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邱世卿|俄烏「頓巴斯決戰」在即,戰果才能定談判

2022/04/14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俄烏衝突發展至今已有月餘。這場戰爭本被認為,會有高機率以「閃電戰」結束,卻因戰場與政治情勢變化,一路推展至今日境地。眼下俄軍撤除了基輔(Kyiv)包圍圈,轉入頓巴斯地區(Donbas),俄烏雙方似有決戰之勢。對此發展,《多維新聞》採訪到軍事評論員邱世卿,探討俄烏戰場的軍事虛實。
多維:2月24日,普京宣布對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衝突持續至今已有月餘。您可否先跟我們介紹一下,目前的大概戰況如何?俄軍是否已經拿下馬里烏波爾(Mariupol)?
邱世卿:根據俄羅斯國防部的官方說法,4月12日在烏克蘭馬里烏波爾市的伊里奇(Ilyich)鋼鐵廠地區,由於俄羅斯武裝部隊和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警察部隊的成功進攻行動,第36海軍陸戰隊的1,026名烏克蘭軍人自願放下武器投降。而在烏克蘭武裝部隊的投降軍人中,有軍官162人、女兵47人,其中151名受傷的烏克蘭軍人就地接受了基層醫療救治,隨後全部被轉送往馬里烏波爾市醫院救治。
如果俄羅斯國防部的聲明屬實,那麼烏克蘭實際上已無法控制馬里烏波爾市區,僅剩的防禦區域只剩下碼頭區火車站附近一小塊區域,以及亞速鋼鐵廠(Azovstal iron and steel works)而已。儘管不是全部,但馬里烏波爾市區基本上已被俄軍奪取。
多維:此次俄軍的行動目標,外界十分關注。2月24日行動開始後,外界預測結果大抵落在兩個極端間,一是攻佔基輔、滅亡烏克蘭,另一是穩定烏東局勢,畢竟當時烏東正持續遭到砲擊。3月26日,俄軍宣布「在烏克蘭的第一階段軍事行動」已大致完成,往後焦點將是「全面解放」頓巴斯地區,此舉被外界解讀為「攻勢受挫後的轉進」。不知針對此一發展,您的看法如何?您認為俄軍在烏克蘭究竟想實現怎樣的軍事目標?
邱世卿:就我所知,俄羅斯總參謀部對「特別軍事行動」第一階段所設定的目標,主要是削弱烏克蘭全國軍事以及作戰潛力,其次則是盯住烏克蘭在頓巴斯地區的重兵集團。
從我的角度來看,俄羅斯在第一階段進行了一次大膽的推進。當俄羅斯空降兵成功搶佔安托諾夫機場(Antonov Airport)、36軍由白俄羅斯南下圍困基輔後,俄羅斯應是預期可以達到二大成果:第一,牽制基輔以西的烏軍,使其無法向東增援東部的重兵集團;第二,測試是否有機會藉此軍事威攝,迫使基輔談判或投降。
從現在這個時間點來看,顯然第二項效果沒有達成,且僅僅依靠36軍、稍後從蘇梅(Sumy)一帶向西的俄羅斯第一近衛裝甲軍,總計4萬多人,也沒有攻佔基輔的實力。故在成功牽制以及削弱烏克蘭80%的戰機、81%的防空能力後,果斷撤除基輔包圍圈是很明智的決定。這項決定除了可以收回基輔一帶4萬多的兵力外,也能夠將這些兵力轉而集中投入到頓巴斯地區,準備進行第二階段的目標。
我認為這次俄羅斯「特別軍事行動」的戰略目標,首先是透過軍事的手段,解除烏克蘭的軍事能力,從而迫使烏克蘭接受俄羅斯的政治條件,達到去納粹化的目標。緣此,俄羅斯第二階段的戰略目標便顯得十分重要。
如果俄羅斯可以在頓巴斯地區殲滅烏克蘭的重兵集團,這意味著烏克蘭將失去全國軍事實力的70%到75% ,除非烏克蘭大舉動員民兵,否則剩下的烏克蘭武裝部隊將很難再次保衛烏克蘭中部到基輔這麼長的防線,屆時俄羅斯可以選擇談判或是繼續進攻,為俄羅斯的終戰創造有利的形勢。
多維:此次衝突爆發後,烏克蘭原被認為難以久抗,沒想到戰爭卻持續至今。有評論認為俄軍過於輕敵,以至「閃電戰」沒能成功,不知您怎麼看待此一說法?俄軍此次表現如何,是否真的過於輕敵?
邱世卿: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的看法是,烏克蘭的常備部隊高達25萬人,不論是裝備的數量或人民的意志,都不能低估,尤其是烏東防線自2014年起經營迄今,其防禦工事經營長達8年的時間,國外媒體甚至以「馬奇諾防線」(Maginot Line)來形容其強度。無論如何樂觀,也很難以「閃電戰」來預期俄羅斯這次「特別軍事行動」將會很快結束。
俄羅斯武裝部隊在這場戰爭初期,表現的確不如外界的預期。除了2008年軍事改革採用營戰術群(Battalion tactical group,簡稱BTG),導致了補給脆弱的缺點外,倉促開戰、缺乏有效的戰場管理系統也是一大原因。
在第一階段,俄軍投入的人力與烏克蘭一方大致相等,大約都是10萬人左右;第一週以後,車臣、南奧塞提亞等地動員的志願軍才慢慢加入戰場,補充俄羅斯短缺的兵力。因此我不認為俄羅斯輕敵,而是當時的資源就只有這麼多。
多維:3月19日,俄軍首次動用高超音速飛彈「匕首」,打擊烏克蘭西南部的地下軍火庫,摧毀補給線。您怎麼看待此一行動?俄羅斯為何出動高超音速武器?「匕首」又體現了怎樣的戰爭趨勢?
邱世卿:高超音速飛彈極大的動能,加上其本身的爆炸威力,十分適合對付敵方深埋在地下,或是以鋼筋混泥土加固的防禦工事,因為巨大的穿透力加上爆炸威力,可以消滅一般砲彈、甚至飛彈所無法處理的目標。
而由於目前的防空飛彈對於高超音速飛彈,都沒有顯著的攔截與防禦能力,故高超音速飛彈的壓迫能力,將迫使防守方不得不考慮,將高價值的目標、資產,轉移到敵方飛彈的打擊範圍外。否則都會暴露在對方的打擊威脅之下。而對於未來可能的其他戰場,交戰國家也必須考慮自己的軍事部署,例如飛機或是寶貴的航母,是否處於對方的打擊範圍,除非已經擁有可攔截高超音速飛彈的技術,否則就得審慎考慮是否要轉移位置,以降低自身被摧毀的風險。
多維:烏克蘭雖持續與俄羅斯談判,卻始終未有突破,俄烏陷入了談打交織狀態。不知您如何評價烏克蘭軍隊的戰場表現?
邱世卿:我們對於戰場的評估,必須超脫主觀的立場與意識形態,只能以實際達成的佔率目標,來評估一支軍隊的表現,否則就容易陷入「見樹不見林」的失真境況。
從2月24日戰爭開始起迄今,儘管烏克蘭在頓巴斯部分地區擁有局部優勢,但是我們並沒有看到烏克蘭武裝部隊嘗試過旅級的大規模積極進攻,也沒有看到具體殲滅俄羅斯營級以上部隊的戰果。我們僅能從戰果上看到,烏軍採行小規模的埋伏、狙擊、突襲,又或者是將部隊轉入城市,例如馬里烏波爾、尼古拉耶夫(Mykolaiv)、哈爾科夫(Kharkiv)、蘇梅等。
而烏軍之所以依託城市進行城市戰,與開戰初期烏克蘭即損失大量戰機以及防空系統有關。但即便在烏克蘭尚未完全失去空優的情況下,烏軍也很少採取大規模消滅俄軍的戰術行動,只能打擊俄軍後方的補給線,或是以對方指揮官為目標,進行刺殺行動。但這些結果很難削弱俄軍的作戰潛力以及戰鬥意志,反而讓自己陷入了被動作戰的情況。
所以我對烏克蘭軍隊的戰場表現是持保留的態度。我沒有懷疑烏克蘭士兵保衛國家的決心,我持保留態度的原因,是我對烏克蘭軍方的戰略、指揮以及實現目標的能力存疑。
俄羅斯很清楚,在烏克蘭受到真正嚴重打擊之前,是不可能認真進行談判的;同樣的,烏克蘭也知道,俄羅斯在經濟上或軍事上沒有遭受嚴重打擊之前,也不可能退兵。故雙方的談判,恐仍陷入僵局,因為雙方此時都沒有讓步的理由。
多維:此次美國與北約持續運輸刺針、標槍反坦克飛彈等「巷戰」武器進入烏克蘭,「外國志願者」也投入烏克蘭戰場。不知您如何看待這些外力援助?是否真能發揮作用,影響戰局?
邱世卿:這次北約以及美國援助烏克蘭的武器,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輕便、短小,適合城市以及陣地進行防衛作戰。但是對於發動攻勢的幫助,就遠不如遠距離的重型武器來的有效果。
戰爭不可能僅依賴城市防衛或陣地戰取勝,最終還是必須在會戰的過程中,消滅敵方的有生戰力來取得勝利。有鑑於烏克蘭已失去空中優勢,僅僅依靠反坦克飛彈或短程防空飛彈,恐怕無法扭轉戰局,也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機會。
而外國志願者的程度良莠不齊,與烏克蘭軍隊的融合或指揮習慣恐怕會格格不入,甚至影響戰力。為此,這些外國志願者幾乎都是單獨編定成獨立的作戰單位,能擔任的任務也會有限制。我的看法是,這些外國志願者對烏克蘭有幫助,但更多是在宣傳或媒體達到的效果上,而不是實際投入戰場後能取得多少豐富的戰果。
多維:俄烏衝突爆發後,台灣再度湧現關於「恢復徵兵制」、「不對稱作戰」的討論。美國智庫研究員葛來儀(Bonnie S. Glaser)更是直接在受訪時建議,台灣應採取「豪豬戰略」(Porcupine Strategy),即使用大量小型和廉價武器,包括海岸防禦巡弋飛彈、短程、移動式防空系統、智慧水雷和無人機等,使解放軍難以登陸,更要動員平民進行全社會的游擊式反擊,以阻止解放軍推進。不知您如何看待這般言論?台灣是否有往這一方向推動的可能或跡象?
邱世卿:我想葛來儀建議的「豪豬戰略」,也就是目前烏克蘭正在使用的策略,是透過不斷增加對手在戰爭中所須付出的代價,來嚇阻戰爭發生。對於台灣的防衛策略我不能談得太多,但是看到這場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爭,我想我們必須要更深入的研究「豪豬戰略」是否真的適用在台灣? 將部隊撤入城市防守,犧牲主動性與機動能力,是不是會在台灣的各個城市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馬里烏波爾?這也是我們必須仔細觀察、研究這一場戰爭的原因。

原文發表於2022/4/14《多維新聞》: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祁賓鴻
祁賓鴻
香港01,國際分析與政治評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