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有限,但慾望無限。
絕大多數的人,都應該希望把錢花在自己”真正”想要的事物上。但人的心智容易受人左右的程度,遠超我們的想像,導致常常做了不理性的花費仍不自知,或是掉入商業陷阱還沾沾自喜。而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從不同方向破解迷思,矯正過去顛倒的是非黑白。
《相對性的陷阱》
這大概是數一數二常見的消費盲點了!定價一萬元的商品現在打三折,就讓人覺得相當划算,而忘了仔細思考這東西是否真的值三千元;到餐廳看到599、799、999的套餐,多數人會傾向選擇中間的那一個;買一台兩百萬的車,選配音響6萬感覺只多了3%,感覺不算太坑人;在公園攤販絕不會買一瓶100元的多喝水,但若住在一晚數萬的高檔度假村,多花個100元解個渴也還好嘛。每天都有許多人被數字遊戲牽著鼻子走,做出賣家希望你做的決定,而不是認真思考物品與實際購入價的單純關係。
《不同名目的錢,花起來就很不一樣》
花掉辛苦工作賺來的錢容易讓人捨不得,但賭博打牌賺到的錢拿來大肆揮霍卻沒什麼罪惡感;不小心花了兩千塊作為填飽肚子的晚餐可能覺得不太自在,但把它的意義轉變為”慰勞我一周的辛苦!”或是”慶祝今天小孩不在家!”就相當心安理得。不理性的消費永遠有可以自我欺騙的理由,不管是不是昨天才剛用過。
《付錢的時間點大大影響消費的痛苦指數》
對於一項花費,我們有時可以選擇事前預付款,當下付現,或是刷卡事後再付款,當下付款的痛通常最深,而事後付款其次。若到了一個聯合市集,在不同攤位購買當下就要付錢,可能掏錢個幾次就覺得差不多該走了;若可以吃喝一圈最後再一併結帳,通常會再多滿足一些慾望;若早就為了這次活動付了一筆錢,那就更能在超出額度之前恣意享受當下。所以若是為了強迫自己在某些花費節省一點,當下付現很有效;若是想要完美地享受蜜月假期,就早早把全包式套裝行程刷了吧,不要被催你付錢的服務生掃了興。
《免錢!卻讓你付出更多,得到更少》
在電影片單上同時有付費及免費影片時,有些人可能會選擇將就看一部能接受的免費影片,而不是最想看的付費影片(還好通常不是每次都如此);比起訂閱優質有內容的付費雜誌,免費卻只有廣告和業配的雜誌更多人在看;在購物網站或是外送平台上選擇了包月的免運方案後,會大大提升下單的次數,越買越賺不是嗎?付錢的感覺太痛,善於逃避痛苦的人類就會下意識的選擇無痛方案,卻可能浪費了時間,也得不到太多快樂。
《對於公平的執著,錯估了事物的價值》
30秒幫你開鎖成功的鎖匠被嫌貴,搞一小時好不容易才成功的鎖匠卻讓人覺得這工資付得值得?颱風天叫Uber發現價格飛漲氣得想刪掉App,有沒有想過這種天氣若沒足夠加給,有多少司機願意上路載你?人很容易因為覺得被占便宜,覺得服務的收費沒有”花費”對方相對應的時間和辛勞,即使其實這樣對自己比較有利。因此也有不少商家標榜自己的產品生產過程多麼繁複和辛苦,或是可以快速維修的東西卻硬拖著三天再交付,讓這些人滿意,覺得錢花得很有價值,而忘了產品本身夠不夠好,或是好幾天沒電腦用很不方便。
《期望能幫消費體驗加分》
當我們預期一樣東西會令人滿意,那它就真的比較有機會讓人感到高興(雖然落差太大也是有反效果),像是知名品牌的飲品、高昂的紅酒、名牌包款、高評等的五星飯店或米其林餐廳。雖然這樣感覺容易被欺騙,但若靠著欺騙自己增加幸福感也不賴,也難怪現在很多平價食品都喜歡跟知名店家聯名,掛上晶華酒店的百元義大利麵吃起來就是特別的不錯,是吧?
其他較常見的迷思也有著墨,像是定錨效應和所有權感都會影響人對價格的判斷,文字和儀式感的魔術可以將價格翻好幾倍,這些應該都只是要提醒讀者不要忘記。最後也再老生常談地提醒讀者儲蓄的重要,我們看到別人的表象,往往只是他花了多少錢,而不是他存了多少錢,很多人會開豪車拿名牌包出門,但不會昭告天下說他每個月儲蓄五十萬。有人羨慕他們的生活,想要模仿,結果只模仿到花費,沒學會儲蓄,往往都是悲劇。
繼《和錢好好相處後》,又一本提醒大眾如何理性明智地花錢的好書,行文幽默,用字輕鬆好讀,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