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機之條件值多少?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對「條件」這件事挺有感觸。
我個性裡那種對於完美主義的追求,相伴而來對自身價值與存在的經常性沒安全感,常常讓我覺得條件不夠,不值得_______。(以下空格可自動帶入各種情境與名詞)心裡某個角落,我知道那甚至是一種牽引強烈的藉口,讓過去的我,常常把自己偶然的不順遂或是失敗,直接劃分成:我就是不夠好/我就是廢/我就是不夠格等等。好像這樣是一種讓我可以從沒有成功的失落感,一大步往外跨地逃離出來。
在中年以前,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從認清自己有這樣的問題開始,到慢慢想出方法去嘗試面對或解決,一直到現在我還在處理這個議題。而這議題的漣漪效應,除了反映在我的專業工作上,老實說,我很清楚這也大大影響著我的親密關係。
我有過幾段比較長又穩定的感情,其中只有一段的結局相對比較順遂,而那一段,我從來沒在心裡有過:「他是這麼好的人,我值得被他愛著嗎?」一次也沒有。
現在看來,那可能就是順遂的原因,那段感情中,我始終保有著自己、也喜歡著和他在一起時的自己,好像從來沒有「條件」這個因素從中作梗,大概是因為這樣,我在那段感情裡也有足夠強大厚實的安全感,不會去懷疑我們之間有不相匹配之處,甚至我也不曾有過轉身成為「破壞者」的時刻過。
嗯,「破壞者」。我很常是自己親密關係中的「破壞者」,通常源自「條件」不相符的不安全感,而我所說的條件包含:現實、經濟、雙方真實工作及個性、當前人生階段等等方方面面。我敏感又害怕受傷的內在小孩,只要意識到有哪些條件可能會造成日後無法彌補的裂痕,我很常會化身為破壞者,在明明平靜無波的狀態下,硬是搞起破壞。
以前偶爾會跟我的諮商師聊起這個狀況,他總會悠悠地說類似這樣的話(原話我當時來不及記下,但大致是這個方向)「要跟一個人在一起,不需要這麼多條件啊,所謂的做自己,就只是能舒服地和他人,你也知道對方是舒服的,求同存異的待在一起。」我諮商師還說過一句我覺得很靠北卻又很真實的話:「你覺得自己不值得的時候,沒人可以也沒人該有這個義務去改變你的想法。」
那都是當下聽起來很簡單直白,對我來說卻很困難的話,我就是辦不到。我一定既是不夠__________,所以親密關係才會如此困難。隨時隨地,我總能想出十個以上我不符合且毫無邏輯道理的條件放進那框框,然後讓想好好愛我的人感到難受痛苦。
然而,「條件」這個框架不只在感情當中困住我,其實也發生在我的本業之上。在40歲以前,我總是覺得自己不夠格或做得不夠好、不夠努力、不夠有才華、不夠年輕等等,甚至會把那些海內外業界裡那些明亮的星星,拿來當成折磨自己的刑具。在這樣反覆折磨自己的過程中,我根本來不及看清自己獨有的「條件」,那些別人無可取代、我自己最特別的「條件」。
這好像是少數進入中年的好處,因為我開始向內回看自己、盤點自己的過去、認清自己已經擁有的等等,然後在某一瞬間,我忽然想到如果30歲或20歲的我,知道我現在一步步走向這裡,他們一定會嚇爛吧!我曾經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突破多少我自以為的條件限制,才走到現在這一步。即使這在很多人眼中可能是個不太算成功或穩定生活的案例,但我知道,我其實已經很努力也夠好了。
在每個轉折點裡,其實我都努力過,也做出當下我能做的最好選擇。我好像是這樣慢慢開始和自己和解的。
所以面臨中年危機的現在,一方面得正視生理條件扎實的衰退,另一方面,我卻開始擺脫「條件」的框架束縛。為什麼我要自以爲做哪些事需要哪些條件呢?不一定吧,能套用在別人身上的條件也不會適合我啊!
嗯。這樣的思考邏輯,讓我終於可以對自己寬容一點。
我覺得很奇妙的事情是,如果是我朋友在「條件不符」的情況下想去嘗試某些事物,我能真心地替他們加油或出手幫忙,但我卻沒辦法這樣對自己呢?
所以,我想讓自己,在先被這些「條件」嚇到後退三步,甚至打消念頭前,先去試試看,試試看那些條件到底是真是假、是圓是扁?不小心成功或順利的話,就太棒了;倘若不小心遭遇挫折也沒關係,搞不好原因都不在那些我自以為的「條件」裡。
我想試著這樣去度過我中年後的生活,放過自己、把「條件」視為單純的提醒而非門檻,就這樣繼續往前試試看。搞不好,我能獲得重新定義那些「條件」的機會,讓那些「條件」反過來配合我又給我力量。
早就放棄去想農民曆上的自己幾歲,但我早已跨越40。至少這是我的現實,已經抱著好啊好啊老娘就單身下去的信念,但不小心有種靠腰好像又要暈的鐵齒感。為了回復理智,我決定留下這個紀錄,不單單是我的日常生活、也是我從方方面面感受到的中年危機。其實,沒那麼可怕啦,我竟然開始覺得這樣的人生有點驚喜連連。發現我是誰的人,不如就靜靜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跨過40這年齡線之後,對於要彼此猜測、小心機以及各種試探的關係,就會漸漸地失去熱情,反而會越來越走向坦白老實的風格。
今天主要是記錄,最近有種奇妙的感覺,我好像終於快與自己和解完成,最後一塊的拼圖已經到位。
我真心覺得,麥當勞或肯德基應該要推出「快樂中年餐」。
30歲中段時,我曾離開台灣幾年、在歐洲唸書工作等等。很多時候,我是自己身邊唯一會見到的亞洲人。那段日子,我突破了非常多的事情:穿比基尼躺在沙灘上、穿自己喜歡的裙子與挖背上衣,甚至一塊布綁著就可以出門。
許多需要專業性、技術熟稔又不時精進、豐富知識為基礎的那些工作之外,我看似漂浪自在的人生,坦白說,一直在去歐洲唸書以前,很常被所謂的條件與資格所困。
跨過40這年齡線之後,對於要彼此猜測、小心機以及各種試探的關係,就會漸漸地失去熱情,反而會越來越走向坦白老實的風格。
今天主要是記錄,最近有種奇妙的感覺,我好像終於快與自己和解完成,最後一塊的拼圖已經到位。
我真心覺得,麥當勞或肯德基應該要推出「快樂中年餐」。
30歲中段時,我曾離開台灣幾年、在歐洲唸書工作等等。很多時候,我是自己身邊唯一會見到的亞洲人。那段日子,我突破了非常多的事情:穿比基尼躺在沙灘上、穿自己喜歡的裙子與挖背上衣,甚至一塊布綁著就可以出門。
許多需要專業性、技術熟稔又不時精進、豐富知識為基礎的那些工作之外,我看似漂浪自在的人生,坦白說,一直在去歐洲唸書以前,很常被所謂的條件與資格所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險惡的外界可以很輕易辜負你任何努力和決定,誠實認清自己,那是最實在。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無條件愛與接納的主題,作者透過個人心得以及與先生的討論,解釋瞭如何過度解讀他人言行,以及對於自我價值和接納的迷思。文章中透露出作者對於自我認知和改變的體悟,希望能夠真實面對自我的情感和價值。
Thumbnail
邀請你們思考並接受自己不完美的現實。還記得童年時,我們對於完美與否並不在意,隨著成長,我們卻開始模仿那些看似完美的人,甚至對自己的缺點感到厭惡。你是否也曾感受到這樣的壓力? 你會如何面對自己的不完美?以健康的心態來,來面對生活的態度。
Thumbnail
很多時人的生活可以過得好些,但就不敢去爭取,原因是覺得自己不值得擁有。
  沒有成功地落實計畫中的行為安排並不意味著「我做不到」,而是展示了「當前的我」與這項活動之間的座標關係。一但我們清晰地認識到每一次的犯錯都只意味著「當前的我還做不到」,我們就有機會在任何一個當下跨出去。「但現在的我可以」,在這立即改寫的自我敘事之後,回過頭,你已想不起來當初為什麼覺得自己做不到了。
Thumbnail
一直以來都對自己的要求很高,總是希望做到最完美再出發,不希望大家在一開始就感到失望,這樣會不會也失去了別人對自己的信任,但後來發現,或許別人也不是如此的在意,資訊太發達了,有時可能真的別把自己看得太重,想什麼就去做什麼,或許會更好,因為有一天當你真的想做的時候,可能就真的已經無能為力了。
Thumbnail
年紀越長我越來越注重自己的心理狀態、狀態,整體上可不可以接受現在的生活步調,我在不斷的去探索自己的「想要」跟「不想要」,釐清後再慢慢放開這社會對這「工作的定義」、「女人得職則」、「應該不應該」的枷鎖,其實不少人,包括我發現我有個問題,就是會因為別人看似成功、符合社會期待的樣子,給自己不切實際的期待。
Thumbnail
年紀越來越大 心中對於許多事情的標準也跟著改變 一不小心就對他人產生過多的期待 甚至出現理所當然就該這樣的想法 如果最後結果不符何「期望值」 自己心中反而產生了失望、生氣的情緒 甚至把這樣的情緒,發洩在對方身上 慢慢的就產生了隔閡、嫌隙
Thumbnail
他不想做事情,他不想幹大事,他只付出50%的努力去得到50%可以過下去的生活就好,他一直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所以他不做他不要做的事。在我眼裡,他可比任何一個人都強多了。即便這樣的生活態度,不符合社會價值。
Thumbnail
本書作者從對自己的觀察開始,努力站在多元視角看待身邊同齡人,甚至青年們的煩惱。 在那些一時爽的嘴砲背後,有著一股拖延我們自我增長和邁向成功的惡性阻力。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險惡的外界可以很輕易辜負你任何努力和決定,誠實認清自己,那是最實在。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無條件愛與接納的主題,作者透過個人心得以及與先生的討論,解釋瞭如何過度解讀他人言行,以及對於自我價值和接納的迷思。文章中透露出作者對於自我認知和改變的體悟,希望能夠真實面對自我的情感和價值。
Thumbnail
邀請你們思考並接受自己不完美的現實。還記得童年時,我們對於完美與否並不在意,隨著成長,我們卻開始模仿那些看似完美的人,甚至對自己的缺點感到厭惡。你是否也曾感受到這樣的壓力? 你會如何面對自己的不完美?以健康的心態來,來面對生活的態度。
Thumbnail
很多時人的生活可以過得好些,但就不敢去爭取,原因是覺得自己不值得擁有。
  沒有成功地落實計畫中的行為安排並不意味著「我做不到」,而是展示了「當前的我」與這項活動之間的座標關係。一但我們清晰地認識到每一次的犯錯都只意味著「當前的我還做不到」,我們就有機會在任何一個當下跨出去。「但現在的我可以」,在這立即改寫的自我敘事之後,回過頭,你已想不起來當初為什麼覺得自己做不到了。
Thumbnail
一直以來都對自己的要求很高,總是希望做到最完美再出發,不希望大家在一開始就感到失望,這樣會不會也失去了別人對自己的信任,但後來發現,或許別人也不是如此的在意,資訊太發達了,有時可能真的別把自己看得太重,想什麼就去做什麼,或許會更好,因為有一天當你真的想做的時候,可能就真的已經無能為力了。
Thumbnail
年紀越長我越來越注重自己的心理狀態、狀態,整體上可不可以接受現在的生活步調,我在不斷的去探索自己的「想要」跟「不想要」,釐清後再慢慢放開這社會對這「工作的定義」、「女人得職則」、「應該不應該」的枷鎖,其實不少人,包括我發現我有個問題,就是會因為別人看似成功、符合社會期待的樣子,給自己不切實際的期待。
Thumbnail
年紀越來越大 心中對於許多事情的標準也跟著改變 一不小心就對他人產生過多的期待 甚至出現理所當然就該這樣的想法 如果最後結果不符何「期望值」 自己心中反而產生了失望、生氣的情緒 甚至把這樣的情緒,發洩在對方身上 慢慢的就產生了隔閡、嫌隙
Thumbnail
他不想做事情,他不想幹大事,他只付出50%的努力去得到50%可以過下去的生活就好,他一直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所以他不做他不要做的事。在我眼裡,他可比任何一個人都強多了。即便這樣的生活態度,不符合社會價值。
Thumbnail
本書作者從對自己的觀察開始,努力站在多元視角看待身邊同齡人,甚至青年們的煩惱。 在那些一時爽的嘴砲背後,有著一股拖延我們自我增長和邁向成功的惡性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