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品文本
「一陣陣尖叫,高呼、卡車喇叭聲似的嘶吼,唱撒布爾伊斯昂的鳥也不停地叫著,他們開始由樹頂往這山谷活動,在月光不再照明山谷之前,他們陸陸續續鑽入樹幹裡的洞穴及山洞。」《最後的獵人》
「一天,我們正在逗黑馬駒玩呢,蹲在乳牛腳旁的奶奶突然來了興致。她一面擠著奶,一面哼起一之歌子,那就是<鋼嘎、哈拉> ------<黑駿馬>。」《黑駿馬》
「前面有些不知哪個時代遺棄在這裏的金馬鞍、弓箭鐵矛、盔甲、轉經筒和法號,還有破成布條的黃旗,這裏很像是一個古戰場。如果我不那麼累的話,我會走過去仔細看看,也許能考證出《格薩爾》史詩中所措寫的某一戰場 是在這裏。」《繫在皮繩扣上的魂》
從這三段作品文本的節錄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作品的民族特色,第一段文本中的「撒布爾伊斯昂」是布農語的一種鳥名,傳說只會在晚間出現,不曾有人在白天看過牠;第二段文本中提到的《格薩爾》是以千百年來在藏族民間口耳相傳的史詩;而第三段文本中的《鋼嘎、哈拉》是流傳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北部及蒙古國蘇赫巴托省一帶的一首長調民歌,一般譯作《黑駿馬》。從以上文本中的特有名詞,我們可以看到民族特色被融入在文本之中,如果沒有先了解其民族文化,或是沒有註解解釋,在漢族文化中成長的我們並無法了解這些作品、民歌或是民族語言的意義。
二、作品題解與介紹
三、欣賞與評論
透過這三篇作品的閱讀,再次讓我體會到文學作品的力量,尤其是小說,從國小開始就常將自己沈浸在小說的世界,無論是西方小說或是冒險故事都令我愛不釋手,對我來說,小說文學不僅是一種娛樂,更是一扇窗口,讓我們窺探不同地區、民族的生活、信仰與價值觀,小說中的文字編織著獨特的文化風景,使得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穿越到了不同的時空和文化背景之中。這三篇作品分別來自布農族、回族和藏族作家,並獲得吳濁流文學獎、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中等多項大獎,備受學界肯定。透過作者細膩的筆觸與文字刻畫,除了小說的劇情發展之外,也展現了各民族的獨特文化內涵,例如先前提到的《格薩爾》、《鋼嘎、哈拉》與「撒布爾伊斯昂」,作者將文學作品化做文化的載體,將民族特色、傳統信仰、生活方式等元素巧妙地融入文字之中。
雖然這些作品讓我們看見文化的多樣性,但也呈現出現代文化對傳統部落的入侵,在看似文明的現代法規之下,布農族的狩獵文化被禁止,傳統的生活方式被取代甚至受到處罰;隨著汽車、發電站的進入,藏傳佛教的傳統生活也逐漸淡化。每個族群的文化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布農族的獵人不說假話、藏傳佛教的生活哲理都是應被保存並永續流傳的非物質資產,但在這快速變遷的時代,象徵文明的電視機進入部落,隨著「流行文化」的傳播,無論是在法律之下或是族人的心靈層面,傳統文化都在逐漸流逝,令人感到惋惜。
但這也正顯現出文學作品的重要價值,也許文化會消逝、思想會改變,但透過文學作品的紀錄可以為其民族留下活過的痕跡,透過田雅各的《最後的獵人》,我們得以窺見布農族對於自然界的敬畏知情與獵人的榮譽感;藉由張承志的《黑駿馬》,我們看見草原蒙古族的生活場景與獨特的愛情觀,也展現其族人對黑駿馬賦予的特殊意義;最後,扎西達娃的《繫在皮繩扣上的魂》帶領我們進入迷幻的西藏的部落,並窺見藏族在現代社會轉變中所面臨的困境,故事中的轉世活佛、古老的宗教信仰,以及現代文明的進入,不僅反映了藏族的文化特色,也讓人們得以對文化衝突和傳統價值進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