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後原理]放下就能沒事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生活和感情話題常常聽到「放下(Let go)」,雖然明白放下令我們更容易往前走,但為什麼就是很難做到?到底放下真的可以無事嗎?
不可以,如果認為放下就是放棄的話,不只不會令你變好,反而會令你越來越失去力量 ;
可以,如果放下是為了相信自己的話,你就可以真正的開始往前走,不被舊事纏繞。

不要讓潛意識破壞你的未來

通常沒辦法放下,是因為感受混雜了「放棄」和「犧牲」等,認為已經「失去」的人事物離開時將部份的自己也帶走,可能是感情、時間、金錢、信任、價值等。經過一段時間感覺開始變淡,以為這是放下,但其實只是時間起作用,那些經歷和感受沒有真正獲得解決,沉入了潛意識更難被發現,結果要花更多精神時間去治癒曾經受傷的「心靈」或「內在小孩」。
如果為了遠離傷痛,強迫自己保持忙碌,這種方式不但沒有放下,反而是訓練大腦去強行接受,建立出認知,相信人生受到挫折後是需要極大付出和時間才能找回平靜,結果造成另一種潛意識,害怕爬得越高跌得越痛。
比如說,有對年幼的兄弟在爭零食,父母決定「哥哥你就讓步一下,零食給弟弟吃吧」。哥哥有放下嗎? 哥哥根本沒有選擇,感受被父母無視了,發現自己不及弟弟重要,造成了陰影。
這種不是放下,無視了感受反而更放不下。

放下是為了自己

在放下的過程我們需要轉念,並不是單純為了正能量或者令自己心情愉快,是因為治癒內心時,我們不能將感受刪去,留下一個空洞然後任由空置,感受不是這樣運作的,空出來的部份需要我們有意識地把新想法填進去。
如果一些人事物以令人傷痛的方式離開,我們生氣和沮喪是合理的,但也要接受那些人事物已經不在,不是接受因此變得無力,而是有意識地接受這是一個階段的結束,一個進步的契機。
我們接受不愉快的經歷令我們產生感受:就因為擁有感受才活著,感受令我們了解自己的本質。
接受經歷能夠讓我們成長:經歷令我們能夠重新評估自己和外界,接受自己是能夠從經驗中成長。
接受我們能夠變得自信:透過經歷更了解自己的優點缺點,沒有那些人事物依然能夠生活,進步令自己變得更好。
Loa希望大家可以在生活中能夠「放下」,重新檢視感受,不讓經歷阻礙自己,反而看到當中的契機,從困難中找到理想人生的軌道,幸福就在前面,一齊走過去吧。
avatar-img
6會員
14內容數
詳盡解說訓練心理素質,由原理到心得,透過小故事啟發成功關鍵背後原因,讓你每天日常生活中建立強大內心。 在未來的日子裡,心理素質產生的推動力將會像坡道滾雪球一樣,心理素質改變視野,令我們看到現在看不見的機會,信心能夠吸引志同道合的人,做事變得更準確更有生產力,現在開始投資自已的後天強大心理素質。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Lo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超短篇實用解說,3分鐘讓你了解怎樣利用第一性原理,在未知中找到人生規劃。
當「付出」與「接受」之間失衡,變成「不良動機」,才是我們要注意的地方。
在菜市場不滿菜價漲太快的「發牢騷」; 因為錯過了一班公車的「洩氣話」; 新買的包包老是被人刮花而「怪罪」某些人和事物。 當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有人用「抱怨」表達不滿的感受,也有些人會當成是一種表達,宣告自己「要求很高,不會輕易妥協」。 但是,在心情上,抱怨並不能幫你宣洩,反而會令你更不愉快...
超短篇實用解說,3分鐘讓你了解怎樣利用第一性原理,在未知中找到人生規劃。
當「付出」與「接受」之間失衡,變成「不良動機」,才是我們要注意的地方。
在菜市場不滿菜價漲太快的「發牢騷」; 因為錯過了一班公車的「洩氣話」; 新買的包包老是被人刮花而「怪罪」某些人和事物。 當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有人用「抱怨」表達不滿的感受,也有些人會當成是一種表達,宣告自己「要求很高,不會輕易妥協」。 但是,在心情上,抱怨並不能幫你宣洩,反而會令你更不愉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放下」是不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操縱別人,而是允許別人 掌握自己的命運。 不表示停止關懷,它意味著我無法為別人做這件事。 不是將自己隔離,而是了解到我不能控制別人。 是不試著去改變他人或責怪他人,它是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 是不刻意促成什麼,它是讓自己從自然的因...
Thumbnail
「該放下,就放下,也放過自己,工作也好,人際關係也罷,沒有什麼不能捨棄。」
Thumbnail
我們習慣"操控式的安全感" 放手,全世界最簡單的動作,卻藏著全宇宙最難挨的煎熬 放手不是放棄 而是信任與交託 人性基本上是固執的,"放下"不是一種天性的選項,完全是煉出來的,是環境逼出來的,是年齡熬出來的。我們習慣把安全感建立在穩定的外在環境中,建立在金錢、地位跟信譽 1.放手須先有把握
Thumbnail
練習放下- 一開始是挺困難得,但在這個過程,不斷的覺察,這件事為什麼會對我造成心痛, 和心理不舒服的影響,就會開始從童年開始, 以及內在小孩是否曾經因某件有受傷, 慢慢去撿回靈魂碎片,以及和解關係, 每當又要開始生氣的時候,都要學會詢問自己 生氣的原因是什麼,是內在的小我要提醒我什麼
Thumbnail
放下力:意指捨去一切的執著,簡言之就是,放下過去的事、放下別人的事、放下未來的事。放下力,是一種符合禪意的生活方式。我們都應該傾力,全神貫注在「此刻正在進行的事」。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是擁有「放下力」的人呢? *不受人際關係擺佈,就是擁有放下力的人。 這種人與人往來重質不重量
Thumbnail
事物是一體兩面的,我們不會輕言放棄,卻也可以勇敢放手!
論愛情、論工作、論生活,如果真不想再堅持的話,就放棄吧!
放下真的比較好嗎? 無止盡的質疑又回溯 為的只不過是只想在爭一口氣的面子罷了 一生都在追求自己未曾擁有過的人事物 得到後也不再想要了 你要的到底是什麼? 修補遺憾?證明自己?讓人看得起? 才發現 所有的一切的一切真的很沒必要。 接受與和解真的好難。 也許自由與快樂就在放下的不遠處 不斷的歸零
Thumbnail
轉念是什麼?有人說轉念就是放下或是看開一點,但是這話說得容易,做到很困難,因為轉念的本質或許就不是放下和看開,而是一種選擇和想法改變。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放下」是不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操縱別人,而是允許別人 掌握自己的命運。 不表示停止關懷,它意味著我無法為別人做這件事。 不是將自己隔離,而是了解到我不能控制別人。 是不試著去改變他人或責怪他人,它是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 是不刻意促成什麼,它是讓自己從自然的因...
Thumbnail
「該放下,就放下,也放過自己,工作也好,人際關係也罷,沒有什麼不能捨棄。」
Thumbnail
我們習慣"操控式的安全感" 放手,全世界最簡單的動作,卻藏著全宇宙最難挨的煎熬 放手不是放棄 而是信任與交託 人性基本上是固執的,"放下"不是一種天性的選項,完全是煉出來的,是環境逼出來的,是年齡熬出來的。我們習慣把安全感建立在穩定的外在環境中,建立在金錢、地位跟信譽 1.放手須先有把握
Thumbnail
練習放下- 一開始是挺困難得,但在這個過程,不斷的覺察,這件事為什麼會對我造成心痛, 和心理不舒服的影響,就會開始從童年開始, 以及內在小孩是否曾經因某件有受傷, 慢慢去撿回靈魂碎片,以及和解關係, 每當又要開始生氣的時候,都要學會詢問自己 生氣的原因是什麼,是內在的小我要提醒我什麼
Thumbnail
放下力:意指捨去一切的執著,簡言之就是,放下過去的事、放下別人的事、放下未來的事。放下力,是一種符合禪意的生活方式。我們都應該傾力,全神貫注在「此刻正在進行的事」。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是擁有「放下力」的人呢? *不受人際關係擺佈,就是擁有放下力的人。 這種人與人往來重質不重量
Thumbnail
事物是一體兩面的,我們不會輕言放棄,卻也可以勇敢放手!
論愛情、論工作、論生活,如果真不想再堅持的話,就放棄吧!
放下真的比較好嗎? 無止盡的質疑又回溯 為的只不過是只想在爭一口氣的面子罷了 一生都在追求自己未曾擁有過的人事物 得到後也不再想要了 你要的到底是什麼? 修補遺憾?證明自己?讓人看得起? 才發現 所有的一切的一切真的很沒必要。 接受與和解真的好難。 也許自由與快樂就在放下的不遠處 不斷的歸零
Thumbnail
轉念是什麼?有人說轉念就是放下或是看開一點,但是這話說得容易,做到很困難,因為轉念的本質或許就不是放下和看開,而是一種選擇和想法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