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機之坦白老實藥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跨過40這年齡線之後,對於要彼此猜測、小心機以及各種試探的關係,就會漸漸地失去熱情,反而會越來越走向坦白老實的風格。這模式不只限於朋友家人或者感情對象,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話,我是對於所有類型的關係,都走向一種坦白老實的路線。
好像有比較輕鬆嗎?我這陣子一直如此的想著。
到了中年,大體上對自己是怎樣的人、有什麼樣此生無法擺脫的個性缺陷、絕對無法讓步的底線,可能都蠻清楚地知道了。
人是不是可以改變呢?我這陣子思考著這樣的問題,得出一個屬於我自己的小小結論,「核心」是不太會改變的,但其他外層的包覆都可能隨著時間或環境而變化。「核心」如果以當紅的人類圖說法,可能就是「原廠設定」吧,但我想像的核心更為寬廣一些,可能還得包含價值觀。
除了那些之外,興趣或喜好、甚至是外貌與個性可能都能改變,「核心」就不太一樣了。唯一的差異,可能只是有沒有很犀利地看清楚自己的差異罷了。
比如說,曾經我不太喜歡別人到我家。即使是這樣,我在20歲之後依然跟幾任交往對象同居過,甚至連到歐洲唸書時,每隔半年就會換一批同住的室友等等。有些經驗是完全不願意回想,但也有那種相處起來會平靜舒服的關係,整體來說,很美好的經驗比例還是佔多數,不過,我除了這些同住的人以外,還是無法輕易地讓別人進到我家裡。可能是害怕著那個沒被我仔細設想包裝過的形象,會讓人反感吧,我,曾經以為那樣的感受是我的「核心」之一。
然而,最近卻有個非常奇妙的經驗。有個之前完全不太熟的朋友剛好來我家附近,我就很隨意地問著要不要來我家聊聊,但以往我可能不會這麼說,純粹就是那陣子剛好身體不太舒服,約外面對我來說可能更費力的情況。
那位朋友剛好有空檔,就真的繞過來我家。結果一到我家,他就不斷地展現出各種反應包的情境:發現我們有非常重疊的外出鞋選擇、發現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的電影是同一部、發現我們喜歡一樣的書和漫畫、發現我們會聽很像的音樂等等。而在此之前,在他來我家之前,我們可是從來都沒意識過這點。
大概是因為太多巧合疊加後,我們像是吞了坦白老實藥,一直說著些平常不太會跟身邊朋友說的話題。雖然是朋友的關係,但卻讓我意識到,「咦?我居然讓不太熟的人來我家了嗎?」同時間,我也意識到,我幾乎沒有任何隱藏或迴避說漂亮話的過程,就是自然而然地把腦袋想到的話直接說了出來。
我當下是很震驚的,震驚到我居然會有對非至親好友們展現出這一面的可能,我居然能做到啊~畢竟,這是讓我心裡負擔最小又感覺最舒服的狀態。所以,是我變了嗎?還是我只是因為當下身體太不舒服而沒力氣顧及到這塊呢?
那瞬間,我突然發現我戴著好久的人格面具,被我扔在心裡的角落。
過了那天,一直到現在,我還是有種很奇妙的感覺。也許我對於核心的定義必須重新想過、又或者中年危機就是如此特別的階段:一方面讓你意識到自己的局限,一方面挑戰你固有的想法,甚至是曾經無可撼動的核心。
又或者,我就是該這樣子舒舒服服、不帶偽裝、不刻意討好他人的生活著呢?
早就放棄去想農民曆上的自己幾歲,但我早已跨越40。至少這是我的現實,已經抱著好啊好啊老娘就單身下去的信念,但不小心有種靠腰好像又要暈的鐵齒感。為了回復理智,我決定留下這個紀錄,不單單是我的日常生活、也是我從方方面面感受到的中年危機。其實,沒那麼可怕啦,我竟然開始覺得這樣的人生有點驚喜連連。發現我是誰的人,不如就靜靜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今天主要是記錄,最近有種奇妙的感覺,我好像終於快與自己和解完成,最後一塊的拼圖已經到位。
我真心覺得,麥當勞或肯德基應該要推出「快樂中年餐」。
30歲中段時,我曾離開台灣幾年、在歐洲唸書工作等等。很多時候,我是自己身邊唯一會見到的亞洲人。那段日子,我突破了非常多的事情:穿比基尼躺在沙灘上、穿自己喜歡的裙子與挖背上衣,甚至一塊布綁著就可以出門。
許多需要專業性、技術熟稔又不時精進、豐富知識為基礎的那些工作之外,我看似漂浪自在的人生,坦白說,一直在去歐洲唸書以前,很常被所謂的條件與資格所困。
等等,這篇不是要辯證論述狡辯我到底多渣,而是整體來說,我對承諾這件事有點害怕。
今天主要是記錄,最近有種奇妙的感覺,我好像終於快與自己和解完成,最後一塊的拼圖已經到位。
我真心覺得,麥當勞或肯德基應該要推出「快樂中年餐」。
30歲中段時,我曾離開台灣幾年、在歐洲唸書工作等等。很多時候,我是自己身邊唯一會見到的亞洲人。那段日子,我突破了非常多的事情:穿比基尼躺在沙灘上、穿自己喜歡的裙子與挖背上衣,甚至一塊布綁著就可以出門。
許多需要專業性、技術熟稔又不時精進、豐富知識為基礎的那些工作之外,我看似漂浪自在的人生,坦白說,一直在去歐洲唸書以前,很常被所謂的條件與資格所困。
等等,這篇不是要辯證論述狡辯我到底多渣,而是整體來說,我對承諾這件事有點害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中年危機是許多人在人生旅途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代表的不只是個人的心理、情緒和價值觀的變化,還會深刻地影響我們與他人的關係,特別是與最親近的人。 在中年這個階段,我們可能會遇到事業上的瓶頸、身體上的逐漸老化,甚至對未來產生的不確定感,這些情緒和壓力往往會延伸至家庭關係,特別是夫妻、親子和與父母
Thumbnail
我在49歲意外啟動自己職涯轉型時,沒有預料到那不只是工作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對於人生新的思維模式—有機會重新探索自己的人生意義與目標,開啟全新的人生下半場。 剛開始不免疑惑「這個年紀還需要思考這些?還來得及嗎?」,但漸漸發現這是第二次機會:在人生上半場經歷夠多的事之後,重新做出選擇,走一條不同的路。
Thumbnail
親愛的摯友,是你變了嗎?還是我變了? 人生不長,而我們認識好久好久了,我們應該是一輩子的好友。 曾幾何時,我漸漸覺得和你相處聊天不再那麼來去自如,總覺得有些卡卡得,我的話愈來愈少。 除了令人稱羡的優越子女及成功的另一半,你的話題焦點愈來愈集中在你精準的投資眼光及可觀的獲利。我依然樂於聽你分享家
隨著年齡增長 其實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定義我自己 到底是要隨著過去的習慣生成自我? 還是依既定的年齡展現成熟的態度? 但成熟又是什麼呢? 所以有一段時間、好長的一段時間 我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也沒有了自己的想法 更失去了自己的特質 刻意地和人群分開 把自己的生活排滿 不再跟過去的人
Thumbnail
時間的淬鍊,有的人圓融了也成熟了,充滿著智慧的光,但有人卻是隨著年紀漸長,越發的尖銳,全身地雷難以相處...
Thumbnail
你說,最近深有所感,感覺變了。你不明白,為什麼人説變就變了。不管是人還是事,或環境都一樣,包括感情也是如此。以前不明白,最近好像慢慢懂了。
筆友,對現代人可能是個陌生的稱呼,但在我初高中時期,卻是一個從民國初年就流傳下來的交往模式。 有位快七十歲的筆友,突然來了一封信,說他想離婚了! 只因為他覺得,婚姻竟然只剩下了習慣,他無法接受曾經的熱情不見了!他以為與其如此,何不給對方一個更大的空間?他認為熾熱的感情才是家庭組成最根本的因素。而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40歲後,如何度過中年危機?心理學家榮格說真正的治癒是成為自己。這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我們世俗上的貪嗔癡讓自己迷失了,所以還不知道成為自己的真義在哪裡?   常常碰到40歲以後的同事朋友都會很緊張擔心自己以後老了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人根本不擔心,這是每一個人在這
Thumbnail
一個人從小到大都會經歷大大小小的改變,例如,16/17歲那一年的青春期蛻變,身上的性特徵變得明顯,我們必須要去適應自己蛻變成小大人後身體的不自在感;還有後來可能要隻身一人到外地求學,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要克服許多生活上的難題:租房子、開伙、房間叫修、小病的自我照顧…...
四十的時候,不覺得自己中年了。 不惑的能力似懂非懂的增加,但是就是那樣。 也沒什麼特別啊~(當時的我這樣想) 一天天過去了,每天除了工作,就是想著當時單身的自己,老年生活要怎麼安排? 四十一的時候,遇到了像神通一般的戀情,說了沒人理解、自己也無法理解的那種狀況, 什麼是不是前世認識啦?為什
Thumbnail
中年危機是許多人在人生旅途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代表的不只是個人的心理、情緒和價值觀的變化,還會深刻地影響我們與他人的關係,特別是與最親近的人。 在中年這個階段,我們可能會遇到事業上的瓶頸、身體上的逐漸老化,甚至對未來產生的不確定感,這些情緒和壓力往往會延伸至家庭關係,特別是夫妻、親子和與父母
Thumbnail
我在49歲意外啟動自己職涯轉型時,沒有預料到那不只是工作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對於人生新的思維模式—有機會重新探索自己的人生意義與目標,開啟全新的人生下半場。 剛開始不免疑惑「這個年紀還需要思考這些?還來得及嗎?」,但漸漸發現這是第二次機會:在人生上半場經歷夠多的事之後,重新做出選擇,走一條不同的路。
Thumbnail
親愛的摯友,是你變了嗎?還是我變了? 人生不長,而我們認識好久好久了,我們應該是一輩子的好友。 曾幾何時,我漸漸覺得和你相處聊天不再那麼來去自如,總覺得有些卡卡得,我的話愈來愈少。 除了令人稱羡的優越子女及成功的另一半,你的話題焦點愈來愈集中在你精準的投資眼光及可觀的獲利。我依然樂於聽你分享家
隨著年齡增長 其實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定義我自己 到底是要隨著過去的習慣生成自我? 還是依既定的年齡展現成熟的態度? 但成熟又是什麼呢? 所以有一段時間、好長的一段時間 我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也沒有了自己的想法 更失去了自己的特質 刻意地和人群分開 把自己的生活排滿 不再跟過去的人
Thumbnail
時間的淬鍊,有的人圓融了也成熟了,充滿著智慧的光,但有人卻是隨著年紀漸長,越發的尖銳,全身地雷難以相處...
Thumbnail
你說,最近深有所感,感覺變了。你不明白,為什麼人説變就變了。不管是人還是事,或環境都一樣,包括感情也是如此。以前不明白,最近好像慢慢懂了。
筆友,對現代人可能是個陌生的稱呼,但在我初高中時期,卻是一個從民國初年就流傳下來的交往模式。 有位快七十歲的筆友,突然來了一封信,說他想離婚了! 只因為他覺得,婚姻竟然只剩下了習慣,他無法接受曾經的熱情不見了!他以為與其如此,何不給對方一個更大的空間?他認為熾熱的感情才是家庭組成最根本的因素。而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40歲後,如何度過中年危機?心理學家榮格說真正的治癒是成為自己。這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我們世俗上的貪嗔癡讓自己迷失了,所以還不知道成為自己的真義在哪裡?   常常碰到40歲以後的同事朋友都會很緊張擔心自己以後老了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人根本不擔心,這是每一個人在這
Thumbnail
一個人從小到大都會經歷大大小小的改變,例如,16/17歲那一年的青春期蛻變,身上的性特徵變得明顯,我們必須要去適應自己蛻變成小大人後身體的不自在感;還有後來可能要隻身一人到外地求學,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要克服許多生活上的難題:租房子、開伙、房間叫修、小病的自我照顧…...
四十的時候,不覺得自己中年了。 不惑的能力似懂非懂的增加,但是就是那樣。 也沒什麼特別啊~(當時的我這樣想) 一天天過去了,每天除了工作,就是想著當時單身的自己,老年生活要怎麼安排? 四十一的時候,遇到了像神通一般的戀情,說了沒人理解、自己也無法理解的那種狀況, 什麼是不是前世認識啦?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