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史蒂芬教堂(Stephansdom)
聖史蒂芬教堂市維也納大主教管區的母教堂,在西元1160年落成時是羅馬式的教堂,經過數百年的增建與修築,成為羅馬、哥德與巴洛克混合風格的著名教堂。
聖史蒂芬教堂的特色之一,是屋頂上色彩斑斕華麗的馬賽克磁磚,拼貼出象徵霍夫堡皇室及奧地利的老鷹標誌,非常耀眼迷人。教堂內部雄偉震撼,巨大的支柱支撐著高聳的屋頂衍架,樑柱上栩栩如生的雕像,令人歎為觀止。
進入教堂時,看到祭壇前掛著奧地利國寶克林姆的畫作,祭壇前正好有團練,猜想應是當天晚上或第二天的活動。我們駐足聆聽了一會兒,感受著宗教、藝術與音樂的震撼。
教堂附近的格拉本大街是有名的購物街,許多精品、商城、咖啡廳都聚集在這一區,讓人眼花撩亂。不過,這裡的觀光客頗多,沿路看到一些人在乞討,也會有怪怪的人想搭訕,千萬要注意安全。
我們在大街上邊走邊逛時,就碰到一群年輕人,不斷地吹著口哨,用輕浮的語調跟在身後喊叫,幾度不肯放棄。後來,我們乾脆走進咖啡廳喝下午茶,以免繼續受到騷擾。
教堂裡掛著奧地利國寶克林姆的巨幅畫作,應是為活動做準備
漢德瓦薩之家(Hundertwasserhaus)
漢德瓦薩之家有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百水公寓」,是奧地利20世紀最著名的藝術家佛登斯列·漢德瓦薩(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在維也納當地政府委託設計的公共住宅。
佛登斯列·漢德瓦薩的名字,唸起來有點像德文的 100 ,而且他十分推崇大自然,認為「水」是一切生命的泉源,因此將自己取為「百水先生」,維也納這個社會公共住宅,就被稱為「百水公寓」。
百水公寓的基本概念,是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與共存。整個地區顛覆傳統歪歪斜斜,連窗戶的大小、形狀都不一樣,卻毫不突兀。運用植物與建築融合,達到線條舞動的效果,並用繽紛的色塊展現大自然的生命力,真的蠻特別的。
百水公寓是有居民居住的地區,並未開放參觀。但旁邊有一個「百水藝術村」,是百水公寓的縮小版,裡面有小酒吧、工藝品店、巧克力專賣店及紀念品店,在這裡可以感受到百水公寓建築藝術的巧妙。
照片裡的階梯,線條是扭曲舞動的,走在上面有種跳躍感。紀念品店裡不少特色作品,畫作、杯盤、筆袋、明信片等等,都是比較少見到的樣式,好逛也好買,不過裡頭不能拍照。
奧地利國會大廈
奧地利的國會大廈,有著「歐洲最美的國會大廈」美譽,大廈前是雅典納的雕像及噴泉,大廈正門入口則是氣勢恢弘的羅馬大柱,十分壯觀。
雅典娜的左手握著一柄權杖,代表公正,右手托著勝利女神。她腳下的雕塑是奧匈帝國四大河神的雕像,代表著多瑙河、萊茵河、易北河和摩爾多瓦河。雕像底座原為噴泉,但我們到訪時,河神手裡的水瓶並沒有嘩啦嘩啦的流水,有點小小的惋惜。
當抬頭仰望國會大廈門廊前的羅馬大柱、壁畫及雕飾時,我心裡想著,要維護這麼宏偉的建築,當真是不容易的事啊!
春天後母面
維也納除了舊城區之外,大部分的景點是需要搭乘電車、巴士或地鐵才能抵達。當地交通十分便利,我們買了 72 小時的交通票券,可以無限次搭乘市區交通工具。
參觀百水公寓參觀後,回程順著電車的路線,看到有興趣的景點就下車,逛完又上車繼續往飯店方向搭乘。因為完全沒有特別的規劃,沿途走馬看花參觀好幾個景點,也是挺有趣的經驗。
國會大廈之後,天氣逐漸轉陰,雲層越來越厚,當天晚上果然下起一陣一陣的大雨,讓人不禁擔心起最後兩天的旅程。
其實在出發前查過氣象的資訊,原本預估這次旅行期間最冷的地方,會是位於山區的哈修塔特,那幾天在 IG 上甚至看到布拉格飄雪的訊息。
出發之後,布拉格、庫倫洛夫及哈修塔特三個地方的天氣都相當不錯,早晚的氣溫比較低,偶爾碰到陰天,雲層會稍微厚一點點。因此,我們安心、放心地玩著,行李箱裡最佔位置的毛衣及發熱衣,一直沒有太大的用途。
沒想到後來到了維也納,氣溫一路往下掉,不但變冷還遇到下雨。前往聖史蒂芬教堂時,被刺骨寒風追著跑,甚至掉頭回飯店換穿保暖的毛衣。最後一天的行程最慘,雨下得不小,風大又無法撐傘,我們走在濕冷的街頭直哆嗦,只好匆匆提早結束旅程,前往車站搭車。
「春天後母面,欲變一時間」,我們在維也納旅遊期間,也見識了它如藝術家般的百變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