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烏克蘭俄軍(三):從頓巴斯到敘利亞,普京為什麼有信心?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raw-image

俄烏戰爭爆發後,由於俄軍一直無法打出「致命一擊」,克里姆林宮與軍方成了眾矢之的。

例如2022年9月,俄軍因不敵烏軍攻勢,被迫大規模撤出哈爾科夫(Kharkiv)地區,前國家杜馬副主席納德茲丁(Boris Nadezhdin)便在節目上抨擊,稱普京(Vladimir Putin)「遭到誤導」,並表示俄羅斯接下來只有兩條路可選:全國總動員,或是與烏克蘭和談。然伴隨俄羅斯真在9月底宣布動員,莫斯科加強了對內言論管制,不論官員或一般民眾,都已難再公開批評「特別軍事行動」的正當性與決策,除了一個人: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創辦人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

2023年4月起,普里戈任開始高調抨擊俄羅斯正規軍,對象包括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Sergei Shoigu)、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Valery Gerasimov),原因則從戰力低落、欠供彈藥,到企圖用地雷炸死瓦格納戰鬥人員。至於行動未來,普里戈任直言,不論是「去軍事化」、「去納粹化」都已不可能實現,「如果說烏軍在俄烏衝突前有500輛裝甲車,那麼現在他們就有5,000輛;如果他們當時只有2萬人能夠作戰,那麼現在就是40萬人。我們沒能讓烏克蘭去軍事化,反而讓他們軍事化了」、「至於去納粹化,現在也基本上失敗了。俄羅斯已經讓烏克蘭變成了一個全世界都知道的國家,如今的烏克蘭,就像鼎盛時期的希臘一樣無處不在,其國家地位已經得到了合法化。」

普里戈任此言代表了一部分俄羅斯與外界觀點,即「特別軍事行動」已很難實現初始目標,軍方必須為此負責。然普里戈任未敢指責的,便是紹伊古、格拉西莫夫背後的普京,雖說軍方在情報收集與作戰規劃上負有責任,但拍板進行「特別軍事行動」的普京同樣責無旁貸。

當然俄羅斯此次並非一無所獲,從眼下戰果來看,其至少佔領烏克蘭近20%領土,獲得了烏東工業帶。但與普京一開始喊出的「去軍事化」、「去納粹化」相較,這顯然不是俄方的最理想收穫,也不是其預料中的可能發展。由此可以反問一個問題:戰前的普京為何會對出兵有信心?回顧俄軍過往戰績,其答案或與頓巴斯內戰、敘利亞反恐戰爭兩場衝突有關。

頓巴斯內戰:對烏團隊與總參謀部崛起

首先是2014年至2021年的頓巴斯內戰。

此事的前聲,便是2014年的烏克蘭顏色革命。該年2月21日時任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因大規模反政府示威出逃,烏克蘭最高拉達隨即罷免其總統職務。2月22日至23日,普京宣布召開國家安全會議,商討如何解救亞努科維奇,以及應對烏克蘭局勢。在2015年俄羅斯發布的紀錄片《克里米亞:回祖國之路》(Крым. Путь на Родину)中,普京曾提及22日至23日的開會概要,包括四位出席的重要官員,其中便有防長紹伊古,顯然軍事干預已是選項。

2月27日,隱藏身分的俄羅斯蒙面部隊佔領克里米亞最高議會,同時迅速奪下克里米亞全境的戰略重地,接著在當地扶持親俄政府、宣佈克里米亞將提前舉行公投。此一過程中,普京曾宣稱「無意吞併克里米亞」、「將令俄軍撤離」,但結果顯然不是如此。據亞努科維奇日後受訪表示,其曾請求普京「動用俄軍隊保護烏克蘭人民」,但理由是武裝匪徒活動猖獗,「我這樣做絕非偶然,因為我本人成為匪徒攻擊的目標,我們不能允許匪幫和極端民族主義分子興風作浪。」最後造成克里米亞脫離烏克蘭,亞努科維奇表示自己也難以接受,並希望有朝一日克里米亞能重歸烏克蘭。

而在克里米亞危機發酵同時,頓巴斯衝突也開始醞釀,這其中自有西方借顏色革命推波助瀾、烏克蘭政府放縱右翼武裝之故,卻也與俄羅斯脫不了關係。據俄羅斯軍官吉爾金2014年底受訪所述,自己不僅在克里米亞易幟中發揮重要作用,包括將代表「召集」到議事廳、驅使代表同意舉行入俄公投、親自談判並監督烏軍撤出克里米亞,也在頓巴斯衝突中扮演角色,包括於2014年4月率領民兵佔領位處頓涅茨克州(Donetsk Oblast)的斯洛維揚斯克(Sloviansk)、短暫擔任「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防長。

而由於吉爾金隸屬俄羅斯總參謀部總局(GRU),故其在烏東的武裝活動被認為是俄羅斯介入當地的明顯證據,歐盟遂自2014年4月起制裁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GRU領導人塞爾貢(Igor Sergun)。而雖說吉爾金堅稱,自己並非在GRU與莫斯科指示下進入烏東、進行武裝活動,但此舉已明顯推升事態發展:被烏軍壓制的分離主義武裝由此振作,其訴求也由自治走向實質獨立,俄羅斯也對軍事干預烏東更有信心。

時間進入2014年夏季,俄羅斯開始為烏東武裝提供軍備,並在該年8月直接派遣1,000至4,000名武裝正規軍進入頓巴斯戰場,在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指揮下,於伊洛瓦伊斯克戰役(Battle of Ilovaisk)中重挫俄軍;2015年年初的德巴爾采夫戰役(Battle of Debaltseve)更有近萬名俄軍參與,最後烏軍被迫敗走。

而除了軍事支援,俄羅斯也涉及扶持、培育、輸送頓巴斯要員。例如在2014年短暫擔任「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總理的博羅戴(Alexander Borodai),便來自俄羅斯,且是吉爾金的好友,現為俄羅斯國家杜馬議員;於2014年先後擔任「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防長、總理,並自2014年至2017年擔任「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的普洛特尼茨基(Igor Plotnitsky),則曾在2014年春季赴俄受訓。其餘曾赴頓巴斯戰場指揮的俄羅斯軍官自不待言,包括現任南部軍區司令庫佐夫列夫(Sergey Kuzovlev)、現任西部軍區司令尼基福羅夫(Yevgeny Nikiforov)、前俄羅斯空降部隊司令謝爾久科夫(Andrey Serdyukov)。

從上述發展來看,頓巴斯內戰不僅增加了俄羅斯武裝干預烏克蘭的信心,也促成總參謀部與對烏軍事團隊的崛起。其中,總參謀部的GRU本因2008年的俄格戰爭聲望掃地,並在該年軍改中被大裁1,000多名軍官、關閉部分研究機構,但藉由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頓巴斯內戰的活躍表現,其終於再獲普京信任,尤其是在情報蒐集場域;而參與頓巴斯行動的不少俄羅斯指揮官亦獲重用,並在2022年俄烏戰爭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時任南部軍區第58集團軍參謀長庫佐夫列夫、時任西部軍區第20近衛合成軍副司令員參謀長尼基福羅夫、時任南部軍區總參謀長兼第一副司令謝爾久科夫。

正因如此,從普京的視角來看,2022年開戰前夕,俄羅斯已經培養出一批了解烏東戰場的軍情骨幹與指揮官,其或許因此認為,「特別軍事行動」將像克里米亞易幟、頓巴斯內戰一樣順利,故而增加了出兵意願。

敘利亞反恐戰爭:俄軍戰力的證明

接著是2015年至2019年的俄羅斯介入敘利亞,此舉不僅強化俄羅斯作為軍事強國的形象,也證明俄軍有能力進行混合作戰。

作為「阿拉伯之春」後續,敘利亞內戰在2011年正式爆發,此後俄羅斯便將此處視作恢復自己大國地位、展示在中東影響力的軍事場域,持續向敘利亞政府提供軍備。2014 年夏天,「伊斯蘭國」時任領導人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宣佈建國,並在2015年5月奪取了巴爾米拉(Palmyra),對阿薩德政權(Bashar al-Assad)構成巨大威脅。同年7月,在阿薩德請求俄軍援助下,俄羅斯於該年8月同意介入敘利亞戰場,並於9月在巴格達成立與伊朗、伊拉克、敘利亞聯合行動中心,9月30日俄羅斯國家杜馬授權普京在敘利亞部署俄軍,行動正式開始。

之後第一個月,俄羅斯飛行員執行了1,292次轟炸機任務,並支援敘利亞政府軍奪回重鎮阿勒頗(Aleppo),全球為此震驚。2015年12月24日至2016年2月22日的60餘天內,俄軍在敘利亞執行了大約6,500架次飛行,每天平均飛行107次架次,重創了「伊斯蘭國」根基。2016 年3月14日,普京宣布俄羅斯在敘利亞的任務「總體上已完成」,並下令大部分俄軍撤離敘利亞,駐敘俄軍則繼續圍攻「伊斯蘭國」。2017年,俄羅斯啟動了排除美國、聯合國的阿斯塔納和平進程,意味著以後將只與伊朗、土耳其共商敘利亞局勢,同年摩蘇爾(Mosul)、拉卡(Raqqa)被收復,「伊斯蘭國」再失重鎮。2019年「伊斯蘭國」正式滅亡。

在此過程中,俄軍獲得了一展拳腳的機會。其於敘利亞的赫梅米姆(Khmeimim)建立了遠征軍事總部,用以協調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軍事部署與資產。據格拉西莫夫描述,此部意在培育俄羅斯「在國外開展有限行動」的能力;駐敘武裝部隊指揮官德沃爾尼科夫(Aleksandr Dvornikov)亦表示,遠征軍事總部消除了「戰略、作戰和戰術之間的界限」,並能發揮協調非正規武裝的作用,可為未來行動累積經驗。

此外俄軍同樣借敘利亞戰場測試新武器系統。2017年,格拉西莫夫便指出,俄軍在敘利亞測試了200種以上的武器裝備,包括無人機技術。而此舉能讓俄羅斯收穫至少兩個益處:第一,測試新武器在現實戰場中,能否發揮預想中的戰力;第二,令俄羅斯有機會向夥伴與對手展示軍事能力,既能起到警告作用,也能向潛在買家推銷軍火。

另在衝突期間,俄羅斯也實驗了各種戰術與作戰方法。行動之初,由於針對俄羅斯的空中威脅有限,故俄軍多用SU‑24M等戰機執行輕型轟炸任務,2015年底發生土耳其擊落俄軍機事件後,俄羅斯便替戰機裝備了新瞄準系統,同時提高非制導彈藥的瞄準精度,更在敘利亞部署一支新無人機機隊。此外,俄羅斯海軍也在敘利亞衝突期間服役了各種新艦艇,2015年12月,俄軍首次從潛艇上發射了Kalibr‑PL 系統的巡航導彈。

戰鬥人員的經驗積累同樣重要。據統計,至少有超過48,000名俄羅斯軍人在敘利亞戰場獲得實戰經驗,其中,超過90%的俄羅斯空天軍飛行員被循環部署到敘利亞;總參謀部則有至少一半以上的將軍、軍官獲得了戰鬥經驗。據格拉西莫夫2018年演講所述,俄羅斯軍事指揮官在敘利亞的「強制實習」,能培養未來衝突中預測局勢和果斷行動的能力。

而從成立遠征軍事總部、測試武器、實驗戰術到累積人員戰鬥經驗,俄軍既完成在敘利亞的軍事目標,也證明自己能打一場現代化的混合戰爭。普京會在2022年決定出兵烏克蘭,應也有此前敘利亞戰績亮眼、俄軍經驗充足之故,可謂是在頓巴斯經驗後,又服下一劑定心丸。

只是從結果來看,烏克蘭戰場的複雜度與作戰規模,顯然都高過頓巴斯與敘利亞許多。到頭來,普京又學到新的一課,只是此次代價格外沉重。

原文發表網址:

2023.6.12

透視烏克蘭俄軍(三):從頓巴斯到敘利亞 普京為什麼有信心?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07154?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劉燕婷的沙龍
83會員
435內容數
國際時事與政治評論
劉燕婷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1
上任以來,特朗普(Donald Trump)已對俄烏局勢進行不少驚人操作。
Thumbnail
2025/03/21
上任以來,特朗普(Donald Trump)已對俄烏局勢進行不少驚人操作。
Thumbnail
2024/12/09
經歷11天閃電攻勢,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在12月8日攻佔大馬士革,阿薩德(Bashar al-Assad)政權正式垮台。
Thumbnail
2024/12/09
經歷11天閃電攻勢,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在12月8日攻佔大馬士革,阿薩德(Bashar al-Assad)政權正式垮台。
Thumbnail
2024/11/25
特朗普(Donald Trump)勝選後,外界原本預期俄烏戰場很快能停火,卻沒想到會在近日陡然升級。
Thumbnail
2024/11/25
特朗普(Donald Trump)勝選後,外界原本預期俄烏戰場很快能停火,卻沒想到會在近日陡然升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6月24日瓦格納(Wagner Group)兵變後,烏克蘭與北約便持續營造「情勢大好」、「反攻有成」的風向。
Thumbnail
6月24日瓦格納(Wagner Group)兵變後,烏克蘭與北約便持續營造「情勢大好」、「反攻有成」的風向。
Thumbnail
自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外界便密切留意俄羅斯爆發「顏色革命」的跡象,評估普京(Vladimir Putin)政權的垮台可能。但沒想到,騷亂最終不是出自納瓦利尼(Alexei Navalny,亦譯作納瓦爾尼)等親西方自由派陣營,而是起於同普京私交甚篤的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
Thumbnail
自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外界便密切留意俄羅斯爆發「顏色革命」的跡象,評估普京(Vladimir Putin)政權的垮台可能。但沒想到,騷亂最終不是出自納瓦利尼(Alexei Navalny,亦譯作納瓦爾尼)等親西方自由派陣營,而是起於同普京私交甚篤的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
Thumbnail
俄烏戰爭爆發後,由於俄軍一直無法打出「致命一擊」,克里姆林宮與軍方成了眾矢之的。
Thumbnail
俄烏戰爭爆發後,由於俄軍一直無法打出「致命一擊」,克里姆林宮與軍方成了眾矢之的。
Thumbnail
俄烏戰爭爆發至今已超過一年,外界對俄軍的認知也發生變化。
Thumbnail
俄烏戰爭爆發至今已超過一年,外界對俄軍的認知也發生變化。
Thumbnail
2022 年俄羅斯在 2 月24日發動戰爭,普丁宣稱烏克蘭是俄羅斯的一部份,出兵「解放烏克蘭」,目前戰況持續了一年多,雙方還是拉鋸中。烏克蘭與台灣的處境非常相似,旁邊都有一個大國虎視耽耽,宣稱自己是他們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我們有必要了解烏俄戰爭是怎麼開始的? 烏克蘭做對了什麼,好讓他們抵抗至今?
Thumbnail
2022 年俄羅斯在 2 月24日發動戰爭,普丁宣稱烏克蘭是俄羅斯的一部份,出兵「解放烏克蘭」,目前戰況持續了一年多,雙方還是拉鋸中。烏克蘭與台灣的處境非常相似,旁邊都有一個大國虎視耽耽,宣稱自己是他們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我們有必要了解烏俄戰爭是怎麼開始的? 烏克蘭做對了什麼,好讓他們抵抗至今?
Thumbnail
12月16日,美媒《紐約時報》刊出長篇文章《普京的戰爭》(Putin's War),指俄烏戰爭已持續超過10個月,俄羅斯面臨了蘇聯解體後的最大戰略災難,就連普京(Vladimir Putin)都承認,戰爭未按計劃進行。
Thumbnail
12月16日,美媒《紐約時報》刊出長篇文章《普京的戰爭》(Putin's War),指俄烏戰爭已持續超過10個月,俄羅斯面臨了蘇聯解體後的最大戰略災難,就連普京(Vladimir Putin)都承認,戰爭未按計劃進行。
Thumbnail
俄烏衝突發展至今已有月餘。這場戰爭本被認為,會有高機率以「閃電戰」結束,卻因戰場與政治情勢變化,一路推展至今日境地。眼下俄軍撤除了基輔(Kyiv)包圍圈,轉入頓巴斯地區(Donbas),俄烏雙方似有決戰之勢。對此發展,《多維新聞》採訪到軍事評論員邱世卿,探討俄烏戰場的軍事虛實。
Thumbnail
俄烏衝突發展至今已有月餘。這場戰爭本被認為,會有高機率以「閃電戰」結束,卻因戰場與政治情勢變化,一路推展至今日境地。眼下俄軍撤除了基輔(Kyiv)包圍圈,轉入頓巴斯地區(Donbas),俄烏雙方似有決戰之勢。對此發展,《多維新聞》採訪到軍事評論員邱世卿,探討俄烏戰場的軍事虛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