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繼續來分享「 風格是一種商機 」,這本書第二章的內容,在閱讀的過程我會用自己的角度來劃出我需要的重點,同時也分享自身的經驗與看法,期望這樣的分享能夠讓您對這本書更有興趣。
組織成長與職位的關聯
站在作者的角度以及做法,認為組織一旦龐大起來後,容易多出許多沒有用的人,會拖累公司的成長幅度。因此維持小集團經營,分不同事業單位開設分公司,就像銀行帳戶開子帳戶一樣,分散風險,讓其他單位帶成果給走在最前面的那一間公司。
以我目前的經驗,因為是小團隊作業,所以也只能想像或是去客觀分析,我覺得對也不對,一般人想到的大公司無非是像Google、Apple這些時常出現在人眼前的公司,組織的龐大連帶了職位的細分,就如同第一章所描述的,組織龐大後,職位與職責可以分得非常細,這樣的缺點就是資訊的碎片化,所有人無法站在一個最宏觀的角度,去看待目前自己手上的工作,所以提升職位的品質就更為重要。
小團隊時,每個人都需要是菁英,組織龐大後,也是每個人都需要是菁英,差異在於專業與工作上的量體,以我現在小團隊,我需要會的東西很多,相當於一個人當三個人用,但是我所擁有的時間就會被這些專業拆分,導致我能夠研究的時間就更少,因此比在大公司上班的人來說,專業程度是比較低的。那在大公司上班,我只需要負責某個領域或著是細節就足夠了,有比較多的時間只花在研究這個領域,因此就比身兼多職的人相對專業。
所以我覺得這樣的狀態其實也是暫時的,畢竟公司會規模化,組織會龐大,有更多人的時候,就可以把原本負責較不專精的領域,給予更為專業的人,需要思考的是,公司的量體怎麼樣是合適的,最舒服的運行狀態又是如何。
不同領域發展不同
這裡作者提到了一個「 彼得原理 」,在組織或企業的等級制度中,人會因其某種特質或特殊技能,令他被擢升到不能勝任的高階職位,最終變成組織的障礙物及負資產。
就如同副標題所陳述的內容,舉個例子 : 成功的業務升上業務經理不一定會帶人。通常人們到達不擅長的領域時,下意識會使用舊有的經驗,在失敗過後,會直接的思考,為什麼會進展的不順利,而不是意識到這本身就不是自己擅長的領域,因此失敗是在預期之內的事情,雖然心理情緒上還是會感到難過或是負面,這是正常的,所以應該要去思考,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次的失敗。
用舊經驗去做事情不會進步,我看人的經驗不多,但是在統計別人做過的事情或是聽別人分享的內容就夠有所認同,簡單的意思就是「 不同的事情是不能用同一個做法解決的 」。
我本身是個話不多的人,平時就是很認分地在負責自己的工作,以前在進行討論時有想法才說出來,其餘時間大多是聽著別人講,但是其實這樣就會讓別人覺得你沒有參與感也沒有想法的感覺,我當下也沒有意識到,算是在用我本來的習慣來討論,到了後來我已經會去思考對方講的然後提出見解和多描述一些自己講的內容,也讓討論多了許多變化與空間,這就算是我的進步,捨掉舊有經驗與觀念,去不斷地學習和運用。
環境的影響
第一章有提到,作者想打造世界上最好的企劃公司,那怎麼樣才是最好的,讓公司成員置身在不得不思考的環境,就會成為一個懂思考的集團,而不是招集一群會思考的人。
這裡就凸顯了環境的重要性,就像是學業上的競爭環境,為了得到更好的成績,你不得不這樣做,其實這樣的概念也能套用在許多不同的領域。
以我們團隊為例,在其中一個時段我認為作業狀態是最好的,就是大家都在一個空間去工作的時候,而且也有定期打掃環境,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目標,也有積極向上的人,因此在這樣的環境氛圍內,會想要做得好的人就會默默觀察別人是怎麼樣積極或是處理事情的,也達到一個互相督促和學習的作用。
但是目前有部分是遠端作業,在家裡做,如果我在家裡的話,就會覺得比較舒服且安逸的感覺,不會有很大的驅力來正面影響我工作的心情,所以會做得比較痛苦,這就是家裡環境對我的影響,所以環境也是一個蠻大的影響因素。
若覺得有工作不順或是到哪個空間就覺得不順心的話,先從能盡自己所能改造的環境開始吧!
擁有明確的目標
“人的存在本身是自私的,以自我為中心,可是當和別人同心協力,想要達成一個夢想時,人就能掌控自己的自我”
我覺得目前能有創業的經驗是非常美妙的,也讓我學到非常多,大家能夠因為一個專案而聚在一起,並共同完成一個目標,很難能可貴,我相信每間公司都需這樣想法的人,能夠認同公司理念,並一起奮鬥,公司才能成為一個整體,不浪費一絲燃料地往前邁進。
最後補充第二章的重點:
1.領導人須具備「 招集人手 」、「 分配收入 」的能力。
2.溝通的對象明確,情報的流通就會順暢。
3.為組織帶來活力的四大要務「 目標明確 」、「 組織單純 」、「 集思廣益 」、「 賞罰分明 」。
感謝您完整的看完本篇文章,如果覺得不錯的話可以給我鼓勵,或是有不同的想法也可以留言討論。祝您有美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