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北角海域驚現罕見的石川氏粗鰭魚,俗稱「地震魚」,讓潛水教練和潛友大為驚喜。國立海科館的陳麗淑博士表示,能拍到活體地震魚非常珍貴罕見,網路上也有韓國和日本海域的報導,但這次在台灣拍到的是最大的一隻,且身上還有兩個咬痕,研判是達摩鯊造成的。地震魚通常是在擱淺時才被發現,很少有在海中遊動的影像,所以這段影片相當珍貴。
地震魚=石川氏粗鰭魚
地震魚是一種深海魚類,學名為石川氏粗鰭魚(Sebastolobus macrochir)。它是一種身體特殊且相當罕見的魚類,常被稱為「地震魚」,因為它與地震之間似乎存在某種聯繫,且其出現通常被視為一種預兆。
地震魚的主要特徵是其身體扁平延長而呈帶狀形狀,通常可長達1至1.5公尺。牠們的身體呈現出銀灰色或淡棕色的顏色,並具有一對粗大的胸鰭和背鰭,這也是其學名「粗鰭魚」的由來。地震魚的外表相當特殊,令人印象深刻。
這些魚類主要棲息在深海水域,從幾百至數千公尺的深度範圍內。由於牠們生活在深淵環境中,所以對於人類相對陌生。地震魚的生活習性和行為也相對較少被研究,因此我們對牠們的了解相對有限。
迷信或是事出必有因?
地震魚的名稱源於一種傳說或迷信,認為當地震發生前,這些魚會被拋上岸或漂浮在水面上,因此成為地震的徵兆。然而,科學界對於地震魚和地震之間的關聯性並沒有明確的證據支持。地震魚的出現可能只是一種巧合,並非確切的地震前兆。
但有沒有可能因為地殼板塊運動造成的聲波或其他影響導致地震魚離開深海呢?
地震魚的行為和地震之間是否存在直接關聯,科學界目前尚未有確定的證據。地震是由於地殼板塊運動引起的地球震動,而深海魚類通常棲息在深海水域中,遠離地表的地震震源。
地震引起的地震波在地下和水中傳播,產生聲波以及壓力波和剪切波等各種類型的波動。這些波動可以傳遞到水中,但深海水對於聲波的傳播有較好的阻隔效應。因此,地震波對於深海生物的影響通常相對較小。
深海魚類通常適應於高壓、低溫和黑暗的深海環境,其行為和活動範圍主要受到食物、溫度、水質和其他生態因素的影響。它們的棲息地通常相對穩定,並不容易受到地震或地震波的影響而遷移或離開。
儘管如此,科學家也不能排除某些特殊情況下,地震或地震波對深海生物的影響可能存在。例如,極端的地震活動或地震引發的海底地形變化可能對某些深海生物產生間接影響。然而,關於地震魚是否對地震具有敏感性或對地震產生避難行為的具體證據目前尚未被確定。
日本研究團隊證實並無正相關
根據日本東海大學固體地球物理學特任准教授織原義明等的研究團隊整理出一項調查結果,認為深海魚的擱淺與大地震的發生之間關聯性較低,無法作為防災資訊利用。
在日本,有一些傳說認為深海魚的擱淺或捕獲可能是地震的前兆,例如琉球網蟹和鮭頭魚等。1968年發生的規模7.9的十勝沖地震前,也有記錄到在發生前3天捕獲到沙鳥鰍的情況。這種觀點認為,海底板塊微小的運動可能會改變電磁場,從而對深海魚的行為產生異常影響,但科學上尚未證明這一點。
因此,該團隊將國內分為五個地區進行分類:日本海側、北海道至關東的太平洋側、東海至九州的太平洋側、南西諸島周邊、小笠原諸島周邊。他們通過查閱報紙文章和水族館的記錄等,調查了1928年11月26日至2011年3月11日期間確認的深海魚擱淺和捕獲案例,並驗證了同一地區內是否在30天內發生了M6以上以海岸為震源的地震。結果顯示,確認到的深海魚案例有206件,而在同一地區內發生地震的僅有約3%的7件。
以統計學來說地震魚的出現和是否地震並沒有相關性。
結語
由於地震魚生活在深海環境中,且較少在海洋中被觀察到,所以能夠拍到活體地震魚的影像非常罕見,具有很高的價值和珍貴性。這些影像可以提供科學家們更多關於地震魚生態、行為和分布的資訊,有助於對這種神秘生物的研究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