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不該值錢

文字的不該值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如果說一定要有個標題才能夠寫作,那麼就完全侷限住了思考,怎麼可能人的腦袋是完全理性的直線性思考的呢?

不具有商業性的文字,像是日記一般的內容是不被歡迎的?

是如此?那麼文學性的東西,藝術,都是屬於小眾而主觀,自娛自樂,孤芳自賞的,像是熟知的唐詩、宋詞,甚至是詩經,這些都是內心的想法,無故抒發,或許一開始也沒有考慮過要販售。

什麼時候開始,文字被規定也要變成一種能銷售的東西?

好像我們的人生的所有思考、理念、知識都必須要是被加上一個牌價,這個值多少錢,那個又值多少?

必須要迎合市場,所以才寫,然後創造出了許多的模板,快速教學,AI生成。

要說膩味?

好像還可以一看,消磨時間,我們的眼前所出現的永遠都是那幾種口味,沒得選擇,但難道不是我們相信「市場」所以才弄出來的充斥著腥、羶、色或是一成不變的框架嗎?

想寫自己想寫的,想看就看,不愛看就不要看,這樣才有了多元,這樣才有了不同的世界,這樣才能讓一切都自由。

別再把什麼生存當作藉口,一切都只是短視近利。

快速、效率就是網路化時代、全球化時代帶給我們的壓力。

好像什麼事情都要求要馬上解決,賺錢也是,生活也是,目標也是,夢想⋯⋯夢想是什麼,或許夢想也會有人想要用錢去砸出來,那樣的東西也配叫做夢想嗎?

值得反覆細細琢磨,恆久流傳的東西不就都是那些糜糜之音,無病呻吟嗎?

哪個具有知識性的東西,具有專業性的東西是一直被人喜愛著的?都隨著時代變作墊腳石,或是被淘汰的消波塊,當過時了就不在直得被人提起,好像就只有詠嘆那樣不正經的東西才能夠繼續存活。

人們追尋的卻是那顯而易見有保存期限的物質,而不是恆久流傳的精神。

清高的那些詩人,被迫為五斗米折腰,那是因為真快活不下去,若還能活,也能在貶之中享受。

哪個是為了大富大貴而寫?

靠文字致富是不可能的了,但可以靠文字來帶給人們生活的不同。

文字的力量勝過千軍萬馬。

或許吧,文人的自尊已經不復存在。

看見那些號稱的作品,一個比一個相似,內容架構也差不多那樣,能抄的就抄,反正天下文章就一大抄。

所以我們才永遠都在演算法的魔掌之中,一直被推播著差不多的內容,活在那些雷同的世界觀中,那就是同溫層嗎?那就是現在流行的。

原本的初心就不見了,若突然出現了一個好作品,只會叫好不叫座,因為那不曾在我們的視線範圍中,那種類別推廣起來多困難。

不必怨天尤人。

或許這就是緣分,所以偉大的藝術家大都是在死後才被捧起。


avatar-img
Mizuna的沙龍
17會員
93內容數
人生探尋,目標與意義,生活中的一些想法,自己試了覺得好像是這麼一回事,可以分享,可以談談,可以隨意聊聊,發現生活,發現人生不同的觀點,跳脫原本的思考框架,找到快樂與幸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izun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面對不同的人的時候會用不同的人格面對,榮格提出的人格面具Persona。 確實是這樣沒錯,比如面對某個朋友總是會用更加輕鬆詼諧的方式去交談,而又有些朋友則是會更加謹慎,字句如何使用都要小心翼翼,怕是什麼樣的一個錯誤就會將自己的形象崩壞。 然後當接觸越來越多的人,更加社會化的時候,就會有點不知道自己
自今年年初我才真正了解自己,是個INFJ(如果不清楚這是什麼東西,建議google查詢MBTI人格特質以了解,總共有16種不同的人格特質,這是其中一種),然後又理解到自己是個共感人(高敏感族群)。 共感人與高敏感族群有些書中會將這兩類人稍微區分,原因是因為共感人相較於高敏感族群是屬於被動吸收周遭能量
有時候我們因為我們的想法是對的,可是我們如何確信我們的想法是「真」對還是「假」對? 對錯或許不是重要,但是否我們也有去感覺自己所感覺到的,有時候我們覺得我們是對的,可是卻讓自己陷入無比的執著之中,比如認為自己要養成一個「好」習慣,但養成了以後有一天沒有做就覺得有罪惡感,可能有強迫症覺得必須得做,也有
不願意面對的真相,不是只有眼前的氣候變遷,還有包含自己每天身邊會出現的各種問題。 所有人都習以為常,無論是自己的習氣或是周遭發生的各種事情,都覺得自己好像沒有問題,對於自己的生活覺得滿意,但實際上在滿意之中又伴隨著各種煩惱與痛苦,在沒有人針對這些痛處灑上鹽巴之前,都覺得像沒事一樣,而一旦戳破了看似沒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別人給予的評價而感到傷心,或是覺得自己是不是還不夠好所以被拒絕。 其實換個角度想,其他人也是人,所以他們給予的評價都是極為主觀的。 文人相輕,古自今皆是如此。對於自己的領域認為自己很了解,所以更不可能去面對其他新人或是其他或許比自己更有才華的人感到欽佩,更多的反而會是用自己的主觀去拒
不問結果,只問初心。 許多人在做事情的時候不是為了什麼理由,而是為了那個結果,縱使結果是好的,但因為自己的初心不正確,所以最終還是可惜了。 或許那就像是一種能量一樣吧,如果啟動這台機器用的是汽油,那麼儘管會啟動,最終也達成了運轉的目標,但終究會有副作用,排放出溫室氣體。 如果一開始的能量就是好的,雖
在面對不同的人的時候會用不同的人格面對,榮格提出的人格面具Persona。 確實是這樣沒錯,比如面對某個朋友總是會用更加輕鬆詼諧的方式去交談,而又有些朋友則是會更加謹慎,字句如何使用都要小心翼翼,怕是什麼樣的一個錯誤就會將自己的形象崩壞。 然後當接觸越來越多的人,更加社會化的時候,就會有點不知道自己
自今年年初我才真正了解自己,是個INFJ(如果不清楚這是什麼東西,建議google查詢MBTI人格特質以了解,總共有16種不同的人格特質,這是其中一種),然後又理解到自己是個共感人(高敏感族群)。 共感人與高敏感族群有些書中會將這兩類人稍微區分,原因是因為共感人相較於高敏感族群是屬於被動吸收周遭能量
有時候我們因為我們的想法是對的,可是我們如何確信我們的想法是「真」對還是「假」對? 對錯或許不是重要,但是否我們也有去感覺自己所感覺到的,有時候我們覺得我們是對的,可是卻讓自己陷入無比的執著之中,比如認為自己要養成一個「好」習慣,但養成了以後有一天沒有做就覺得有罪惡感,可能有強迫症覺得必須得做,也有
不願意面對的真相,不是只有眼前的氣候變遷,還有包含自己每天身邊會出現的各種問題。 所有人都習以為常,無論是自己的習氣或是周遭發生的各種事情,都覺得自己好像沒有問題,對於自己的生活覺得滿意,但實際上在滿意之中又伴隨著各種煩惱與痛苦,在沒有人針對這些痛處灑上鹽巴之前,都覺得像沒事一樣,而一旦戳破了看似沒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別人給予的評價而感到傷心,或是覺得自己是不是還不夠好所以被拒絕。 其實換個角度想,其他人也是人,所以他們給予的評價都是極為主觀的。 文人相輕,古自今皆是如此。對於自己的領域認為自己很了解,所以更不可能去面對其他新人或是其他或許比自己更有才華的人感到欽佩,更多的反而會是用自己的主觀去拒
不問結果,只問初心。 許多人在做事情的時候不是為了什麼理由,而是為了那個結果,縱使結果是好的,但因為自己的初心不正確,所以最終還是可惜了。 或許那就像是一種能量一樣吧,如果啟動這台機器用的是汽油,那麼儘管會啟動,最終也達成了運轉的目標,但終究會有副作用,排放出溫室氣體。 如果一開始的能量就是好的,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