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遊記2─紅格爾敖包與那達慕

2012/08/2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7月6日,到草原去!08:40從飯店向呼和浩特西北方約100公里的達茂旗上東河出發,D君公司有個基地在那裡。10:40抵達時,先繞去看一個大敖包。敖包?光問這兩個字怎麼寫就扯了半天,它又是什麼?「就是草原上的地標,都設在附近最高的點,年輕人也喜歡在那裡約會。」D君簡單解釋,但到了現場,即使先前毫無概念,也能感受到它必定還具有宗教、歷史甚至是軍事的意義。
未到敖包,已遙見其下人、車雲集,像有什麼慶典,D君也覺奇怪,邊推算著農曆月日邊說:「難道是那達慕嗎?」没錯,走近一看,敖包入口大門上橫掛著「希拉穆仁鎮哈拉烏素嘎查第10屆祭敖包那达慕大会」的紅布條,前方廣場擺了排桌子,坐無虛席,還來不及問怎麼回事,麥克風嘩啦響起,圍觀群眾拍手歡呼,一個黑衣紅裙的女舞者出場,我立即向前卡位。舞者顯然訓練有素,神色姿態都很到味,她跳完後,主持人繼續介紹節目,說話乍聽下像日語,後來有位接待的蒙人朋友B君解釋,那是因為蒙語7母音(?),包含了日語的5母音,而且語法結構又相近。
【舞者出場,趕忙卡位,看來不止我,背景那位大叔更是老當益壯啊!】
【那達慕舞者2,相當專業哩!】
【那達慕舞者3,從背景大門懸掛的紅布條可知怎麼回事。】
【那達慕舞者4,最後的迴旋。】
【著蒙裝的男女主持人,說話乍聽像日語。】
大概怕耽誤行程,D君催著上敖包去,表演先別看了。當時我並不知這一走可能錯過什麼,但現在孤狗了一下,才知那達慕大有來頭,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盛會,其前身或為蒙族的祭敖包,起源可追溯到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成吉思汗都召集、主持過的。最早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中一項比賽,到元、明時,射箭、賽馬、摔跤結合,成為固定形式。時至今日,活動內容五花八門,如賽布魯(投擲)、套馬、下蒙古棋、田徑、拔河、排球、籃球等,甚至還有武術、馬球、乘馬斬劈、馬競走、馬術、摩托車等不一而足。不過,現場實在看不出有那麼大的規模,也許因為只是「嘎查」(村屯)級的,歌舞表演一番也就罷了(我當然要這麼想,否則會很不甘心吔)。
一進通往敖包的大門,就有人為我們套上哈達,這才注意到若平常來是得買票的,每張人民幣20元,因當天農曆5月18祭敖包,免費開放,曄!LUCKY(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被圈地收錢,感覺也滿怪的)!如今始知紅格尔赫赫有名,是烏蘭察布草原上最大的敖包,它的建立還有一個與五台山敖包神靈相關的深富教孝意義的傳說,可見已融入佛教因素。
引道正對敖包緩緩向上,四望無極,來時路直直縮隱到無窮,如果只有自己,將湧起怎樣的胸懷?不過在這一年一度的大日子,紅男綠女熙來攘往,就無暇念天地之悠悠了。引道兩側,樹立若干轉經筒,顯然受藏傳佛教影響,真有人每個都去轉,上山時推右手邊的,自然而然順時針,而到了敖包,聽D君說依習俗也是要順時針繞個3圈,每繞1圈丟1到3個石頭,繞完3圈心中許願把哈達繫上去!除了没丟石頭,我們都照做了,可是硬是有人不守「規矩」,逆時針繞,好!就讓他們事與願違吧!
【進門未久的引道兩邊有持矛的蒙古勇士,顯示了敖包軍事意義的一面,但當年騎馬射箭所向披靡的蒙軍真是這樣的裝扮嗎?】
【遠遠望去一片蒙古包,並非蒙民住在裡面,而是草原上的民宿。】
【引道正對敖包緩緩向上,兩邊有轉經筒。】
【來時路直直縮隱到無窮,但好像草原的人都來了。】
【繼續走向敖包,哇!草原上居然能遇到這麼時麾的女性!】
【這就是紅格爾敖包了!你看看,那幾個打傘的「有髮無天」,偏偏要逆時針走,小心「事與願違」。敖包為蒙語,意即「堆子」,表木、石、土堆,最早應是用做浩翰草原的地標,後來逐漸加入軍事、宗教的意義。後來幾天也時常看到,只是大小繁簡不同。】
【我們規規矩矩地跟著D君順時針繞3圈,圖左方有個很大的石香爐,許願者燒的香也很大一根。】
【掛著哈達繞完3圈的姊妹倆】
【許完願把哈達繫上去】
【夫妻倆以草原為背景照一張】
【姊妹與連襟,中立者為一起接待我們的Y君。】
【K老的孫子,年輕人總是要表現一下活力。】
【臨走前大夥兒在敖包前留影,左1為D君、左2為K老。為何獨不見妻?絕對「憋不住」的她找洗手間去了,好不容易找到間蒙古包造型的,卻要收1元人民幣,怎麼辦?身無分文,一再拜託讓她先上,等老公來了再給錢,守門的硬是不肯(天啊!這還有人性嗎?)所幸有個路人甲實在看不下去了,挺身而出:「妳快進去,錢我給!」總算讓我們對內地的人心不致絕望。】
12會員
1.8K內容數
自幼愛讀詩寫詩,甚至夢想以此為職志,經過為五斗米折腰的哀樂壯、中年,早已放下「不切實際」,但舊情難忘,老來得暇,重拾詩筆,漫寫生命中的吉光片羽,自娛而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