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Podcast說書頻道【TOGETHER 一起讀】EP66《別睡,這裡有蛇》讀一本書的文字稿,建議可以搭配音檔效果更佳:
大家好,歡迎回到Together,一起讀,我是Chen,又來到了我們一次說完一本書的時間了,今天要跟大家一起讀的這本書叫做《別睡,這裡有蛇》,會想讀這本書是因為我很喜歡閱讀描述不同社會文化的書籍,我覺得了解各個民族文化如何觀看、了解以及談論世界很有趣,而且我也常探索的過程中反過來思考「我」以及我跟所處世界的關係,這樣的經驗總是讓我一次次地跨出自己的舒適圈,探索我以為的不可能,擁抱那些看似對立其實有著共性的信仰與價值觀,生活的美好在於發現,而我想跟你分享這次的發現,《別睡,這裡有蛇》是一位語言學家描述他在亞馬遜叢林總總生活的書籍,作者丹尼爾.艾弗列特原本是個傳教士,為了向在巴西亞馬遜地區過著狩獵採集生活的一個原住民部落,皮拉哈人傳教,他帶著妻子跟兒女到了亞馬遜叢林生活,忍受著身體不適、文化差異,經歷了瘧疾、孤獨、語言障礙,在原始部落中生活了三十多年,作者原本想要改變皮拉哈人的信仰,到後來卻放棄了他原本的信仰,成為一個無神論的語言學家,並將他在叢林生活的經歷、對生命的探討、文化等總總反思寫成了這本書,聽到這裡,不知道你有沒有跟我一樣已經產生好奇心,想知道是什麼原因讓作者不但沒有成功傳教,反而放棄了自己的信仰?在過去三十年間他發現了什麼?而在亞馬遜叢林生活三十多年的感受又是如何?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買這本書來看看喔XD 另外這本書的書名之所以取「別睡,這裡有蛇」是有原因的,這是皮拉哈人互道晚安時說的話,除了因為他們相信少睡可以讓他們變得「更加堅強」,也因為他們無法在危機四伏的叢林中睡太久,如果他們睡得太熟,就無法防備肉食性動物的攻擊,所以村落裡很少會有安靜無聲的情況出現,皮哈拉人的夜晚總是充滿談話聲跟笑聲,很少人會一次睡到好幾個小時,說到這,我就想到我們之前在EP17-EP20《為什麼要睡覺》這本書談到睡眠不足對人的影響,不知道皮拉哈人這麼少的睡眠會不會影響到他們的健康,不過我也想到之前看過美國的真人實境秀,《原始生活21天》這個節目,參賽者除了赤身裸體外,只能帶一個野外生存器具在原始叢林生活,參賽者總是崩潰於叢林的夜晚,除了一堆揮之不去的可怕蚊子外,也有無敵大聲的集體蟲叫聲、野獸的呼喊,因為需要警戒,常常睡得很不安穩,要在充滿危險的叢林中生活,我想真的只能以犧牲睡眠來換取安全。
那這次我想跟大家一起讀我在書中讀到皮拉哈人對世界的三種看法,跟大家一起探索世界另一種樣貌,這三個看法分別是:物質觀、世界觀,教養觀:
第一個是皮拉哈人的物質觀,皮拉哈人的文化價值是活在當下,不在意未來,他們認為享受眼前比規劃未來更重要,他們絕對不會花心思在保存物品或提升工具效能身上,比如他們的工藝品都不耐用,他們會用濕的棕櫚葉來編製籃子,但只要乾掉了,就會變得脆弱,只能丟掉,他們其實可以選擇用柳條這種比較堅硬的材料做出耐用的籃子,但他們不這麼做,作者相信是因為他們並不想要擁有這些東西,這也意味著他們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會動手製作物品,另外作者也提到一個小故事,皮拉哈人會用樹皮製造一種叫「卡嘎侯」的獨木舟,但他們很少自己動手造船,常常是用偷竊或交易的方式取得比較堅固的獨木舟,他們喜歡用外界製造的獨木舟來從事捕魚、運貨、玩樂這些活動,但對皮拉哈人來說,要取得這樣的獨木舟是很困難的,所以有一次他們就來跟作者求助,希望作者買一艘獨木舟給他們,但作者認為與其用送的,不如教他們怎麼造堅固的獨木舟,於是他找了一位造船師傅來教導皮拉哈人,當時皮拉哈人都聚在一起,熱切的學習,最後向作者展示由他們完成的獨木舟,而作者也為他們購買工具,讓他們可以建造更多的船,但過沒多久,皮拉哈人又來跟作者要船,作者跟他們說:「你們不是已經懂得如何造船了嗎?」,他們卻說:「皮拉哈人不會造船」,然後就走了,自此之後,作者再也沒有見過皮拉哈人製造外界的船,透過這次的經驗讓作者知道,皮拉哈人不會輕易引進外來的知識或者採用外來的工作方法,不論這些知識對他們是多麼有用,皮拉哈人活在當下的生活態度也讓我想到我在《原始富足》這本書讀到的狩獵採集部落,布希曼族對大自然的態度,布希曼族生活的地區總是有許多垃圾,因為布希曼族眼中根本就沒有垃圾這樣的東西,習慣現代生活的人會認為垃圾就是一種汙染,病菌的來源,但垃圾在布希曼人眼中跟樹葉或花朵沒有兩樣,世界所有的事物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們不會將周遭世界分門別類,狩獵採集的生活方式讓他們尊重自然,不會刻意索取,為未來儲備糧食,因為環境會自主生產,他們需要做的就是好好活過今天,享受當下。
第二個是我們要的談的是皮拉哈人的世界觀,在此之前我們要先認識能夠幫助我們了解皮拉哈人如何看待世界的兩個重要詞彙,「米基」跟「歐一」,「米」是白米的米,而「基」是基本的基,歐一是歐洲的「歐」跟一二三四的「一」,皮拉哈人認為宇宙就好像一個有層次的蛋糕,每個不同的層次由他們稱作「米基」的邊界劃分開來,天空之上和大地之下對他們來說是兩個不同的世界,而「歐一」是指在米基之間的整個空間,它可以運用的很廣,比如當你要進入叢林時,你會說:「我要進入「歐一」了。」,或者碰到晴空萬里的天氣時,你可以說:「這真是美麗的歐一」,另外皮拉哈人並沒有數字觀念也沒有用來描述顏色的單字,作者提到他曾經花了八個月時間教皮拉哈人學算術,但從來沒有一個皮拉哈人學會如何從一數到十,或者如何計算一加一等於二這樣的問題,至今作者仍不清楚為什麼皮拉哈人無法學會算術,但他認為皮拉哈人完全不會在意外來知識,他們也抗拒讓外來文化進入他們的生活,而皮拉哈人對顏色的表達也很有趣,他們會以「這是血」來代表紅色,「這個目前還沒有成熟」表示綠色、「這個是透明的」來表示白色,皮拉哈人就跟我們一樣可以感知顏色,但他們不會使用單一化的概念用語來表達他們所看到的顏色,他們使用的是片語,一種描述,這也讓我想到我曾經看過一些文章提到不同的語言文化對顏色有不同的劃分,比如賴比瑞亞的巴薩人只用「暗」跟「亮」這兩個詞來形容所有的顏色,「暗」在比較像在其他語言中的冷色調,比如黑、綠、藍,而「亮」可解釋成紅、橙、黃這種暖色調,我覺得了解各種文化對語言的用法很有趣,可以從中看出我們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表述自己與世界的關係,我自己也常試著用我們平常不會用的形容詞描述周遭事物,想像我們對天空的形容是粉色的,我們吃的白米飯則代表白雲,重新詮釋事物,抽離熟悉的世界過程蠻有趣的,有機會大家也可以試看看!
最後一個想跟大家聊的是皮拉哈人的教養觀,作者提到,有一次他看到一個還在學走路的小孩,搖搖擺擺地走向火堆,他的母親離他只有幾步距離,但卻看著他靠近火堆,不制止他,等到小孩跌在火堆旁邊,被煤炭燙得哇哇大哭時,他的母親才把小孩拉過來,責備他,這一幕曾經讓作者感到非常奇怪,因為他知道那個母親很愛他的小孩,但卻沒有阻止那個小孩靠近火堆,反而在他燙傷時候責罵他,作者也曾經看過一個兩歲的小孩手裡玩著一把二十幾公分的菜刀,這把刀有好幾次都快刺到小孩的眼睛、胸口,而當他的刀子掉在地上時,他的母親一邊跟人聊天,一邊把刀子撿起來給小孩,不知道大家聽這,有什麼想法?如果你看到自己小孩玩刀玩火時,你會怎麼做?如果你不制止,原因又是什麼?回到我一開始所說的,探索不同文化民族對世界的看法很有趣,因為你總能透過這樣的思考在過程一次次地看到你以為的不可能,在差異中尋找人的共性,以更開放的態度擁抱世界,作者提到,皮拉哈人的小孩,不管是用刀用火傷到自己,都會受到責罵跟照顧,但他們的父母不會摟著小朋友說:「可憐的寶貝,媽媽好難過,讓媽媽親一個就不會痛痛了。」而當皮拉哈人知道外界會對自己小孩這麼做的時候會十分驚訝,他們會覺得奇怪:「難道他們的父母不會想要孩子學著照顧自己嗎?」皮拉哈人對生死疾病的看法與我們極為不同的原因在於皮拉哈人生活在一個沒有醫生的地方,他們的育兒哲學就是達爾文的物競天擇,對皮拉哈人來說,一個人如果不夠強悍只能等死,如果有身體不夠強壯的孩子失去母親,他們的親人會對小孩進行安樂死,因為他們認為病弱的孩子如果沒有母親的餵養活不下去,活著只是在折磨孩子,讓小孩受苦,這件事讓我想到現代社會雖然有良好的醫療環境,但我們面對死亡時,可能也像皮拉哈人的小孩一樣,現代人很長壽,但長壽不代表有健康的體質支撐著,很多老人飽受病痛的折磨,無法過上有品質的生活,有時我會想,這是生活還是生存?我曾經跟朋友提到,如果我的身體已無法讓我過上有品質的生活,那我不會想要苟延殘喘,不知道對你來說,人生是為了生存還是生活?另外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對皮拉哈人來說,大人小孩的地位都是一樣的,兒童的本質跟成人沒有兩樣,享有同等權利與地位,他們沒有年齡偏見,不會認為小孩有耳無嘴,作者就提到,他曾經看到三歲的小孩抽著菸,六歲的小孩喝酒喝到走路搖搖晃晃地,而這在部落是常有的事,因為對皮拉哈人來說,大家必須共度生命的艱辛,自然也有權共享生命的美好,這樣的教養方式讓部落的青少年有主見、愛開玩笑,粗魯又愛搞怪,但作者也表示從來沒有看過這裡的青少年悶悶不樂、睡到日上三竿、以叛逆的方式生活著,你不會在這些年輕人身上看到少年維特式的煩惱、沮喪或不安,他們永遠極具生產力,奉守社會習俗,他們不會想要尋找答案,也很少有人提出疑問,作者就提出了一個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想法,他認為這些青少年的態度會扼殺對西方社會來說很重要的兩個價值觀:創意和個性,如果我們認為文明演進是件好事,那麼皮拉哈人的文化就沒有值得學習之處,因為文明演進需要衝突、不滿或挑戰,但如果每個人都不用擔心生活,社群中的每個成員都滿意現狀,那為什麼還要改變?特別是希望你改變的外人,看起來比你更不滿意生活,過得更煩躁,因此在最後,我想問你,改變的本質是什麼?如果你認為生活很美好,在你的社會裡,每個人都很滿意他的生活,你會想讓外來文化改變你的生活,你的社會嗎?或許在我們試圖改變他人之前,可以做的是先傾聽其文化背後的聲音,靈魂深處的故事。
以上就是我們這一本書,《別睡,這裡有蛇》的內容,我們用三個小故事說明了皮拉哈人的物質觀、世界觀,教養觀,對不同民族文化如何觀看世界有了些許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從這三個故事得到一些啟發,讓自己在看世界時多了一些不一樣的風景,如果有興趣想了解更多的朋友也可以買書來看看喔,節目的最後想問大家的是,如果有機會,會想要到亞馬遜叢林生活嗎?A.想要,生命的意義在於過程,當然要體驗過著原始生活的感覺 B.不想要,蚊子好多,還有巨型蟑螂跟毒蛇好怕怕 C.如果能讓我吃好喝好睡好的話,我會想去 D.其他,喜歡這集內容的朋友歡迎推薦並分享給你身邊的人,也歡迎留言寫下你對這集的想法與意見,祝大家有一個愉快、美好的一天,Together一起讀,與你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