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8月2日凌晨,被譽為世界第四大軍事強權伊拉克入侵了鄰國科威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短短2天以內完全佔領這個面積約17818平方公里的國家。這一成就很快就因為第一次波斯灣戰爭而被徹底掩蓋,昔日的巴比倫之獅在100小時地面戰爭中遭到近乎一面倒的摧毀,成為世人眼中的笑柄。如今關於波斯灣戰爭的研究已經多不勝數,但很少有人聚焦在敗者身上,很少有人注意到伊拉克是如何在短短2個月時間內成功規劃和執行一場俐落且成功的入侵戰爭,這篇文章介紹的就是做為整場戰爭的起始,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過程。
起因
就像許多阿拉伯世界領導人一樣,海珊認為阿拉伯世界遭到分裂與削弱,這才導致他們無法戰勝霸佔了聖地的猶太復國主義者,而他肩負統一陣營戰勝以色列使阿拉伯民族重返榮耀的天命。特別是在埃及最終實現與以色列和解後。海珊相信那些與以色列妥協的[叛徒]政權(如埃及)將被阿拉伯人民的怒火吞噬,像沙烏地阿拉伯這種國家缺乏振興阿拉伯世界的人口與教育水平,同為復興黨的敘利亞則可能可以成為阿拉伯世界的力量 - 但必須在與伊拉克合併的前提下。
兩伊戰爭後,伊拉克勉強打平了伊朗,還鍛鍊出一支裝備先進且作戰經驗豐富的世界第四大陸軍;然而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也讓他們欠下高達370億美金的巨額債務。科威特不願意像沙烏地阿拉伯那樣大幅減免債務伊拉克欠下的100億美金債務,也不願意在伊拉克提出的邊境油田爭議與賠款要求上讓步,在海珊看來區區一個科威特居然如此強硬,肯定是美國和以色列為了壓制伊拉克讓阿拉伯世界重回榮光的昭昭天命而指使科威特的。
兩伊戰爭期間一朗的童兵。作為很可能是整個20世紀最漫長、血腥且最沒有底線的戰爭,雙方為了勝利拋棄所有道德標準,毒氣戰、人肉排雷、童兵、城市恐怖轟炸等手段全部被使用上。
在海珊看來,他發動的兩伊戰爭遏制了伊朗的什葉派的擴張,伊拉克理當得到阿拉伯世界的感激;而科威特不但沒有給予相應補償,還不願在經濟爭議上讓步,甚至不願減低石油出口導致油價低迷影響伊拉克經濟,簡直不可理喻。他更進一步指出,像科威特這種小地方本就不該獨立,是歐洲列強賦予他們有獨立文化、歷史與傳統的錯覺,使他們醉心於奢侈且忘恩負義。他更相信科威特政府腐敗無能不會得到人民認可。
此外,伊拉克出海口一直很有限,由於巴士拉運河出海口的Al Warba和布比延島都是科威特所有,所以伊拉克在當地的領海範圍只有幾百米,而這導致最重要的商業港口與唯一的海軍基地烏姆.蓋薩爾(Umm Qasr)進出船隻活動範圍非常有限;更糟糕的是由於伊拉克海岸線範圍非常窄,只要奪取法奧半島就可以一舉切斷伊拉克海上活動 - 而這就發生在1986年,結果在伊拉克於1988年奪回法奧半島以前伊拉克海上航運基本被癱瘓。對於伊拉克來說,如果能奪取科威特,就能極大的擴展伊拉克海岸線與出海口,避免再一次遭到封鎖。
至於美國,由於1983年美國在貝魯特遭到自殺襲擊後選擇撤出黎巴嫩,這讓美軍在中東佈署力量大減的同時還讓海珊因此認定美國缺乏承擔傷亡實現目標的決心。同時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承諾站在伊拉克這邊,如果美國成為敵人,那他們將會以美國,甚至華盛頓為目標進行自殺攻擊。
入侵科威特的決策具體何時下達目前不得而知,但最早的跡象是在1990年2月,伊拉克派出大量訪問團,他們打著友好交流的名義參訪了科威特政治機構、石油甚至軍事設施。1990年5月,伊拉克軍事情報總局(GMID)奉命開始對科威特地形與軍事力量進行調查。6月下旬,海珊直接要求共和衛隊參謀總長組織一小批人員在最高保密措施下擬定奪取科威特的計畫,代號是方案17。入侵意圖只有共和衛隊司令部、陸軍作戰司令和GMID負責人等極少數人員知道,就連國防部長和參謀總長都不知情。也因為缺乏基層參與推演,以及優化的缺乏時間,方案17細節相當不明確。
從當前已有伊拉克官方文件來看,在此之前伊拉克確實未曾認真設想過入侵科威特的可能性,所有預案、情報與準備都是不足的。為了收集情報,伊拉克在7月初開始對巴林、沙烏地阿拉伯進行航空偵查,同時派出米格25RB偵察機直接飛掠科威特上空進行航空攝影,同時GMID還租用了法國商業公司的兩顆高分辨率光學衛星提供衛星影像,法奧727(Faw-727)也出動進行通訊訊號情報蒐集,這架飛機是伊拉克在法國協助下於波音727上加裝TMV-018 Syrel電子情報收集系統和Raphael TH側視合成孔徑雷達吊艙,是伊拉克唯一的專業電子情報機。上述的努力結合先前訪問團的[交流]經驗,GMID在7月底就提供包含包含科威特軍用機場、陸基防空系統、大使館、通訊中心在內多數重要目標的位置,以及科威特高級文職和軍事官員的資料。
伊拉克的米格25RB偵察機於入侵前拍攝的科威特國際機場,科威特防空能力顯然不足以攔截這種在21公里高度以2.3馬赫衝刺的目標。
然而伊拉克情報仍存在不足,比如缺乏提供給一線部隊的高分辨率的戰術地圖,不得不用航空影像與旅遊地圖將就,海上航道與水文情資也不足,未鋪設道路標註為已鋪設。此外伊拉克情報認為科威特擁有6個旅,包含第6機械化旅、15與35裝甲旅、皇家旅、第80旅、邊境警衛旅,但這幾乎是科威特陸軍實際編制的兩倍,不過伊拉克對於科威特實際存在部隊的駐地情資是準確的。
GMID為方案17提出了兩個選項,第一個選項僅奪取科威特的島嶼,第二個則是完全佔領該國。GMID認為伊拉克的入侵應該不會遭遇科威特激烈抵抗,而且該地區的美軍力量太弱,不至於造成干擾,該行動最多需要四天時間。方案17不計畫使用大規模火力準備或化學武器 - 名義上是降低對[第十九省(即科威特]的平民的傷害,但更主要原因是預計不會有完整集結的科威特部隊作為理想殺傷目標。 不過方案仍建議所有指揮官盡量將平民和軍事人員傷亡降到絕對最低。
為了入侵科威特,海珊集結了一支龐大的武力,具體規模如下
- 陸軍:共和衛隊的漢摩拉比和麥地納裝甲師、依賴真主機械化師以及法奧、尼布賈尼薩、阿德南和巴格達步兵師。合計有5個裝甲旅、4個機械化步兵旅、11個步兵旅、3個突擊旅、2個特種旅。其中漢摩拉比師、麥地那師和依賴真主師都全面裝備了T-72,總計多達9個營(一個營正常編制在55-60輛左右,但資料表明部分單位缺編)。基於兩伊戰爭經驗,伊拉克還為每個參戰裝甲師都加強一個步兵旅,協助快速推進的裝甲部隊掃蕩控制後方;此外做為後備力量,伊拉克正規軍第6裝甲師會在伊拉克南部待命,必要時支援共和衛隊。
- 航空力量:米格23BN和蘇愷22M-4K各2個中隊,米格29、幻象F.1EQ-2/4、蘇愷25K和米格25RB各1個中隊,合計共有120架戰鬥/攻擊/偵察機。這些戰機全部集結在納西里耶的阿里·賓·阿比·塔利卜(Ali Ibn Abu Talib)空軍基地和巴士拉的沃赫拜(Wahda)空軍基地,這是伊拉克少有的離科威特足夠近的空軍基地。
- 機降部隊:伊拉克陸軍航空軍團第三聯隊的96架直升機,包含2個裝備Bo.105和米-25的砲艇中隊、2個裝備米-8/17的運輸中隊和1個裝備貝爾412ST的突擊中隊。他們將負責投送第3和第16共和衛隊獨立特種旅約900名空中突擊部隊。
- 海軍:具體投入規模不明,只能確定對科威特海軍基地的占領任務投入了第440海軍步兵旅,以及負責投送的2艘黃蜂級飛彈快艇。另有數量與型號不明的艦艇參與對布比延島等科威特島嶼的奪取。
這次作戰的特殊之處在於陸上地面攻勢完全交由共和衛隊負責。和很多阿拉伯世界國家一樣同時擁有兩支獨立武裝勢力:效忠於國家的傳統正規軍,以及效忠於政權與統治者本人的親衛隊。共和衛隊主要來自擁護海珊推翻前任政府的復興黨武裝力量,負責消滅對政權的威脅確保復興黨統治的穩定。一開始共和衛隊在兩伊戰爭前還只有2個旅。隨著兩伊戰爭的長期化,共和衛隊的參與不斷加深的同時規模也在不斷增長。在兩伊戰爭結束時,共和衛隊成長到7個師。而且在兩伊戰爭結束後,不同於開始復員與縮減規模的正規軍,共和衛隊仍在繼續擴編,這確保了人員充實度與戰鬥力的維持。
雖然不像伊朗革命衛隊那樣擁有完全獨立的陸海空三軍種,共和衛隊是純地面戰部隊,但共和衛隊不僅有著即便放眼其他國家同類單位也相當罕見的規模,還囊括了全國最好的訓練、待遇裝備,這點從T-72裝備情況就可以看出:共和衛隊的漢摩拉比裝甲師、麥地那裝甲師、尼布甲尼撒與依賴真主師均能夠裝備T-72,反觀整支陸軍只有第3裝甲師的第12裝甲旅和第8機械化旅能夠保有。其他諸如GHN-45遠程榴彈砲等最先進的裝備也往往優先或乾脆只分配給共和衛隊。而且共和衛隊裝甲師每個裝甲團都有4個戰車連,而非正規陸軍裝甲師裝甲團的3個,所以編制的戰車數量也略多,同時每個師還有專門的防空旅。也因此在兩伊戰爭後期經常取代傳統陸軍的職能。
作為伊拉克最強戰力的T-72。伊拉克的T-72包含最老的T-72 Mod.1975、T-72M與T-72M1,其中最先進的T-72M1配備石英砂裝甲砲塔與車體複合裝甲,由雷射測距儀、微光夜視鏡與模擬式彈道計算機結合高精度的2A46主砲與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在兩伊戰爭時期證明它們能夠在幾乎所有方面勝過或至少不遜色於伊朗的酋長主戰戰車。
方案17的開始時間安排在8月2日。因為他們伊拉克8月最為炎熱,是科威特最主要的渡假時期,而8月2日還是阿拉伯傳統宗教節日阿舒拉節(Ashoora),科威特在這天有半天的法定假期,可以預見的科威特軍戰備水平將因為大量軍人的休假而降到最低。
很明顯,讓大量部隊事先靠近兩國毫無遮蔽的邊境沙漠地區進行佈署,是不可能瞞過外界,特別是美國衛星偵察的。為了在確保計畫的保密性同時,能夠不引起注意的將部隊進入戰備狀態並展開強化演習,海珊決定善用以色列這個敵人。他將在計畫發起前刻意大肆宣揚以色列的危險性;而參戰部隊直到最後一刻都不會知道他們要做什麼,他們被告知的是以色列有再一次對伊拉克發動偷襲的可能性。
伊拉克的對手
科威特三軍裝備如下
陸軍
- 戰車:6輛M-84(包含指揮與工程型總共訂購200輛)、165輛酋長、70輛維克斯MK.1和40輛百夫長
- 裝甲車:245輛BMP-2、512輛裝甲人員運輸車車(含M113A2、TH 390法赫德、FV603薩拉森、V-150、V-300)、190輛薩拉丁和雪貂(Ferret)裝甲偵查車。
- 火炮:36門M109A2、20門Mk F3、40門120毫米拖曳迫擊砲和16門105毫米拖曳榴彈砲。
- 反戰車飛彈:56輛M901拖式飛彈發射車、200套維克斯警惕(Vickers Vigilant)、120套9K111巴松管(Fagot)
- 遠程火箭:12輛9K52
總人數:1.6萬
科威特陸軍編制4個旅,其中第6機械化旅裝備維克斯主戰戰車、BMP-2和M-113,駐地在馬特拉嶺;第15機械化旅裝備酋長主戰戰車和M113,駐地在科威特城以南的艾哈麥迪(Ahmadi);第35機械化旅主要裝備酋長主戰戰車(交付的少量M-84據信也在該旅)、BMP2和M113,駐地在傑赫拉(Al Jahra)以西的Al-Salmi,最後一個是80步兵旅,該旅裝備BMP-2和薩拉丁裝甲車,駐地在傑赫拉。此外還有作為特種部隊的突擊隊與作為皇室安保力量的阿米里衛隊,兩者都只有營級規模,駐地在科威特城。
海軍
- 2艘FPB-57飛彈快艇和6艘TNC-45飛彈快艇、4艘兩棲船隻、3艘後勤/支援船隻與15艘其他船隻,總人數為2100人。所有主要作戰船隻都常駐該國唯一的海軍基地穆罕默德.艾哈邁德.科威特海軍基地(Mohammed Al-Ahmad Kuwait Naval Base)。
空軍
- 29架A-4天鷹攻擊機(含2架雙座教練型)、21架幻象F.1和12架鷹式MK.64教練機、2個中隊的SA.330F/H運輸直升機、10架AS.532C運輸直升機和20架可以配備HOT反戰車飛彈的SA.342偵查直升機。另外科威特在1988年採購了F/A-18C/D型戰鬥機,但還沒交付。防空武器則有5個連的Osa-AK型短程空對地飛彈(每個連4台發射車)、1個營的MIM-23鷹式,每個營5個連(標準編制是4個,但資料顯示科威特可能多一個連),每個連各6台發射架,雷達方面則有2台AN/TPS-32和8台TRS-2100。
科威特空軍有三個主要空軍基地,艾哈邁德.賈伯(Ahmed al-Jaber)駐紮A-4和鷹式機隊,阿里.薩利姆.薩巴赫(Ali as-Salem Sabah)空軍基地駐紮幻象與全部的直升機,第三個則是科威特國際機場,該機場只有駐紮軍用運輸機。而鷹式飛彈的駐地分別在馬特拉嶺、布比延島、al-Adourmi和艾哈邁迪、傑拉赫(Ras al-Jalayh)。
和大部分阿拉伯世界國家軍隊一樣,科威特軍士官選拔往往基於宗族與政治背景,而基層士兵充斥教育程度不高的貝督因人,較低的薪資與缺乏晉升空間又直接影響基層士兵的士氣與軍紀;同時缺乏教育的問題又直接影響他們操作現代化精密設備的能力,使科威特軍非常依賴外國技術支援,加上複雜的軍火來源(美國、法國、南斯拉夫、蘇聯)也進一步惡化後勤難度。而且由於過去幾次中東戰爭參與的部隊太少,他們也不像敘利亞、埃及等國一樣有充分的與以色列軍對抗的經驗。
博物館中的MK F3自走砲,基本就是在AMX-13輕戰車底盤上安裝33倍徑155毫米榴彈砲,該車擁有非常輕的重量與非常小的尺寸,缺點是無法提供炮組任何保護,也沒有攜帶彈藥與所有操作人員的空間,因此需要另外編制一輛車輛攜帶。
從地理上來看,科威特地形絕大部份由沙漠平原組成,利於機動,人口與政經中心完全集中在首都科威特城與周邊城鎮。在90年科威特的主要聯外公路已經鋪設完畢,這些公路都是4或6車道公路,從伊拉克到科威特首都科威特程最快的公路是80號公路,其次是沿著海岸線的801號公路。當然不依靠公路單從沙漠推進,對於機械化部隊而言也不會太困難,這也賦予了第三條道路:直接穿過科威特西部沙漠地帶,進入東西向的70號公路後往東,同樣可以抵達科威特城。而兩棲登陸難度也不高,科威特皇室的王宮達斯曼宮(Dasman Palace)就坐落在海岸線邊上,且圍繞科威特城的整段海岸線全是沙灘;而該國唯一的海軍基地卻在東南方60多公里外,同時科威特也沒有岸基反艦飛彈。直升機空中突擊也不困難,達斯曼宮距離邊境還不到一百公里,無法給防空戰鬥機提供多少反應時間,且科威特空軍主力的幻象F1的雷達下視能力並不好,很難攔截低空目標;同時科威特只有AN/TPS-32和鷹式飛彈被整合為國家綜合防空系統(IADS),很容易被重點壓制後打出缺口。
整個科威特唯一勉強可提供防禦優勢的地形的是海拔高度只有142米的馬特拉嶺(Mutlaa Ridge),這一處山嶺正好坐落於80號與801號公路之間 - 這兩者又是唯二從伊拉克直通科威特城的公路;也因此馬特拉嶺可以說是伊拉克進軍科威特城之前必須先拿下的天險與門戶。此外馬特拉嶺還有一個鷹式飛彈陣地,對於想直接闖入科威特城的敵機也是個障礙。
既然缺乏理想防禦地形與縱深,那科威特抵抗入侵的重任就幾乎全壓在陸軍上頭了。不幸的是相對於伊拉克陸軍,科威特陸軍裝備不僅在數量上,也在質量上存在劣勢。科威特主力的酋長式MK 5/2主戰戰車是英國第二代主戰戰車,雖然120毫米主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北約頂級水平,結合雷射測距、彈道計算機、砲口校準傳感器、紅外線夜視鏡組成的射控設備也算得上當時前列水準,但酋長防禦實在是差強人意。根據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實戰經驗與蘇聯評測結論,甚至T-62都可能從1600米距離上有效擊穿酋長,而T-72自然不用提了,那怕是3BM9這樣的過時彈種也足夠在任何正常交戰距離上穩定擊穿酋長。反之,酋長的L11 120毫米主炮威力和精度雖然是北約第二代戰車的翹楚,也得到蘇聯測試報告的認可,但由於L11配套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L23直到80年代中旬才服役,外銷用戶通常只有老式的L15脫殼穿甲彈(APDS),這導致酋長多數用戶都很難在正常交戰距離上有效擊穿擁有更先進裝甲的T-72M1。
而酋長最大的問題就是貧弱的機動性。酋長原型車階段就已經比原設計超重10%以上,來到了49.5噸,服役型更是增重到55噸,配套的L60發動機本來就有潤滑與冷卻的缺陷,且僅僅650匹馬力功率要想有效驅動55噸鋼鐵巨獸實在勉強,無論功率還是可靠性都非常差,同樣的原始設計的傳動與懸掛系統面對超重的服役車也存在缺陷,當然超重的問題也嚴重影響地形適應能力。且上述缺陷在容易因氣溫導致發動機出力經常降低且容易過熱的中東地區還會進一步放大。
至於維克斯MK.1,這是基於百夫長的衍生外銷型號,其使用的L7 105火炮與最厚處也僅有區區80毫米裝甲已經無可救藥的過時;而動力和傳動是和酋長同一型,所以雖然更輕的重量讓出力不足問題輕微的多,但可靠性問題仍無法避免。
挽救兩方裝甲力量差距的希望是M-84主戰戰車。這是南斯拉夫基於T-72M發展的國產版本,而M-84A在T-72M原有的純鑄鋼砲塔的基礎上強化了複合材質裝甲,加上1000匹馬力(原版為780匹馬力)的國產發動機與強化的關瞄火控能力,M-84對伊拉克最先進的T-72M1也構成了一定程度的優勢。當時科威特已經訂購了200輛M-84系列主戰戰車,包含170輛M-84A、15輛強化通訊的指揮型M-84A和15輛工兵型。然而此時M-84只有個位數到貨,尚未形成戰鬥力。
科威特的M-84。絕大部分該型戰車在科威特收復後才交付。
在海空軍方面,科威特主力的幻象F1也是伊拉克主力裝備,不過伊拉克的版本配備更齊全的電子設備(特別是電戰吊艙),更不用提數量上的優勢;而且幻象F1作為攔截機實際上不是那麼合適,因為其配備的西諾拉IV雷達下視能力低落,對低空來襲目標攔截效果非常可疑。此外科威特空軍的防空截擊指揮系統是法國廠商打造的,而很不巧的是伊拉克的國土防空系統卡里(Kari)也是出自同一廠商,因此伊拉克很容易掌握對科威特防空截擊指揮系統的能力與弱點。最後,科威特所有機場都缺乏防空能力,唯一可用於要地防空的是肩射對空飛彈,因此很容易遭到空襲壓制甚至癱瘓。
不過科威特空軍仍可能存在主場優勢 - 受限於地平線限制,伊拉克空中監視與指揮體系運作極限範圍大約是250公里,這還是以高空目標為前提;且在雷達與設備密度較低的伊拉克南部還會進一步降低(因為防禦重點是伊朗和以色列)。為了延伸空中監視指揮能力,伊拉克嘗試將伊爾76運輸機與法國SDA-G雷達,以及西方敵我識別系統與其他電子設備結合為預警機,由此誕生了阿德南項目(Project Adnan)。然而直到此時全部都還在測試階段無法投入實戰運用。
海軍方面,科威特海軍倒是明顯強於僅有少量205型蚊子級(北約稱呼為黃蜂級)飛彈快艇的伊拉克海軍。黃蜂級配備的P-15白蟻反艦飛彈因為沒有無線電高度計,導致巡航高度很高;其末端搜索雷達採用最古老的圓錐掃描體制,也不具備多普勒濾波能力,無論主動干擾或傳統的鋁箔條干擾都非常容易起效。相較之下科威特海軍的飛彈快艇都是西方70年代中旬的代表作,其配備的飛魚飛彈擁有無線高度計可以大幅降低巡航高度,採用更先進的單脈衝測角技術且具備干擾源歸向能力,突防能力、命中率與抗干擾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在更先進可靠的西方電子設備加持下,對伊拉克海軍構成理論上的壓倒性優勢。
一艘科威特FPB-57飛彈快艇,滿載排水量約400噸,配備4枚飛魚飛彈、OTO 76毫米快炮、波佛斯40毫米70倍徑雙管快炮,配備有電子預警/支援設備與干擾彈發射器。
然而科威特海軍有兩個弱點,其一是他們所有船隻都依托單一海軍基地運作,以快艇為主力的情況也必然導致巡邏能力低落,這導致海上監視能力不足且容易被一鍋踹;其二是艾哈邁德海軍基地離首都太遠,很難及時反應。而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在兩國邊境大幅接壤,作戰將以地面戰為主的情況下,海軍能做的顯然有限。
對科威特而言還有個劣勢,就是對敵方裝備的理解程度:他們現役的蹬羚、BMP-2和幻象F1等裝備都是伊拉克主要作戰裝備;而在兩伊戰爭期間,伊朗也大量投入了酋長主戰戰車、鷹式防空系統、拖式反戰車飛彈等同為科威特使用的裝備,讓伊拉克累積大量對抗的經驗。
雖然面對這麼多劣勢,科威特還是有個法寶:佈署在邊境的西屋公司AN/TPS-63低空探測系統(LASS),這套價值高達1100萬美金(而且是1988年幣值)的系統相當於把一套最大探測距離約180公里的AN/TPS-63雷達搬上一台71米長的氦氣球,通過纜線供電與繫留。這讓雷達能夠像預警機一樣通過高度優勢超越地球曲率進行探測,不僅對低空目標有了更好偵測效果,還具備對海面/地面目標的有限探測能力。也因此雖然LASS毫無疑問機動能力為零面對打擊時沒有生存可能,但卻可以在國境內就有效監控伊拉克國內動向,從而提供寶貴的預警時間 - 前提是科威特能夠利用上。
尚未升空的LASS。科威特的LASS系統在伊拉克入侵後不久被毀,但顯然科威特非常認可效力,在2002年耗資1.31億美金採購了新的同系統補充,注意1988年的1100萬美金是單指美國海軍向西屋下達合同時的總值,此處的1.31億美金則是科威特政府向美國政府採購時的價位。
入侵前夕
自5月起,海珊就像一個普通的阿拉伯國家領導一樣,大聲呼籲著阿拉伯世界對耶路薩冷的解放大業,以及對以色列和美國的仇恨。同時持續向科威特施加壓力,多次提出石油出口、布比延島租借、油田爭議補償、外債減免等條件;這些條件是逐步往上升級,保持態勢的緊張卻又不會太過劇烈,結合對以色列的種種宣稱,讓外界比起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間的紛爭更容易聚焦在對以色列的敵意上。當然,他也在一再強調自己對科威特沒有領土與主權訴求。
7 月 2 日,薩達姆告訴那些不知道方案17的高級軍官該國正面臨在美國推動下,以科威特為主體的經濟和宣傳壓力。7月中旬,伊拉克便在靠近邊境的地帶展開名為阿拉伯合作的大規模軍演,表面上看就像往常針對以色列的軍事威嚇與演練,實際上則是便於讓部隊可以調度過去的同時不引起外界注意;同時因為沒有沒有大規模火力準備需求,伊拉克不需要像兩伊戰爭時期那樣轉移大量火砲彈藥,這導致美國等強權對於伊拉克的下一步動向做出錯誤判斷。而直到此時,所有參戰部隊指揮官都還只是認為他們只是進行一次威嚇行動。
與此同時,伊拉克也對參戰部隊進行強化訓練,所有裝甲和機械化旅接受了夜間野戰訓練以便適應長期低能見度環境作戰;依賴真主師在毀於兩伊戰爭的巴士拉城市區進行城鎮戰訓練,海軍出動6艘登陸艦配合海軍步兵的一個營在法奧半島以南進行兩棲登陸演習,空軍進行支援地面、海面與機降部隊的強化訓練。隨後部隊開始進一步轉移,共和衛隊司令部開始轉移到巴士拉南部,部隊與物資也開始往兩國邊境集結,並對當地道路與導航路標進行加強。
而在另一頭,忽高忽低的兩國關係打亂了科威特的判斷,雖然科威特確實在7月17日進入過最高戰備狀態,但仍然沒有準備相應的防衛計畫;而更糟糕的是僅僅一周過後,判斷事態降級的科威特又調低了75%作戰部隊的戰備。當伊拉克突然對科威特採取更加壓迫性的態度,這非但沒有提高科威特的戒備,反而使科威特領導層因為難以應付過於突然的變化,陷入了慌亂與心存僥倖的心態。他們徒勞的嘗試外交手段,開始準備對伊拉克的要求做出讓步的同時還為了展現善意讓爭端降級而主動調低戰備準備 - 不用說這唯一起到的作用就是方便了伊拉克的入侵。
當然,被成功誤導的不僅僅是科威特,美國也是如此。雖然他們的光學衛星一直追蹤著伊拉克軍隊在兩國邊境的集結,但被解讀為向科威特的施壓行為;而信號情報衛星也無法提供入侵的預警,因為伊拉克軍絕大部份人也不知道他們接下來要做什麼。直到8月1日,負責進攻的伊拉克作戰單位進入出發陣地時,情報單位才正式向決策圈警告他們幾乎可以確認入侵在即。
一架伊拉克幻象F1。不同於純防空的科威特同族,伊拉克幻象F1因為多樣化的吊艙而有強大的多用途能力。圖中的幻象其中線派龍配備的是法國帕特里克(Patrick)雷射導引吊艙,而機翼下方配備的是蘇聯Kh-29雷射導引飛彈,因為蘇聯缺乏西方那樣擁有旋轉光學/雷射標定頭的吊艙,但飛彈要便宜得多,所以伊拉克進行了整合。
8月1日2200-2300時,負責維護和操作LASS的美國西屋公司承包商人員驚恐的發現雷達顯示屏幕被大量金屬反射訊號淹沒 - 這是來自正在進入兩國邊界出發陣地的伊拉克共和衛隊裝甲車輛,而他們也成為入侵行動後成為第一個發出警訊的單位。
雖然這台昂貴的浮空雷達為科威特爭取了數小時預警時間,然而由於伊拉克與科威特之間態勢的惡化已經有一段時間,科威特本以為最危險的時期已經過去,戰備狀態已經大幅降級,此時的整個科威特軍在營人數只有8000人,而且這8000人分散在全國各個營區,就算立即提高戰備時間既不夠召回休假人員,也不夠讓部隊立即完成戰鬥準備離開營區佈署到合適防守位置。雪上加霜的是,驚慌且混亂的科威特皇室與內閣遲遲沒有接受戰爭即將到來的現實並下定作戰決心,結果這一寶貴空檔就在無意義的爭論中被浪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