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佛陀紀念館十周年史志》序(上)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佛陀的本懷是對人間的教化,從佛陀弘化開始到現在,乃至未來,「佛教人間化,人間佛教化」一直都在進行當中。因此,每個時代的高僧大德,都在摸索、探尋適合「此時、此地、此人」的「現代化」弘法方式,將佛法傳播給社會大眾。正如星雲大師定義人間佛教所言:「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是契理契機的佛法,只要是對人類的利益、福祉有所增進,只要是能饒益眾生、對社會國家有所貢獻,都是人間佛教。」 這也是每個時代弘法的準則。
佛陀涅槃之後,佛教以藝文的形式,在時間的長河裏,引領、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時至明清,佛教逐漸流於經懺化、山林化、鬼神化,與現實人生脫節,呈現低迷、衰退的現象。二十世紀以來,隨著工業化的腳步,佛教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佛教如何將大乘的教義具體實踐展開,急需探索出一套適應新時代的弘法模式。人間佛教思潮的因應而出,以契理契機的人間菩薩行,開啟活水源頭,活化佛教,乃至當之方,確為人間社會帶來和諧穩定的力量。
推動人間佛教過程中,大師有一系列相關的論述,如〈人間佛教的經證〉、〈人間佛教的藍圖〉、〈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人間佛教對一些問題的看法〉,以及〈如何建設人間佛教〉、〈人間佛教的事業〉、〈佛教的前途在那裏〉,提供了人間佛教在教義的理解、弘法的方式、修行的方法、戒律的理解上,如何具體實踐的方法。
關於現代化的思想,大師在〈如何建設人間佛教〉的「佛教如何現代化」,提出四點:一、佛法—現代語文化,二、傳教—現代科技化,三、修行—現代生活化,四、寺院—現代學校化。
〈佛教前途在那裏〉(第三講)說及佛教應該現代化,大師談到四點:
一、弘法布教現代化,二、文教資訊現代化,三、事業經濟現代化,
四、建築設備現代化,五、組織行政現代化,六、會議禮儀現代化。
佛光山叢林學院
大師對人間佛教的理論,都逐一地落實。1967年開山,第一棟建設的佛光山叢林學院,即設有寶藏堂,大師展覽所收集的佛教文物,提供給來山的信徒觀賞。而後,興建寶藏館、美術館,至今全球已有27座美術館。 2011年佛館落成,大師的人間佛教走向國際化、制度化、現代化、藝文化的弘法,佛陀紀念館每年近一千萬的參觀人次,人間佛教的藝文弘法達到嶄新的局面。
1927年星雲大師出生於江蘇揚州,12歲在宜興白塔大覺寺禮志開上人(1911-1979)出家,而後參學於棲霞律學院。在南京棲霞寺,他有幸得以閱讀到流落寺院的南京鄉村師範學校的大量藏書。從閱讀《精忠岳傳》、《封神榜》、《七俠五義》、
《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古典小說,到閱讀巴金、冰心、老舍、魯迅等現代作家的文學作品。從閱讀蔡元培、羅家倫、徐復觀、蘇曼殊、胡適等人的著作到閱讀《戰爭與和平》、《少年維特的煩惱》、《老人與海》、《浮士德》、《基督山伯爵》、《茶花女》等西方經典,大師不僅獲得了初步的文學滋潤而且眼界大開。
1945年19歲的大師在定慧寺就讀焦山佛學院讀書,開始練習寫作,先後在報刊上發表了〈鈔票的話〉、〈平等下的犧牲者〉、〈一封無法投遞的信〉、〈勝利聲中應有的自覺〉等文章和新詩。並主編《我的園地》、《怒濤月刊》,應邀擔任《新江蘇報》副刊〈新思潮〉、《徐報》副刊〈霞光〉編輯,同時也舉辦「佛教古物展」,如金山寺蘇東坡的玉帶、伏波將軍的戰鼓、秦磚、漢瓦、龍袍、龍蛋等,吸引數十萬群眾前往觀看。1946年太虛大師(1890-1947)到焦山舉辦「中國佛教整理委 員會會務人員訓練班」,他在訓練班上講了一句話:「我們要建立人間佛教的性格。」給了年輕的大師很大的震撼,對佛教革新的理念、復興佛教的心願,至今努力不輟。
1947年,大師時年21歲,任職白塔小學校長,同時和智勇法師編輯《怒濤》月刊, 22歲應南京華藏寺住持蔭雲法師的邀請,擔任南京華藏寺住持,推動「新僧運動」,制定「僧伽新生活規約」,改革經懺化的佛教缺失。大師在大陸叢林教 育時期,即以蘊釀、開展人間佛教的思想理念,為日後來台復興佛教,奠定以文藝弘法的宗教思維。
1949年大師帶領僧伽救護隊來台,先是落腳苗栗圓光寺,為常住勞役服務,受妙果長老(1884- 1963)指示至苗栗法雲寺看守山林三個月,時在1949年冬。
就在這期間,大師開始撰寫《無聲息的歌唱》,該書說到:「在我寫『物語』的初願, 只想把什麼是佛教,什麼不是佛教分辨清楚。因為正與邪、好與壞、是與非,現在佛教再也不能不把它算清楚了。」〈寶塔〉一文,提到:「大家要知道『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但辦佛教的教育、文化、慈善,讓佛教中興起來,勝造一千級浮屠。諸位諒必懂得這才是佛教和時代的要求。」
1951年應大醒法師邀請,在新竹青草湖的台灣佛教講習會教書。1953年在李決和、馬騰居士的邀請下,前往宜蘭雷音寺弘法,以此為據點,大師逐步展開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宜蘭弘法期間, 大師也常到高雄鳳山幫助煮雲法師弘法,每次演講都是無比盛況,也有興建高雄佛教堂的因緣。
1954年大師邀請陳仁和居士設計高雄佛教堂,外觀如同美術館,內部則展現了多元的弘法空間功能。1965年大師興建壽山寺,成立壽山佛學院,培養佛教人才。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勵志、激勵人心的正能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