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話撤退又收回:瓦格納聯合車臣羞辱國防部,能當俄羅斯安祿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raw-image

5月9日俄羅斯勝利日閱兵前夕,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上演了政治大戲。

4月29日,瓦格納創辦人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在接受親政府博客別哥夫(Semyon Pegov)訪問時稱,瓦格納集團只取得10%至15%的所需彈藥,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Sergei Shoigu)應立即發放彈藥,否則自己將向總司令報告問題,並可能讓瓦格納部隊撤出巴赫穆特(Bakhmut)。普里戈任同時警告,烏克蘭軍隊或在5月15日之前發動反攻,屆時將是俄羅斯的「悲劇」。

或許是為回應普里戈任,俄羅斯國防部於4月30日撤換負責俄軍後勤的最高級將領米津采夫(Mikhail Mizintsev),改由俄羅斯國民近衛軍前軍官庫茲緬科夫(Alexei Kuzmenkov)接替該職務,前者則轉任瓦格納副指揮官。

俄羅斯記者西蒙諾夫(Alexander Simonov)2023年5月5日在Telegram發布影片,顯示身穿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戰鬥裝備的前副國防部長米津采夫(Mikhail Mizintsev),視察烏克蘭東部巴赫穆特(Bakhmut)訓練營及俄軍陣地。(Telegram)

俄羅斯記者西蒙諾夫(Alexander Simonov)2023年5月5日在Telegram發布影片,顯示身穿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戰鬥裝備的前副國防部長米津采夫(Mikhail Mizintsev),視察烏克蘭東部巴赫穆特(Bakhmut)訓練營及俄軍陣地。(Telegram)

5月5日,普里戈任再度驚爆,為避免部隊無意義折損,將在5月10日讓瓦格納撤出巴赫穆特,同時強調責任全在俄羅斯國防部,「在沒有彈藥的情況下,他們注定會毫無意義地死去。」5月6日,普里戈任直接致信紹伊古,要求對方在5月10日凌晨前頒布作戰命令,將巴赫穆特移交給車臣領導人卡德羅夫(Ramzan Kadyrov)旗下的艾哈邁德營(Akhmat Battalion)部隊,「因為屆時瓦格納將完全失去戰鬥潛力,相信艾哈邁德營部隊能夠奪取仍處於烏克蘭控制下的剩餘2.5平方公里土地。」而卡德羅夫的回應則相當「有志一同」,稱自己已致信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準備接管巴赫穆特。

然就在外界議論紛紛,猜測普里戈任究竟是虛晃一招、抑或俄羅斯當真彈藥見底時,普里戈任又於5月7日忽然改口,稱俄軍已承諾為瓦格納部隊提供更多彈藥支持,同時指派「特別軍事行動」副指揮官蘇羅維金(Sergey Surovikin)與瓦格納合作,言談之間暗示瓦格納將會繼續駐守巴赫穆特,與烏軍作戰。

局面至此,「撤出巴赫穆特」的戲碼終告落幕,但普里戈任如此操作,不僅是讓俄方內部矛盾進一步浮上檯面,也可能為其個人帶來險惡的戰後結局。

圖為俄羅斯僱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創辦人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2023年5月5日站在一批陣亡部隊成員遺體旁發表講話的影片截圖。他稱部隊10日撤離烏克蘭東部小鎮巴赫穆特(Bakhmut),原因是部隊重大折損,以及彈藥供應不足。影片拍攝地點未有公開。(Reuters)

圖為俄羅斯僱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創辦人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2023年5月5日站在一批陣亡部隊成員遺體旁發表講話的影片截圖。他稱部隊10日撤離烏克蘭東部小鎮巴赫穆特(Bakhmut),原因是部隊重大折損,以及彈藥供應不足。影片拍攝地點未有公開。(Reuters)

瓦格納與車臣的圖謀

首先,不論普里戈任實際獲得了什麼,是炫示了要價能力,或是真的得到俄軍的進一步協助,此舉都嚴重羞辱了俄羅斯國防部,且卡德羅夫亦參與其中。

從普里戈任的姿態來看,其顯然有意聯合卡德羅夫,凸顯俄羅斯國防部與正規軍的無能,好將瓦格納至今在巴赫穆特的一切挫折歸咎前者,同時為沉寂已久的車臣部隊創造表現機會,否則便不會在部隊交接上刻意排除正規軍,包括在巴赫穆特周圍、瓦格納部隊南北側翼處作戰的俄羅斯空降部隊(VDV),而選擇距此稍遠的車臣部隊。

況且,車臣戰力並不如其宣稱的勇猛。在瓦格納未撤出巴赫穆特的情況下,若將車臣的艾哈邁德營部署至此,確實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俄方戰力,但從現實來看,車臣的艾哈邁德營過去雖部署在盧甘斯克州的比洛霍里夫卡(Bilohorivka)與部分南部戰線上,卻一直不是決定性的進攻主力,其原因可能是車臣未能承受高強度的作戰進程,導致卡德羅夫要求普京「降低要求」,或是普京擔憂車臣部隊的傷亡會觸發當地仇俄情緒,致使北高加索再度不穩,故權衡之下決定維穩至上。簡言之,要以久未擔任進攻主力的車臣部隊取代瓦格納,如若當地真的情勢危急,恐怕只會讓戰局每況愈下。

由此來看普里戈任的「撤退威脅」,可以發現幾重思路與計算。第一,如若瓦格納最終並未撤出,而是留在巴赫穆特繼續作戰,普里戈任此時對俄羅斯國防部的埋怨與指控,將有助於形塑以下輿論氛圍:瓦格納之所以對巴赫穆特久功不下,是因俄羅斯國防部扯後腿,而非瓦格納戰力不足。

俄羅斯僱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2023年3月3日發布創辦人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的影片。他呼籲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撤軍,以及讓兒童和長者離開。(Reuters)

俄羅斯僱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2023年3月3日發布創辦人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的影片。他呼籲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撤軍,以及讓兒童和長者離開。(Reuters)

此前2023年1月索列達爾(Soledar)戰役時,瓦格納便曾與俄羅斯正規軍爭搶戰功:普里戈任於1月10日自行宣布瓦格納已佔領索列達爾,結果現實證明烏軍仍在當地鏖戰,最後直到1月16日,烏方才正式承認索列達爾淪陷於俄軍之手。而在此次巴赫穆特戰役,普里戈任又重演了前述模式:在尚未攻克前便一再聲稱已經佔領,導致外界對其「戰果宣稱」漸失興趣。此次突然卸責俄羅斯國防部,從普里戈任的視角來看,或可為自己與瓦格納挽回些許面子。

第二,如若瓦格納真的撤出、改由車臣接手,普里戈任依舊有機會獲益。因為一旦戰況真如卡德羅夫所吹噓,艾哈邁德營在「幾個小時內」快速推進並佔領巴赫穆特,普里戈任形塑的「國防部無能」議程依舊能繼續,因為車臣部隊同樣是相對獨立於正規軍的存在,且普里戈任大可宣傳瓦格納在中前期戰役的浴血奉獻,卡德羅夫則可為自己累積軍功,儘管其有一定程度的不勞而獲,因為從現實來看,戰鬥部隊不會在不連續的瞬間突然耗盡所有戰鬥力,所謂「瓦格納將在5月10日午夜整點失去戰鬥力」之說,更多是普里戈任的誇大修辭。

而一旦車臣接手後戰況不佳,卡德羅夫仍可繼續普里戈任的宣傳框架,將前線挫折歸咎於俄羅斯國防部,稱其一直未能滿足車臣的彈藥需求、自己實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若國防部選擇冷處理卡德羅夫的接管請求,普里戈任將可與卡德羅夫一起強化「國防部爭功」的宣傳力道,稱若不是後者阻攔,巴赫穆特早已被攻下。

2023年4月15日,巴赫穆特(Bakhmut)在俄烏戰事中冒起濃煙。(Reuters)

2023年4月15日,巴赫穆特(Bakhmut)在俄烏戰事中冒起濃煙。(Reuters)

普里戈任的榮光能否持久

綜上所述,俄羅斯國防部幾乎沒有「不失血」的應對選項。而觀察後續發展,紹伊古等人並未立即回應,顯然是感受到了普里戈任的「偷襲」,需要時間思索下一步。從普里戈任最終表示「已獲得所需彈藥與蘇羅維金協助」來看,其雖讓國防部在一定程度上唾面自乾,卻也進一步惡化了雙方關係,恐在戰爭結束後引火自焚。

一來,不論瓦格納戰功如何彪炳、俄國防部是否拖欠其彈藥供給,普里戈任此舉在國防部看來,都是「不顧大局」的作法,因為眼下正是兩大重要節點前夕:烏軍所謂「大反攻」,以及俄羅斯的勝利日閱兵。

首先是傳聞中的大反攻,不論此次是否會發生、成功機會有多少、力道有多強烈,俄軍經歷此前被迫撤出哈爾科夫、半壁赫爾松的經驗,這次勢必不會掉以輕心,將持續確保各處戰線擁有一定防禦能力。從俄方視角來看,由於巴赫穆特已進入消耗戰後期階段,烏克蘭要在此處展開反攻的機率應該極低,且戰事已持續一段時間,佔領巴赫穆特對瓦格納來說當然是戰功,但俄羅斯整體來說,其實沒有太大驚喜與鼓舞效果,故在整體戰局考量下,加重在其他戰線的軍事挹注,其實是相對合理的作法,但普里戈任登高一呼後,其恐怕要調整原有規劃。

俄羅斯國防部稱,部長紹伊古2023年3月4日對部署在烏克蘭的俄軍前線指揮所進行檢查,並主持會議。(Reuters)

俄羅斯國防部稱,部長紹伊古2023年3月4日對部署在烏克蘭的俄軍前線指揮所進行檢查,並主持會議。(Reuters)

接著是勝利日閱兵。其實2022年衝突初發時,各方大多沒有預期戰事會拖過該年的勝利日閱兵,故後來閱兵舉行前夕,各界普遍預期俄方可能會有某種重大宣示,以鼓舞軍方與全國士氣,例如正式對烏宣戰或宣布動員,但結果並未照此發展。而伴隨戰事持續超過一年,來到2023年的勝利日閱兵,俄軍儘管有進行消耗戰的準備,氛圍仍不可謂不緊張。在此情況下,普里戈任還持續譴責國防部與正規軍無能,無疑是將本就尷尬的俄軍「架在火上烤」,且其在獲得國防部的彈藥承諾後,還口出蘇羅維金「是唯一知道怎麼打仗的將領」之語,其實普里戈任是否真的讚賞蘇羅維金不是重點,重要的是,此話明顯是在貶諷蘇羅維金的兩位上司:身為俄羅斯現任防長的紹伊古,以及現任「特別軍事行動」總指揮格拉西莫夫(Valery Gerasimov)。到頭來,還是傳遞了國防部與正規軍無能的敘事。

其二,普里戈任此次公開索要彈藥,既得罪俄軍,也著實讓普京臉上無光。自2022年戰爭爆發以來,西方媒體屢屢報道「俄軍彈藥見底」、「軍備庫存吃緊」的消息,營造了俄方攻勢難以久持的輿論氛圍,普京好不容易通過軍事改革法案、強迫國內軍工產業提高產能、向不顧慮西方制裁的其他國家私下採購,才讓砲戰烈度不至於衰退太多,逐漸化解了外界風聲、穩定軍心,紹伊古甚至還在5月2日公開表示,目前俄軍彈藥充足,足夠對敵開展有效火力打擊,「與2022年年初相比,基本武器的採購量是去年的2.7倍,急需武器的採購量是去年的7倍。」沒想到才過幾日,便被普里戈任打亂風向。

而普里戈任貶諷紹伊古與格拉西莫夫,其實也會強化「普京決策錯誤」的敘事。在此之前,蘇羅維金曾是「特別軍事行動」總指揮,不論後來發展是基於軍中權鬥或其他考量,讓其退居格拉西莫夫副手,終究也是普京的決策。

簡言之,普里戈任對國防部與正規軍的過度質疑,最終都將化作射向普京的箭矢。而從普京的視角來看,眼下其不能沒有瓦格納在前線衝鋒,且後者在俄羅斯內部的右翼陣營頗具威望,故不論是為維持前線或團結內部,普京都不可能在此時徹底無視普里戈任的要求。然待至戰事結束,其恐怕就難再有光環護體。

俄羅斯總統普京。(Reuters)

俄羅斯總統普京。(Reuters)

首先,瓦格納再怎麼公開行動,其性質終究是僱傭兵、而非正規軍。不論俄烏最終談判結果如何、俄軍會實控烏克蘭多少土地,在俄烏接觸線必須穩定、芬蘭與瑞典將相繼加入北約、美國已強化波蘭等北約東翼的局勢下,俄羅斯軍方的角色將持續吃重;且眼下普京參與2024年總統大選並連任的機率極高,在維持政治秩序穩定的考量下,俄羅斯的戰時高壓體制不會一夕解除,其軍工複合體也將持續勢大,未來可能形成普京與軍方共同監國的實際局面,若紹伊古與格拉西莫夫繼續掌權,想必不會忘記普里戈任今日的「胯下之辱」。

再來,戰爭結束後俄羅斯當然還需要瓦格納執行海外行動,例如在敘利亞與非洲戰場的軍事任務,但與曾跟俄羅斯進行二次獨立血戰、引爆北高加索多年動亂、牽引分離主義與恐襲危機的車臣相比,瓦格納實在沒有過度吵鬧的本錢,普京也沒有竭力安撫的必要。如若戰後軍方希望總統有所行動,例如撤換或架空普里戈任的瓦格納領導職務、改派他人,普京也未必不會考慮。

卡德羅夫長年在車臣自行其是、儼然「國中之中」,於中國互聯網素有「卡祿山」之稱,即其堪比割據一方、發動安史之亂的唐代節度使安祿山。縱然俄烏戰爭下,車臣的戰功不如外界預測,可能減損卡德羅夫的聲量與威望,後者也應能保有車臣總統之職,直至接班人浮現;而普里戈任戰前即是普京心腹,又因俄烏戰爭提高不少聲量,眼下確實風頭無兩,可以壓過卡德羅夫,卻終究缺乏正規軍與車臣各有的特殊本錢,如若持續見罪國防部,即便能帶領瓦格納打贏在烏克蘭的戰爭,恐怕也未必打贏戰後的俄羅斯內部鬥爭。

原文發表網址:

2023.5.8

放話撤退又收回:瓦格納聯合車臣羞辱國防部 能當俄羅斯安祿山?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89556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劉燕婷的沙龍
78會員
409內容數
國際時事與政治評論
劉燕婷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1
上任以來,特朗普(Donald Trump)已對俄烏局勢進行不少驚人操作。
Thumbnail
2025/03/21
上任以來,特朗普(Donald Trump)已對俄烏局勢進行不少驚人操作。
Thumbnail
2024/12/09
經歷11天閃電攻勢,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在12月8日攻佔大馬士革,阿薩德(Bashar al-Assad)政權正式垮台。
Thumbnail
2024/12/09
經歷11天閃電攻勢,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在12月8日攻佔大馬士革,阿薩德(Bashar al-Assad)政權正式垮台。
Thumbnail
2024/11/25
特朗普(Donald Trump)勝選後,外界原本預期俄烏戰場很快能停火,卻沒想到會在近日陡然升級。
Thumbnail
2024/11/25
特朗普(Donald Trump)勝選後,外界原本預期俄烏戰場很快能停火,卻沒想到會在近日陡然升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由於俄軍的戰場表現不如預期,俄羅斯更在當年9月宣布動員,導致有不少分析認為,普京(Vladimir Putin)的聲望將被這場戰爭徹底摧毀,其個人的政治生命也將走到盡頭。2023年6月瓦格納兵變的爆發,更讓不少分析直言「後普京時代已經拉開序幕」,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Thumbnail
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由於俄軍的戰場表現不如預期,俄羅斯更在當年9月宣布動員,導致有不少分析認為,普京(Vladimir Putin)的聲望將被這場戰爭徹底摧毀,其個人的政治生命也將走到盡頭。2023年6月瓦格納兵變的爆發,更讓不少分析直言「後普京時代已經拉開序幕」,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Thumbnail
8月23日,瓦格納創辦人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墜機死亡,同機還有數位瓦格納高層。在生命倒數的最後一年,這位普京(Vladimir Putin)心腹成了全球等級的流量明星,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只是其流量基礎,多來自於俄羅斯正規軍的灰頭土臉,或許因此導致了個人的死於非命。
Thumbnail
8月23日,瓦格納創辦人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墜機死亡,同機還有數位瓦格納高層。在生命倒數的最後一年,這位普京(Vladimir Putin)心腹成了全球等級的流量明星,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只是其流量基礎,多來自於俄羅斯正規軍的灰頭土臉,或許因此導致了個人的死於非命。
Thumbnail
自6月24日瓦格納兵變結束後,不僅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的下場備受關注,普京(Vladimir Putin)的政權走向同樣引發討論。
Thumbnail
自6月24日瓦格納兵變結束後,不僅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的下場備受關注,普京(Vladimir Putin)的政權走向同樣引發討論。
Thumbnail
6月24日,瓦格納(Wagner Group)兵變瞬起而終,在高潮時分戛然落幕,留給外界不少疑問。對普京(Vladimir Putin)來說,莫斯科之圍已解,但穩定後局的宣傳戰仍要繼續。
Thumbnail
6月24日,瓦格納(Wagner Group)兵變瞬起而終,在高潮時分戛然落幕,留給外界不少疑問。對普京(Vladimir Putin)來說,莫斯科之圍已解,但穩定後局的宣傳戰仍要繼續。
Thumbnail
當地時間6月24日深夜,逼近莫斯科的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忽然同意撤軍,驚魂24小時的俄羅斯兵變終告落幕。
Thumbnail
當地時間6月24日深夜,逼近莫斯科的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忽然同意撤軍,驚魂24小時的俄羅斯兵變終告落幕。
Thumbnail
自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外界便密切留意俄羅斯爆發「顏色革命」的跡象,評估普京(Vladimir Putin)政權的垮台可能。但沒想到,騷亂最終不是出自納瓦利尼(Alexei Navalny,亦譯作納瓦爾尼)等親西方自由派陣營,而是起於同普京私交甚篤的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
Thumbnail
自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外界便密切留意俄羅斯爆發「顏色革命」的跡象,評估普京(Vladimir Putin)政權的垮台可能。但沒想到,騷亂最終不是出自納瓦利尼(Alexei Navalny,亦譯作納瓦爾尼)等親西方自由派陣營,而是起於同普京私交甚篤的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
Thumbnail
普丁正在面對發動侵略烏克蘭以來最煎熬的時刻,不只戰場態勢丕變、烏克蘭軍正式展開了反攻,對外還要時時擔心習近平可能「變心」,連要「安內」都很吃力──尤其現在,基本上俄羅斯自己內部已經進入「網內互打」的局面。過去這兩天,在各社群上,一份內容非常驚悚的俄文官方文件流傳開來,該文是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
Thumbnail
普丁正在面對發動侵略烏克蘭以來最煎熬的時刻,不只戰場態勢丕變、烏克蘭軍正式展開了反攻,對外還要時時擔心習近平可能「變心」,連要「安內」都很吃力──尤其現在,基本上俄羅斯自己內部已經進入「網內互打」的局面。過去這兩天,在各社群上,一份內容非常驚悚的俄文官方文件流傳開來,該文是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