是從那個地方混出來的,所以他把婁敬的這個想法當做正式預案提上了朝堂。
結果成為了扔進茅坑裏的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