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一段時間以後,期間在執行專案或是公司事務之間遊走,有些東西可以透過閱讀的方式獲取經驗,來構築自己的框架,從而去不斷推敲明白自己的定位以及相信自己建構的事物。
這次閱讀的書籍和創業有關,是日本很有名的蔦屋書店創辦人增田宗昭所著,內容有許多商業經驗的思考與心法。
銷售最基本的概念
這點應該一般人都非常的認同,在過去不盡理想的業務經歷,其中的經驗也應證了這句話,當初我沒有對這個概念有很深的植入,只會以我自己的觀點來認為對方有需求,因為對對方有好處,但是我沒有想到的是,除了產品本身,還有其他的隱形成本也會被帶入這次的交易裡面。
顯然,如果只有產品本身一定可以賣得很好,但是加入隱形成本後,也篩掉了許多有顧慮的客戶,這也是沒有站在顧客的立場或是心情去思考,像本書所舉例,想像此時此刻客戶在書店的這個空間,會是什麼心情,而且白天和晚上的心情又不相同,若是連這樣的細節都做到了,那客人在這個空間一定會是舒適的,有被照顧到的感覺,基本離成功八九不離十。
這個概念,無論在什麼產業,讓自己投入並且理解那個產業的顧客需求以及體驗,通常離成功不遠了,在看完這篇後有了這樣的想法,其實就跟換位思考一樣,遇到你很疑惑為何對方會這樣想的時候,站在他的角度思考,你就會發現原因。也是因為這樣,重點就在於理解那個產業的顧客需求以及體驗,是需要投入非常多的時間調查以及資料搜集,才能站在顧客的角度,檢視自己遺漏的部分,文字敘述看似簡單,實際上是需要漫長時間的觀察。
一個人的成長
說到投入,就會想到在創業過程中的成長,對我來說付出的代價很大,但是也值得。增田宗昭說,一個人要成長需要具備才華、能力、環境、企圖心、決心,才華和能力是我也能夠想到且同意的事實,不過環境、企圖心和決心,是我比較沒有意會到的,因為這三個點已經很低調地融入在生活與行為當中,於是當我看到這些被點出來時,點頭如搗蒜!
願意挑戰能力以外工作的人一定會有所成長,這句話到現在我非常的同意,因為創業後我所負責的技術內容就有這樣的例子,我原本是做遊戲內的美術建模貼圖等等,但是創業後特效與粒子特效的空缺沒有人負責,於是身為特效與粒子特效小白的我就填補上了這個職位,剛開始做都會進入一段痛苦的時期,長期下來後,已經能夠去自己從零建構出一個小作品,到現在已經可以納入自己獨立作業的流程,所以當我看到這樣的話時,是非常有共鳴的。
公司的成長不會帶動人的成長,一個人的成長看他有多大的企圖心,願意挑戰不會的事情,因為公司的價值取決於人的價值總和,你的團隊與人員有什麼樣的背景或是技術,就大大的增加了公司的價值,若學習了新的技術,也就可以理解為公司可以拓展新的業務,增加了公司的成長。現在的我也是喜歡挑戰未知的事物,除了增加自己的見聞,也提升了自我的能力與經驗。
相信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這個是近幾個月才漸漸釐清的觀點,在創作新作品的過程有許多疑惑與不安,一直在這樣的狀態中度過,直到夥伴有提出這樣的觀點以及我看到此書的內容後,對自己有了比較大的信心,也透過過往的經驗來矯正和優化作品。
作者提到,經過他的觀察,有許多創業者做的東西大多都不是消費者想要的東西,而是創業者想要的,這個觀點在「爆品的設計法則」一書裡有提到,讓自己的產品從內心的宇宙或是烏托邦,在這個世界化為現實。
看到這樣的說法其實會想說,這樣不就跟站在客戶立場去思考有相互矛盾了嗎?如果是以在你內心的宇宙和烏托邦,消費者人人都使用你的產品或可以很習慣的使用,其實已經經歷過為客戶或是消費者思考的步驟了,也就不存在矛盾的問題,所以當產品問世時,消費者可以很快的接受且上手。
公司的成長
公司的成長能夠探討許多方面的問題,因為公司的價值取決於公司內人才的的能力,所以要看公司成長的話,人才能力是一個衡量的方式。
通常在計畫公司目標時,都會有年收益或是規模化成長的預估,於是會去思考,究竟是要先規模化公司經營還是人才的培育,哪一個更為重要,本書強調說,公司擴大與人才培育皆不可放過,因為本書是經營生活提案產業的公司,所以這個概念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產業,像是新創的科技業的話,可能短暫的時間公司規模不大但是人才能力很強,然後依據案子的規模會調整人才投入的數量。
創設公司最重要的,是思考我想變成什麼?、要做到什麼程度才好,並訂立出明確的公司目標,有目標後才了解上升空間有多少,該如何去達成。
公司文化個構築
會用文化這個詞,是因為文化能夠涵蓋一間公司的多個領域,像是溝通的文化、工作的文化等等,在公司建構初期,原始成員的想法非常重要,因為會成為這間公司的準則與規定,也間接地造成了新進員工是否適應與喜歡這個公司環境,所以成員的想法很重要,與公司的進步有很大的關係。
以工作的文化來說,因為人數是比較小的公司,所以在資訊的交流上是比較透明的,每個成員也是身兼多職的狀態,本書提到,在資訊方面,若分工的越細,公司內部成員的資訊有落差,會造成產品產出時無法完全的站在顧客角度著想,原因是若無法讓全體員工共享資訊,並站在「供給者」的立場去思考,無法同理顧客內心,會沒有辦法抓住真正的顧客,我認同這個觀點,因為某個環節不是為顧客服務而想的話,那麼整個產品的完整性,與當初企劃的願景是會有部分搭不上的,也就偏離了原本的軌道。
增田宗昭的願景除了想讓公司成為最厲害的企劃公司之外,也想讓公司成為能令人獲得自由的地方。
最後補充第一章的重點:
1.需求是被創造出來的。
2.忙著應對變化 → 失敗 / 自己創造變化 → 成功。
3.推出東西前了解顧客的想法,客戶處於何種狀態? / 客戶現在和未來需要什麼? / 什麼東西對他們有益處?
4.顧客願意購買,產品價值 > 價錢。
5.營業額只是結果,不是創造成長的原因。
感謝您完整的看完本篇文章,如果覺得不錯的話可以給我鼓勵,或是有不同的想法也可以留言討論。祝您有美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