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權陰影下的最後掙扎 - 海夫吉之戰(1

2023/12/10閱讀時間約 22 分鐘

當沙漠風暴戰役於1月17日開始後,伊拉克承受了長時間單方面空襲,後勤補給近乎斷絕,士兵只能不分晝夜不斷躲藏、修復戰損設備救治傷患卻幾乎毫無反抗之力,士氣與戰備能力也在不斷降低。雖然海珊仍然宣稱聯軍長達2周的空襲是對地面戰怯懦的表現,但他顯然也不是沒有意識到喪失空權對伊軍的影響。


海珊相信要奪回戰鬥的主動權並恢復軍隊與國家的信心,就需要伊拉克主動出擊 - 而伊拉克從上到下都很清楚海空對抗毫無勝算,但海珊相信對傷亡極度敏感缺乏決心與意志的美軍在地面戰爭中不會是經歷8年兩伊戰爭洗禮的伊拉克陸軍的對手。他多次強調美軍在越南只死了5.8萬人就灰溜溜的退出,而他的伊拉克可是在兩伊戰爭期間承受了數十萬軍人的死亡,足以證明伊拉克比美國更具有韌性與意志;既然無法在海空對抗中讓美國人流足夠的血,那地面戰總可以吧。海珊得出結論:應當主動逼迫聯軍進入地面戰 - 也就是進攻作為聯軍集結點的沙烏地阿拉伯。


早在1990年8月,共和衛隊參謀部就擬定了多個入侵沙烏地的草案,其中最具野心的計畫要求分成三個階段發起攻勢,最遠推進距離達到150公里。1月20日後,伊拉克就開始向沙烏地邊境派出小股突擊隊,目標是嘗試抓捕俘虜,並誘使聯軍發起地面攻勢後將其挫敗,然而這些突擊隊實力無法突破邊境哨站的防禦,也無法達成預定目標,但也成為日後更大規模行動的基礎。


1990年八月伊拉克偵察機對海夫吉的空拍圖

1990年八月伊拉克偵察機對海夫吉的空拍圖

1月21日,海珊下令主動向聯軍發起地面攻勢,並選定了海夫吉作為目標。之所以挑選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第一個原因是海夫吉離科威特只有10公里遠,當時科威特皇室和難民也是逃往這裡;此外兩伊戰爭期間由於法奧半島淪陷導致伊拉克長時間完全失去出海口,因此當時經常通過鄰國港口維持石油出口,而海夫吉就是當時借用的港口之一(諷刺的是,科威特也是),所以伊拉克相對熟悉環境與路線。


伊拉克的算盤是:首先,迫使聯軍提前投入地面部隊嘗試收復海夫吉,打亂聯軍的作戰計畫,特別是收復科威特的地面攻勢;其次,抓獲盡可能多的聯軍俘虜,以利於宣傳和日後談判;再者,獲得一個可以在沙特境內的橋頭堡,如果情況允許就能發動更進一步的攻擊;最後,即便不得不撤退,也能引誘聯軍地面部隊正面衝擊他在科威特精心打造的防線,並在這過程中對沉重打擊聯軍。


這次行動主要單位是駐守在科威特的第三軍下轄的第5機械化師與第3裝甲師,這兩個師是伊拉克陸軍中戰備狀況較好的單位,並在兩伊戰爭中累積豐富實戰經驗。此外由於作為沿海城鎮的海夫吉外圍有著名為薩布哈(Sabkha)的地形,這種地理環境的土壤濕軟且高黏性,且表層有時是看似堅實實際薄弱的曬乾砂土,一旦被表層騙過誤以為是可行駛地形,就可能導致重型車輛誤入後壓垮表層並陷入下方軟土,而第5師所裝備的MT-LB將可以較好的克服地形。上述部隊並沒有裝備T-72,也缺乏BMP,主力是T-54/55、T-62、59/69式戰車、MT-LB、YW-531等裝甲車輛,並有122和152等口徑火砲支援。同時為了減輕空襲威脅,部隊還額外加強了SA-7與拖曳防空炮。


一輛加裝ZSU-23-2防空炮的MT-LB,這一型裝甲車是蘇聯在冷戰時期最成功的多用途兩棲裝甲車,在裝載乘員與1.5噸貨物時接地壓僅有0.28 kgf/sq.cm(相較之下M113A1戰鬥狀態的接地壓則是0.549),整備重量僅有9.7噸,功率重量比達到24.7馬力/噸,使其能夠適應惡劣的地形。由於防禦火力不足,在前蘇聯MT-LB通常做為火炮牽引車與後勤運輸車使用,但在缺乏步兵戰鬥車的國家MT-LB往往需要擔負更沉重的職責,優秀的改裝潛力也讓它們經常被安裝額外重型槍砲後作為火力支援平台。

一輛加裝ZSU-23-2防空炮的MT-LB,這一型裝甲車是蘇聯在冷戰時期最成功的多用途兩棲裝甲車,在裝載乘員與1.5噸貨物時接地壓僅有0.28 kgf/sq.cm(相較之下M113A1戰鬥狀態的接地壓則是0.549),整備重量僅有9.7噸,功率重量比達到24.7馬力/噸,使其能夠適應惡劣的地形。由於防禦火力不足,在前蘇聯MT-LB通常做為火炮牽引車與後勤運輸車使用,但在缺乏步兵戰鬥車的國家MT-LB往往需要擔負更沉重的職責,優秀的改裝潛力也讓它們經常被安裝額外重型槍砲後作為火力支援平台。

計畫的概念是在較寬的正面上同時發動多個攻勢,在師和旅的層級上都讓裝甲單位進攻次要區域以便吸引聯軍,特別是航空單位注意,藉此掩護機械化單位直撲主要目標。行動的進攻主力是作為科威特佔領軍的第三軍,而第4軍也會展開輔助攻勢。行動的指揮官是駐守在科威特的第三軍軍長薩拉赫·阿布德,第5機械化師第15和第26旅負責攻佔海夫吉,第15裝甲旅要橫穿沙漠從南部進入海夫吉,而第20機械化旅則走沿海公路從北部進入;第3裝甲師第6裝甲旅暫時配屬給第5機械化師指揮,該旅負責掩護第5師左翼,預計深入沙烏地本土25公里。


而在科威特中部直接延伸到最左邊的巴廷乾河(Wadi al-Batin)還會有一場大規模的牽制攻勢,由第一裝甲師和第6機械化師為主力。第1機械化師帶頭的是34裝甲旅,27機械化旅跟在他們後頭,最後一個旅則作為預備隊留在科威特;他們的任務是深入沙烏地20公里後會繞圈重新回到科威特境內並從第三軍防區穿越。第七軍旗下的54步兵師也會對沙烏地發起進攻。同時第6機械化師也會對名為al-Ruq'I的小鎮發起進攻,協助吸引聯軍注意。第7和14步兵師在邊境協助肅清聯軍陣地,隨後在突破口附近設置防線應對聯軍可能的反攻。


伊拉克進攻態勢圖,注意從科威特中部到巴廷乾河的輔助攻勢並沒有標記出來。

伊拉克進攻態勢圖,注意從科威特中部到巴廷乾河的輔助攻勢並沒有標記出來。

伊拉克通過幾次越境偵查得知聯軍在邊境的力量很薄弱,這次行動預期不會遭遇高強度的地面抵抗,因此難點在於沙漠中的導航,以及聯軍空襲的妨礙。為了避免在集結階段就遭到空襲重創,伊拉克戰前準備著重強調隱蔽,其手段包含:大量點燃輪胎以便讓高溫混淆聯軍紅外線設備;而從1月19日起,伊拉克就大量點燃了科威特油井,製造的大量濃煙也能提供伊拉克地面部隊掩護;此外部隊的戰前駐地留下了廢棄裝備與假目標,以塑造部隊仍在原地的假象;最後,推進時部隊分散成許多較小的單位並散布在較大的範圍進行,盡可能挑選比較容易得到建築等額外遮擋的路線分批移動。


海珊對這個戰役高度重視,為此特地冒險在1月27日0200時親自前往巴士拉召開作戰會議;而負責該作戰的,也就是那些正在承受最猛烈空襲的科威特佔領部隊將領也只好頂著空襲參加 - 附帶一提,回程時海珊的車隊一度遭到2架美軍的F-16攻擊,不過美軍是戰後才知道他們曾經離海珊如此的近。


1991年2月21日時伊拉克部隊在科威特與周邊的佈署狀態,可以看出共和衛隊(紅圈)全都不在科威特境內,這主要是因為海珊一直否定聯軍地面戰實力。

1991年2月21日時伊拉克部隊在科威特與周邊的佈署狀態,可以看出共和衛隊(紅圈)全都不在科威特境內,這主要是因為海珊一直否定聯軍地面戰實力。

原本侯賽因.拉希德希望攻勢能在1月27日就開始,但薩拉赫·阿布德表示這麼短的時間不夠讓進攻部隊進入出發陣地,於是延期到1月29日2000時。1月27日0200時,伊拉克完成進攻方案,隨後兩天伊拉克工兵部隊頂著空襲完成了準備,包含但不限於建造臨時掩體、在友軍雷區與壕溝等障礙區開闢進攻通道,部隊也不斷往前線出發陣地集結。由於伊拉克早已失去制空權,部隊的偽裝隱蔽早在科威特境內移動到邊境出發陣地的過程中就要開始,


1月29日上午,薩拉赫·阿布德將軍視察了第5機械化師的集結地,發現行駛的車輛比他預期的要少,許多車輛在路邊拋錨,但沒有跡象顯示部隊的行動與進攻意圖暴露 - 實際上,第5機械化師在從科威特中部轉移到邊界的過程中僅損失2輛戰車。第3裝甲師所屬的第6裝甲旅遭遇的空襲的強度高到讓師長悲觀地認為他們的作戰意圖已經暴露才導致聯軍航空力量的針對打擊 - 當然沒有,首先該旅可確認毀於空襲的戰車實際上也只有2輛。事實上,當第6裝甲旅已經通過邊境由工程師在邊境的護堤上提前打開缺口時,聯軍也還沒有注意到該旅的轉移,攻擊機還在轟炸他們以前的駐地。


然而聯軍空襲還是帶來另一個麻煩:由於必須控制移動布隊的規模以免被美軍發現,進攻部隊不得不減少隨行後勤補給車輛,這導致伊拉克軍飽受零備件與食物短缺的問題;在科威特境內食物短缺的問題還可以通過就地徵用平民牲畜等方式緩解,然而要讓進攻部隊攜帶足夠食物推進就很成問題,估計能伴隨部隊推進到沙烏地境內的物資僅有4噸棗子和7天份麵包 - 至於部隊進入海夫吉之後要待多久,要如何增援或至少維持補給,從一開始就沒有被規畫過。


1月29日2000時,部隊越過攻勢發起線,砲兵也開始進行火力準備,同時向進攻部隊前方發射照明彈提供更好的能見度。


現在將視角轉回聯軍這邊。海夫吉是科威特邊界以南的一個小城鎮,緊鄰著同名油田。這裡離科威特只有十幾公里,由40號公路相連,可從往西的611號公路從北進入,或者沿著南下的5號公路繞過城區從南面進入。海夫吉戰前人口為1.5萬多人,在科威特被占領後湧入的難民使總人數一度增加到大約3.5萬人,但到了1990年底多數平民也都自行撤離了。附近唯一軍事設施是南部城郊的一個國民衛隊營區,城內僅有的防衛力量是一個沙烏地海軍陸戰隊的連。


不僅城內守備力量空虛,且正如伊拉克的情報,從科威特邊境到海夫吉這段路也都近乎不設防:首先,那怕在開戰這麼久以後,沙烏地和科威特之間整段邊境仍然幾乎都沒有設置雷區,因為沙烏地擔心地雷在戰後威脅當地平民安全,所以拒絕美軍對於佈雷的建議,唯一的人造障礙是兼做國界劃分的土製護堤。國境線上每25公里就設置有一個小型邊防哨站,但護堤與哨站都只是磚土製簡易結構,並不能抵擋現代化槍砲或破障工具,而且哨站與哨站之間的距離過遠還沒有任何現代化火炮,無法互相支援。


理論上來說,大量增援的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本該大幅充實沙烏地防禦力量,然而聯軍預計發動的右鉤拳攻勢意味著部隊駐地必然以沙烏地西部地區為主,東部兵力仍然相當空虛,主力是負責佯攻的阿拉伯國家聯軍與少量的美國海軍陸戰隊。沙烏地本土防禦由1990年8月在沙烏地國王下令組成的聯合部隊司令部(JFC)負責,司令官是哈立德·本·蘇爾坦,其最初職責是在伊拉克進一步入侵沙烏地時防衛祖國。而在美軍到來後,由於美國和沙烏地都不願意讓對方指揮自己的軍隊,因此維持這一組織並將阿拉伯國家軍隊都交由其指揮,因此JFC旗下包含沙烏地、美國、埃及、敘利亞、卡達甚至流亡的科威特國家軍隊。


為了準備左鉤拳攻勢,聯軍當中實力最強大的北約一線國家與美軍主力都在沙烏地西面集結;而裝備較差但因名聲與任務特殊性而更容易被關注的陸戰隊則成為將伊拉克注意力牽制在東面的良好誘餌

為了準備左鉤拳攻勢,聯軍當中實力最強大的北約一線國家與美軍主力都在沙烏地西面集結;而裝備較差但因名聲與任務特殊性而更容易被關注的陸戰隊則成為將伊拉克注意力牽制在東面的良好誘餌

名義上來說,JFC和中央司令部是平行單位,JFC司令官也享有和史瓦茲柯夫完全同級的職權。沙烏地一直擔心人數與戰力比例極度失衡的美軍會搶奪沙烏地對自身部隊的指揮權,甚至是國家主權,所以竭盡全力保持兩者的平衡與對等,蘇爾坦在其回憶錄中直言他特別要求自己的護衛隊力量必須提高到和史瓦茲柯夫同樣水準,僅僅是為了避免讓他人因為自己出行的陣容不夠大而認為自己的權力在美國人之下;又比如美軍希望在指揮部駐守一支兵力,而沙烏地同意了,但美軍部屬多少人沙烏地就在附近部屬多少人,結果就是防衛力量嚴密到近乎可笑的程度。


而反觀美軍,他們則在戰力層面不信任沙烏地軍:這支軍隊存在阿拉伯世界多數軍隊共通的問題,比如軍人待遇不高導致多由教育程度差的底層或遊牧民族填充,士官專業度不足,缺乏靈活性與主動性,任官與升遷更多和部落與私人關係掛鉤而非專業性;而在此基礎上由於沒有參與過歷次中東戰爭也較少和鄰國發生衝突,沙烏地軍還極度缺乏實戰經驗,戰備水平低下動員低效而混亂。這也是為何客場的埃及軍會在左鉤拳攻勢中更關鍵的西側,反觀主場的沙烏地卻只能在東側的主因。雖然政治與外交需求讓美軍必須讓沙烏地軍保有足夠自主性,但反過來說美軍也不傾向與之保持更緊密聯繫或讓其擔負任何重要角色。


JFC根據轄區分成東部與北部司令部。而海夫吉是東部聯合部隊司令部的防區,該部的責任區是al-Wafrah油田到波斯灣之間,其所屬部隊共有大約3.7萬人,組成4支旅級特遣隊並分別賦予代號,其中奧馬爾、奧斯曼和阿布·伯克爾特遣隊從西向東部署,佈署在Ras Mish'ab以西,塔里克特遣隊則作為預備隊保護薩法尼亞的石油設施。而後備支援單位是以陸戰一師3團為主的塔羅特遣隊。而美軍以陸戰一師3團為主的塔羅特遣隊駐地在阿布·伯克爾特遣隊以南,負責保護al-Mishab鎮與機場,但並不歸屬JFC指揮。


而無論哪支特遣隊,離科威特邊境都有25英里以上 - 之所以要拉開距離,是為了避開伊軍火炮殺傷,同時寄望這段沒有友軍識別問題的縱深能方便聯軍航空力量去削弱來犯伊拉克軍。同時這種作法也是蘇爾坦防禦整個沙烏地阿拉伯的計畫核心:不要正面硬擋,盡可能利用廣闊的沙漠和航空打擊削弱敵軍阻斷後勤支援,直到敵軍耗盡衝擊能力。雖然蘇爾坦特別強調應盡可能防守沿海據點,因為這會讓聯軍海上力量也能加入對伊拉克軍的打擊,但在伊拉克佈署於科威特的火炮射程內的海夫吉被視為可放棄的,這也是城內沒有保留多少守軍的主因;而另一個原因是沙烏地本以為伊拉克會因為知道海夫吉周邊的薩布哈地形,進而判斷此處不利於他們軍事行動。


戰前科威特與沙烏地邊境佈署態勢,綠色是沙烏地軍、藍色是美軍,紅色是伊拉克軍,倒三角形則是邊境哨站,這些哨站的編號是根據進駐順序決定的。

戰前科威特與沙烏地邊境佈署態勢,綠色是沙烏地軍、藍色是美軍,紅色是伊拉克軍,倒三角形則是邊境哨站,這些哨站的編號是根據進駐順序決定的。

雖然防衛方案核心是縱深防禦,但由於擔心部隊如果離得太遠就無法有效觀測伊拉克軍動向,而且沙烏地政治層面也不允許國境完全對敵人放空,所以仍有少量部隊在更前方防守。沙烏地的第一道防線就是那些邊境哨站,哨站被賦予OP的代號,OP 1、2由第2海軍陸戰隊輕裝甲步兵營負責,OP 4、6由海軍陸戰隊第1輕裝甲步兵營的牧羊人特遣隊負責,OP 7、8則由海豹部隊、海軍陸戰隊武裝偵察部隊和陸軍特種部隊負責,外加負責觀察和引導間接火力打擊科威特境內伊拉克軍的兩支海空砲火聯絡連(ANGLICO)小組;而部分沒有美軍的哨站則由沙烏地海岸防衛隊與內政部的巡邏隊駐守。


邊境部隊主要職責是維持存在並觀察伊拉克動向,抵抗越境襲擾或抓補嘗試滲透的特工,或收押不堪空襲壓力的伊拉克逃兵;而他們都收到明確指示,可以在遭遇伊拉克大規模進攻時自行後撤加入後方部隊防線。這些哨站本身通常只留不超過一個排的兵力防守;而作為哨站的後援力量,以及哨站與哨站之間填補缺口的,就是輕裝甲步兵營的LAV裝甲車。LAV是在1970年代末為了組織能在波斯灣地區發生衝突時佈署的快速反應部隊而啟動的項目,戰鬥重量僅有14.4噸重,能夠藉由運輸機與CH-53重型直升機運輸,8輪設計雖然不具備履帶那樣優秀的惡劣地形越野能力,但擁有更快的硬質路面速度,也能大幅減少後勤需求,車體和砲塔裝甲能夠抵擋7.62毫米彈藥。其變體包含配備25毫米大毒蛇機砲的LAV-25、配備M220雙管拖式飛彈發射器的LAV-AT、配備81毫米迫擊砲的LAV-M、強化通訊設備用於營和連指揮的LAV-C2以及用於車輛回收與維修的LAV-R。


在科威特到海夫吉之間還有一些聯軍單位:在海水淡化廠駐紮著北部聯合部隊司令部責任區的主要情報單位第1海上監視、偵察和情報大隊。最後,塔羅特遣隊第三武裝偵查營A連3排在海夫吉設置有臨時觀察哨 - 然而,由於塔羅特遣隊和JFC沒有隸屬關係也缺乏橫向聯繫,因此不僅JFC不知道這支單位的存在,甚至連雖同為美軍但主要為JFC提供支持的ANGLICO也不知道。


LAV-25配備與布萊德雷系列同款的M242 25毫米機砲,共有210發待射彈(正常配置是60發穿甲彈與150發高爆彈),車上可另外攜帶210發備用彈。砲塔具備橫向與俯仰穩定器,砲手和車長都有熱成像,車長還有第二代微光夜視鏡。車上除標準3人車組外還可以攜帶最多6名步兵,但實戰中通常只帶4名。

LAV-25配備與布萊德雷系列同款的M242 25毫米機砲,共有210發待射彈(正常配置是60發穿甲彈與150發高爆彈),車上可另外攜帶210發備用彈。砲塔具備橫向與俯仰穩定器,砲手和車長都有熱成像,車長還有第二代微光夜視鏡。車上除標準3人車組外還可以攜帶最多6名步兵,但實戰中通常只帶4名。

讓這些防禦薄弱的裝甲車去防備伊拉克機械化部隊乍看之下不太合理,但美軍相信他們可以憑藉技術差距彌補:首先,伊拉克陸軍的T-62沒有裝備測距儀與彈道計算機,較老舊的夜視鏡即便開啟紅外線燈輔助最大觀測距離也很難超過800米,砲手瞄準鏡最大倍率只有7倍;雖然在流星火炮穩定器的輔助下使用高速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T-62以20-25公里時速機動時首發命中1公里外戰車大小靜態目標的機率可達65.5%,但2公里外的同樣目標命中率就會大幅降低到24%。同時T-62等效厚度最大也不超過242毫米的正面與砲塔裝甲在穿深達到630(C型)-900(D型)毫米的拖式面前基本毫無效果。


1961年入役的T-62知名度不高,因為作為世界首款第三代主戰戰車的T-64在5年後就服役了,但作為全世界首款使用滑膛炮與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的戰車,T-62仍是北約第二代戰車相當危險的對手 - 特別是考慮到北約穿甲彈發展直到80年代以前都落後於蘇聯,射控與觀瞄也不具備優勢。當然到了90年代T-62早已過時,且伊拉克也已經大量引進更先進的T-72,但這種戰車只裝備於共和衛隊與第三裝甲師第12與第8旅,因此外銷相對容易數量也更充裕的T-62就是多數常規伊拉克陸軍最好的戰車。

1961年入役的T-62知名度不高,因為作為世界首款第三代主戰戰車的T-64在5年後就服役了,但作為全世界首款使用滑膛炮與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的戰車,T-62仍是北約第二代戰車相當危險的對手 - 特別是考慮到北約穿甲彈發展直到80年代以前都落後於蘇聯,射控與觀瞄也不具備優勢。當然到了90年代T-62早已過時,且伊拉克也已經大量引進更先進的T-72,但這種戰車只裝備於共和衛隊與第三裝甲師第12與第8旅,因此外銷相對容易數量也更充裕的T-62就是多數常規伊拉克陸軍最好的戰車。

反觀LAV的裝甲雖然完全無法抵擋伊拉克機械化部隊的火力,但拖式飛彈最大射程達到3750米,配套的M220發射器放大倍率可達12倍(夜視)或13倍(白天),配套的AN/TPS-4熱成像設備的有效距離可達1000-1250米,對3公里外移動目標命中率可達0.71,固定目標更可達到0.97,同時交戰環境還是開闊缺乏遮蔽的沙漠。美軍的算盤就是讓LAV-AT保持3公里以上交戰距離,好在伊拉克戰車射程外安全的瞄準和獵殺敵人。


而在面對伊拉克裝甲車時,雖然BMP-1的73毫米滑膛砲和BMP-2的30毫米機砲也能輕易擊穿LAV,但前者精度太差,實彈測試時對800米外靜止的T-55命中率只有34%;後者可以靠每分鐘最多800發的射速提高命中率,但伊拉克戰前一共也只有200輛BMP-2(雖然科威特也有245輛並被擄獲不明數量),多數都分配到共和衛隊了,LAV碰上他們是極低概率事件。而蘇聯步兵運輸車與偵查車常見的14.5毫米重機槍也能擊穿LAV,但這些裝甲車砲塔通常相當簡陋,砲塔完全沒有穩定器,觀測設備僅止於主動紅外線夜視鏡與白光望遠鏡,因此LAV-25仍然有很大概率可以在他們進入有效射程前就搶先發現並將其摧毀。飛彈方面,他們的BMP-2與9P148配備的9M113擁有長達4公里的最大射程。然而無論BMP-2還是9P148數量都很少,而且9M113配套的9P56M瞄準器僅有白光瞄準鏡,在低能見度環境下根本無法發揮最大射程。


M242機砲採用雙路供彈,切換彈種相當方便。射速有每分鐘100發和200發兩種選擇,該炮明顯比蘇聯2A42 30毫米機炮要更重,但也換來更高的精度,在2000米距離上彈著散步能控制在大約直徑2公尺的圓,但M791穿甲彈官方有效射程只有1700米,限制因素是曳光彈燃燒劑在這一距離上就會燒完,超出這一距離後射手就無法直接看到彈道並修正;而在使用M791脫殼穿甲彈時,可以在1300米距離上擊穿60度傾斜角放置的25毫米裝甲,在當年除主戰戰車以外只有升級過的布萊德雷M2A2與BMP-3可以抵擋這種砲彈。

M242機砲採用雙路供彈,切換彈種相當方便。射速有每分鐘100發和200發兩種選擇,該炮明顯比蘇聯2A42 30毫米機炮要更重,但也換來更高的精度,在2000米距離上彈著散步能控制在大約直徑2公尺的圓,但M791穿甲彈官方有效射程只有1700米,限制因素是曳光彈燃燒劑在這一距離上就會燒完,超出這一距離後射手就無法直接看到彈道並修正;而在使用M791脫殼穿甲彈時,可以在1300米距離上擊穿60度傾斜角放置的25毫米裝甲,在當年除主戰戰車以外只有升級過的布萊德雷M2A2與BMP-3可以抵擋這種砲彈。

雖然LAV-AT也有侷限,比如攜彈量只有2發待射彈和14發備彈,存在200米的最小射程,裝填較慢且瞄準與發射時都無法機動,但這些侷限可以通過和LAV-25的機砲互補緩解。LAV-25的機砲能夠擊穿伊拉克主戰戰車以外的全部車輛,讓LAV-AT專注應對主戰戰車。而真遇到遠超出邊境部隊所能應對的強敵,先不說這樣的部隊要怎麼躲過聯軍ISR體系搜索並接近邊境,真遇到的話美軍能夠配發到連的前進航空管制員(FAC)也隨時可以召喚航空力量阻滯伊拉克軍爭取時間。


而這些哨站有二個問題,其一是美軍無線電頻率表和加密注碼都會定期更新,但哨站換防週期都很長,頻率表和加密注碼都早已過期,他們搞不清楚哪個頻率可以聯繫哪個單位,也只能用非加密無線電通話,而且哨站也缺乏有線線路作為備援通訊手段;第二是當時GPS尚未普及,附近又是空蕩蕩毫無特徵的沙漠,所謂的[地圖]往往只是一大片無特徵荒原上的一大堆網格,可以定位和導航的地貌線或地標基本完全不存在,一旦離開哨站就連搞清楚自己在哪裡都成難題。


通訊的不可靠毫無疑問會讓敵軍可能通過干擾使其無法履行哨戒的職責,並妨礙航空支援的發揮,然而美軍自身評估伊拉克電子戰能力是近乎於零,對這個隱憂並沒有放在心上 - 然而他們錯了,此時失去的制空權讓伊拉克無從運用空基電子戰平台與設備,不過根據CIA情報,他們也有不少陸基電子戰設備:在HF頻段通訊上,伊拉克擁有干擾頻段1.-5-25.5 MHz的R-118、R-325M、R-377/378車載干擾器,其中R-325M干擾距離可達30公里;在空地通訊常用的UHF頻段上,伊拉克擁有干擾頻段220-399.95 MHz的R-834干擾器,較新型的B型還具備自動掃描頻段並阻塞活動訊號的能力。此外他們還採購了日製的信號截收設備,用於戰略與超視距長距離信號情報蒐集。憑藉這些,伊拉克多次在兩伊戰爭期間運用電子干擾妨礙伊朗通訊,拖慢情資傳遞與決策效率。


完全展開狀態的R-834干擾器,該型干擾器曾在中東的消耗戰爭期間投入使用,多次成功干擾以色列通訊,甚至號稱多次讓以色列編隊間通訊也失效而不得不解散編隊返航。

完全展開狀態的R-834干擾器,該型干擾器曾在中東的消耗戰爭期間投入使用,多次成功干擾以色列通訊,甚至號稱多次讓以色列編隊間通訊也失效而不得不解散編隊返航。

諷刺的是,反而是伊拉克因為更清楚兩邊電子戰實力差距,而採取更積極甚至到極端程度的電子防護措施,比如極度強調電磁通訊靜默,盡可能只用有線線路甚至是信使傳遞資訊,雖然這也嚴重拖慢了前線資訊回報與上級命令下達效率。


從1月22日起,聯軍就注意到伊拉克的越境偵查與襲擾頻率增加,且海夫吉以北的區域尤其明顯。美軍哨站在1月26號證實邊境的伊軍已經在科威特的Al-Wafra鎮附近集結6萬名士兵和240輛戰車,分成5個主要單位,這評估大致符合伊軍實際出擊編組(第3軍第5機械化師的15、26旅、第3裝甲師的第6裝甲旅、第4軍第1機械化師的2個旅)。實際上這裡就是伊拉克選定的集結點,因為附近的樹林可以提供對空隱蔽。


1月27日,情報中心截獲伊拉克第三軍的開會消息,並對可能集會地點進行了轟炸;1月22、25和28日,E-8都探測到多支伊拉克部隊開始往邊境移動。1月27日晚間到28日,OP 2、7、8回報注意到伊拉克軍有較高強度的活動,OP 7與據信為伊拉克機械化部隊的偵查隊發生交火,其他單位回報海夫吉遭到零星砲火打擊。28日,第1海上監視、偵察和情報大隊監聽到伊拉克通訊,進而指出有150名工兵被派往清理一條道路,似乎計畫利用那條道路做些什麼,因此他們向上級警告伊拉克可能會對海夫吉發動進攻。29日凌晨起,OP 2和7都發現伊拉克大型裝甲單位活動,並呼叫空襲。


然而,所有警示都被忽略了:首先,伊拉克早在1月22日就通過開放頻率下令對沙烏地發起進攻,但那只是信息戰,進攻也沒有到來;之後,美軍相信他們的航空打擊正在不斷消耗伊拉克,也就更沒理由伊拉克會在完全失去空權的情況下主動進攻,因此他們找了許多可能原因去解釋這些警示,比如把越境攻擊和火炮襲擾當成對聯軍炮擊的回應,E-8發現的伊軍部隊規模都不大,也被解釋為可能打算在邊境進行演習。


待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