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市主義下的都市規劃與都市發展

2023/04/08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新都市主義起源

City to city ... Montgomery argues that suburban living isolates people and reduces levels of trust. Photograph: Alamy 圖片來源 :https://myppt.cc/UFknJm
在1950年代之前,都市的發展主要是以步行往返市中心為主,商店和住宅也都建在附近,形成了一個相對緊湊的都市結構。然而,隨著大眾運輸系統的不斷改進和普及,都市範圍逐漸沿著交通線路向外擴展,並且開始建設更多的高速公路和道路,以便滿足汽車交通的需求。這個都市發展趨勢使得都市不斷向郊區擴張,並且逐漸形成了低密度、單戶獨立式的街區,使得都市變得更加分散和無序。
這樣的都市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例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居住空間狹小、都市缺乏特色等。尤其是汽車交通的普及,使得都市的設計也開始專注於滿足汽車需求,進一步加劇了這些問題的嚴重性。例如,在美國,道路和高速公路的不斷延伸,使得都市向外擴張的速度更快,而住宅區和商業區的分離,也使得人們需要花更長的時間和更多的交通工具才能到達工作場所。
為了解決這些都市發展問題,人們提出了各種相應的規劃方案。例如,田園都市運動提倡在都市周圍建立以農業為主的社區,以促進人與自然的接觸和都市生態環境的改善;公園運動則是建議在都市中心和周邊地區建設更多的公園和綠地,以提供人們更多的開放空間和休閒場所;都市美化運動則是鼓勵在都市中心和商業區建立更多的文化藝術中心和歷史遺跡,以豐富都市的文化底蘊和吸引更多的遊客。這些規劃方案的實施有助於解決都市發展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同時也有助於提升都市的整體品質和居民的生活品質。

大規模的郊區化、人們的反思

1961年,珍·雅各(Jane Jacobs)在《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一書中就系統地提出了「多樣性」「混合功能」的概念。她認為「多樣性是都市的天性」,追求多樣性是“新都市主義”與“現代主義”(都市主義)在價值取向上交戰的焦點。新都市主義從形式到內涵完全顛覆了延續上百年的功能分區思想。
Rigorous and polemical: Jacobs in Washington Square Park, New York, 1963. Photograph: Fred W McDarrah/Getty Images 圖片來源 : https://reurl.cc/97Y6bv
面對不斷擴大的都市化現象,建築界與都市規劃者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設計和規劃都市,以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需求和創造更為可持續的環境。在20世紀80年代,一股被稱為「新都市主義」(New urbanism)的思潮在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建築界興起。這種思潮反對將都市劃分為各種功能區,如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等等,批判這樣的做法導致交通擁堵、環境污染以及都市形態的失控。
郊區化(suburbanization)是一個逐步形成的現象,而且並沒有統一的規劃,這就需要建築和景觀來形塑相互關聯的都市空間,因此,新都市主義提倡使用建築和景觀來重新設計和規劃都市。
在提出新都市主義之後,專家和學者開始強調多樣性和混合佈局的重要性,並且遵循步行、公共交通同等對待的原則。他們認為,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的形態必須合理,並且應該與都市空間相互關聯,這樣才能促進都市的可持續發展。
via AIA Dallas 圖片來源 : https://reurl.cc/97Y6Wa

a.系統概念

新都市主義提出的解決方案旨在應對郊區化所帶來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都市的擴張和分散、社會孤立和都市環境的破壞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新都市主義提出了多種策略,例如限制都市規模、重新建立社區與都市整體的關係,以及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並且強調社區內部功能的合理配置,並提倡建設高密度、重視鄰里關係、適宜步行、緊湊、功能混合且相互聯繫緊密的街區。這種設計能夠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質,並且可以減少都市擴張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其核心理論是「傳統鄰里社區發展理論」「公共交通主導型發展理論」。這一理論體系對現代主義的住宅小區和大馬路進行了批判,並提出了「社區適宜居住理論」。通過建設高密度的都市道路網絡,取代大馬路,透過步行的社區型街區住宅區,取代功能單一的住宅區,實現都市空間的更好發展。這種理論可以改善都市交通流量,減少都市污染和能源消耗。

b.核心思想/都市的多樣性

“新都市主義”是一種旨在批判都市化和郊區化現象的核心思想,其主張回歸人性化和有機聯繫的社區,同時追求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該思想體現了對傳統的高度重視,主張將傳統的都市規劃和設計思想與現代生活特征相結合,以創建具有地方特色、重視歷史文化傳統的社區,進而增強居民的歸屬感和凝聚力。在實踐中,新都市主義始終關注人的尺度,強調都市的功能不能過於單一,而是應將辦公、商業購物、活動空間、居住等融為一體,以步行為主的街區氛圍體現出多樣化和混合佈局的原則。

完善的街道系統/公交優先、公交主導發展是關鍵

Paseo Verde, a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with affordable housing in Philadelphia, PA 圖片來源 :https://reurl.cc/prj98l
道路建設是現代都市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過度依賴汽車交通將導致都市路網密度不足、無序擴張和功能混亂等問題。因此,為了解決都市交通問題,必須選擇合理的交通模式,建立高密度、窄街道、步行和公交為主導的網絡狀都市交通體系,從根本上解決交通問題。
公交為導向的發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簡稱TOD)作為一種重要的都市交通方式,可通過整合交通系統與都市土地使用,建立有機聯繫的社區開發和公共交通系統,以方便市民出行,促進更多人使用公共交通。在此基礎上,需要通過區域層面的整合,將更多的起點與終點設置在公共交通站點附近的步行範圍內,強調站點周圍都市用地功能的緊湊性和完整的步行系統,實現公共交通與都市功能區的無縫銜接。 為了提高都市步行系統的完整性和公共交通的可達性,需要改善都市街道空間,使之更加人性化和具有豐富性。通過改善街道系統,減輕機動車對都市幹道的壓力,創造出更加宜居和舒適的街道空間,促進步行出行的機率和公共交通的使用率。

環境的協調/適宜居住社區

Perry's Neighborhood Unit (left), the new urbanist idea of 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compared to sprawl (center), and Doug Farr's updated Sustainable Neighborhood Unit.. Image via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 圖片來源 : https://reurl.cc/97Y6xj
在都市設計中,“新都市主義”注重環境協調和空間合理性,強調歷史和地方特色的打造,並趨向於細部設計和居住交通模式的選擇。都市規劃需要負責任地引導公眾參與,重新建立建築和社區創建之間的關係。
新都市主義的主要特點是以人的尺度和可步行的環境為目標。適宜居住社區以步行為主,具有方便的服務設施、開放的空間、豐富的社區自然景觀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是有助於促進人們交流的綜合功能居住空間。此外,還注重歷史和傳統與地方文化相結合,保護和利用自然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強調以輕軌交通為主導的區域規劃。

小結

我們正處在新都市主義的思潮中,必須面對更艱巨的挑戰,努力改善居住與交通生活環境,並創造更友善、宜居的都市。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需要集結地方社區與政府的力量,形成全民的公民意識,並推廣友善步行空間和好品質生活空間。《偉大都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帶給人們的反思,難道我們要在重蹈覆轍走上歷史的回頭路嗎?都市樣貌發展單一化、向經濟發展靠攏,這會讓都市陷入變成毫無特色的地方,每個都市都必須去思考自己的特色是什麼,漸而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都市樣貌,創造市民的都市認同感,相信美麗而空洞不會是我們理想的狀態。《是設計讓都市更快樂》(Happy City: Transforming Our Lives Through Urban Design):「好的都市設計讓你心情上天堂,不好的都市設計讓你心情住牢房!」這句話很值得讓我們去思考怎樣才是好的都市設計。或許我們真的該為了下一代著想,能提供怎樣的都市、生活環境?街道都市必須轉型成友善行人的空間。
在當今社會,區域規劃已經成為解決都市問題的重要手段,而新都市主義正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理論。隨著都市化的進程越來越快,我們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多。因此,我們需要從整體的高度看待和解決問題,以人為中心思考,我們所要的都市是什麼樣子,並將人類社會生活的支持以及都市環境的宜人作為考量的核心。此外,要尊重歷史與自然,並強調規劃設計與自然、人文、歷史環境的和諧,創造多樣化的都市、有文化的都市。我們必須實現友善步行空間和好品質生活空間,以創造更友善、宜居的都市。
Arthur Leipzig, "Chalk games," Brooklyn, 1950. Arthur Leipzig. 圖片來源 :https://reurl.cc/j3jQOm
12會員
11內容數
建築研究所畢業。擅長將日常觀察到生活經驗轉化為創作的養分,關注方向從地方文化、社會議題與設計理論、流行文化、藝術…等。現今專注於數位科技與環境議題之研究,專題研究方向建構於生活現象觀察和議題分析來展開現象的探討。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