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民黨防跳船條款,看企業組織規劃與員工個人發展的衝突

從國民黨防跳船條款,看企業組織規劃與員工個人發展的衝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企業組織的規劃跟戰略,和組織內每一個人的目標跟利益是相同的嗎?

當然不是!

這正是從事「企業管理」的困難之一,要如何讓企業組織內的成員的利益與企業的利益相一致,或者說企業如何營造出讓員工願意為了公司犧牲「小我」,成全公司的「大我」。也就是達成共識,強化凝聚力。

以侯友宜的情況為例,五月底之後已有超過十份民調顯示他的排名在前三,甚至最新的「四腳督」民調也成為第四名。如果明知道他的情況,可能就如同鐵達尼號沉船,為什麼不讓船上的人跳船求救呢?

明明藍白合作能夠互補,為什麼國民黨卻明令禁止?這篇文將為您揭示答案,解釋國民黨為何做出這樣的決策。

透過上述的政治議題作為案例,我們可以反思企業組織與員工立場的不同,導致認知差異,進而影響決策的不同。

侯友宜上週請來金溥聰擔任競辦執行長,這把小刀對於侯友宜和國民黨來說都是雙面刃。而國民黨中央宣布的防跳船條款,表面上雖然是為了團結,但真正的思考點是以「保護國民黨」的角度,並未考慮到小雞個人發展的立場。

所謂的防跳船條款,也有人說是防外遇條款、防勾搭條款等等。其實就是國民黨中央的公告。如下:「黨員不得為非黨所提名的參選人公開站台、動員掃街及其他公開助選行為,也不得邀請非國民黨籍參選人為自己助選。」

這很明顯可以看得出來就是針對柯文哲。

難道藍白合作,不好嗎?


今天不談太多政治內容。就以這一個事件(防跳船條款)來看三件事:

1、從旁觀者的角度,了解大趨勢從看熱鬧變看門道。
2、從國民黨立委參選人,也就是組織內員工個人發展的角度來思考。
3、從國民黨的組織利益角度來看,為何會如此決策。

今天這一篇其實內涵是商業篇,用政治案例只是更好理解這一個意涵。

本文內容是以客觀的角度看待組織規劃跟個人發展的衝突,不作太多政治點評,或是如何才對於「國家」更好的這種評論。

看完之後,讓你同時懂政治的眉角,跟擴大商業思考的侷限,你將明白組織和個人之間的利益存在差異,這將直接影響到最終所做出的決策。

圖為筆者AI繪圖,圖文可自由分享,但請註明出處,謝謝

圖為筆者AI繪圖,圖文可自由分享,但請註明出處,謝謝

一、從旁觀者的角度,了解大趨勢從看熱鬧看門道。

先看看現在的選舉大趨勢。幾乎大部分的民調機構,其中也包含親綠的機構,都表示現在有5成,甚至高達接近6成的選民希望政黨輪替,也就是傾向反民進黨。

很多人疑惑為何去年地方選舉大敗,但民進黨的總統參選人民調卻依然領先,看好度也幾乎都是最高。雖然賴清德目前的支持度大部分是35%上下。但是傳統上,未表態的人當中,有一定比例都是民進黨的,因為民進黨支持者比其他政黨更不喜歡表態,所以實際上應該有4成左右。

其實大趨勢未變,反綠的盤依然超過5成,不論未表態的有多少是支持民進黨,但超過5成選民希望政黨輪替,這就是賴清德的支持度有天花板的說法來源。

因為有些選民不一定是討厭民進黨,只是更喜歡其他政黨或特定候選人,用非綠這個說法比反綠更適合。所以,以下都用非綠來形容。

非綠的蛋糕雖較大,卻至少有兩個人分吃,甚至還可能有三個人。這也是賴清德依然能老神在在的原因,一個今年1月就幾乎確定的總統候選人,到現在都沒提出太多明確的政見,頂多有個補助私立大學學費,這比較偏買票性質的單一政策,不算整體國策規劃。

因為賴只要能夠固守基本盤就好。所謂的優勢方就採取保守的守勢,少犯錯為第一考量。

如果非綠只有一組候選人,應該能夠「下架民進黨」。大部分的民調機構也都呈現出這樣的結果。

但整合非綠,談何容易。既然能贏,那為什麼不是我?既然有機會贏,那我當然更要選。

撇開那些「道德綁架」的說法,這不就是人性嗎?

這就是為何8年前國民黨沒人想選,因為當時的民調顯示國民黨的支持度很低,沒人要選,最後讓洪秀柱的拋磚引玉,搞成換柱的鬧劇。

而四年前跟今年,都是非綠的情勢大好,反而讓很多人想選,最後造成內亂跟自耗。

在侯友宜被國民黨徵召後,從五月底的民調開始,每一份公開的民調,都是侯友宜穩居第三,柯文哲有一份第一,其他第二,賴清德則與柯文哲相反。

所以目前的大背景就是,非綠的基本盤比較大,但由柯文哲跟侯友宜分食。而侯友宜整整一個月,不同機構,甚至包含幾份親藍機構的民調都是第三。

六月底最新的美麗島電子報民調是17.1%,比同單位的五月底民調還低。另外幾份本週出來的民調,三腳督情況都表示侯的民調有17%,還有16%的,都比各自的前一份民調結果更低。也就是大概可以解讀為,侯不只第三,還可能呈現下滑趨勢。

以上只是就現實情況說明大環境,不作其他正面或負面解讀。

二、從國民黨立委參選人,也就是組織內員工個人發展的角度來思考。

一些選情55波,或是55跟45的選區,這些國民黨提名的立委參選人,若有柯文哲,或其他非綠的知名人物站台,肯定更有勝算。

站在小雞(立委參選人)的立場考量,代表國民黨取得勝選,難道不是國民黨的勝利嗎?

即使中央由賴清德取得執政,立法院內的民進黨立委也無法過半,至少不會再像過去,民進黨想過什麼就過什麼。也算是有效制衡。這難道對於國民黨來說,不是好事嗎?

白話就是,母雞硬保,拖累小雞,雙輸不是嗎?

站在個人來看,當然如此,不過,這對於國民黨這個主體,是一件好事嗎?

首先,如果把全黨資源全放在立委選舉,國民黨有機會單獨過半嗎?

很難。

柯文哲不可能白站台跟幫忙拉抬,結果讓國民黨單獨過半。即使國民黨沒有防跳船條款,完全開放,柯文哲也會有衡量跟取捨,還必須要思考自己的民眾黨主體性。所以基本上可以撇除,「國民黨單獨過半的可能」,因為站在白綠的角度,都會阻止這件事發生。

那就只剩下另兩個可能:綠過半跟三黨不過半。以非綠大於5成的現狀來看,而且民進黨現在多個選區的現任立委,或是參選人都已退選,綠要單獨過半,也屬於較小機率,除非白藍在多個選區互殺。

明年立法院最大的可能,就是三黨不過半。

雖然藍白能共取得立法院多數權,但「無白不過半」,國民黨顯然事事都要跟民眾黨「喬」。

這對於台灣的政黨政治或許有機會走向新的里程碑,也就是真正的多黨政治,可能是件好事。但是對於國民黨呢?

這和過去親民黨又大有不同。親民黨和國民黨系出同源,有相同的政治DNA。大部分的政治目標,或者說利益都類似,甚至相同,所以其實還是可視為同一個政黨。所謂的國親聯合過半,其實就是泛藍過半,跟國民黨過半差距不大。

但民眾黨顯然不是,民眾黨內的黨工或民代官員幕僚,原屬於民進黨的也不少。

對於跟國民黨合作,發揮關鍵少數,擷取更多政治利益跟資源,逐漸茁壯成長,成為真正的第三大黨,而非一人政黨。屆時當它發揮磁吸效果,受傷最重的會是誰?

當然是非中央執政黨的另一個政黨。目前來看自然就是國民黨。

因為民進黨即使在立院少數,但若取得中央執政權,有「6000」個以上的職缺可以派任(酬庸)。這很讓人心動啊!又怎麼會捨得離開民進黨,而加入民眾黨。

站在國民黨的角度來看,若無法取得中央執政權,即使立法院拉下民進黨,但和民眾黨共取立法院多數,反而處處被掣肘,被迫妥協,最後只取得不合比例的政黨利益。甚至在合作過程中,有人可能被民眾黨吸收而挖角。

而且,若是檯面上就相當於放棄總統選舉,實際上對立委的選情也很難預料有多大的負面影響。

所以,除了特定選區的合作之外,所有立委席次跟民眾黨互相拉抬,站在組織(國民黨)的角度來思考,未必是好事。

圖片來自AI繪圖,為模擬政治人物演講。

圖片來自AI繪圖,為模擬政治人物演講。

三、從國民黨的組織利益角度來看,為何會如此決策。

看完了個人立場的發展考量,最後回到了組織的整體發展考量。

不論你喜歡與否,當國民黨決定徵召侯友宜那一刻,兩者的(政治)利益就幾乎綁在一起了。就像董事會同意任命的董事長,就代表了公司一樣。

他若選情不好,國民黨的選情必然差。

但諷刺的是,就像歷史上很多企業公司一樣,讓公司倒閉的CEO,常常換另一個公司繼續當CEO,頂多降級當個副執行長之類的職務,但是被倒閉的公司可換不了,因為已經倒閉了。

話說回來,侯友宜現在已經跟國民黨的利益綁在一起了。侯友宜當然想贏,國民黨也希望提名的總統參選人,能夠贏得總統,相信多數國民黨員也希望如此。

侯友宜若要勝選,必然希望黨內的立委參選人全力支持他,絕對不要去幫其他參選人站台,或邀其他總統參選人助選。這樣他才有機會勝選。對此,侯友宜也不得不做出妥協,向深藍靠攏,爭取支持。他已經說出支持重啟服貿,專訪也說出支持九二共識、核能等過去避談的議題。

站在國民黨的角度,這樣的做法也符合了黨的利益,後面會詳細說明。公告這樣的條款,看似保人,實為保黨。

若是這段期間(期限應該是到9月),侯的民調有起色,拉高到第二名,甚至第一名。那是對於國民黨來說,對黨,對立委參選人都是最好的局面。當然不能完全排除這個可能性,也是國民黨最希望達成的目標。防跳船條款本質上也是希望增加這個情況發生的可能性。

但這個條款的問題是,如果侯友宜真的拉不起來,也不讓其他立委參選人自救嗎?

難道不管母雞,只顧小雞不行嗎?

或者說得更白,總統投柯文哲,立委投國民黨的候選人,不行嗎?

剛好柯文哲最缺的就是區域立委參選人跟地方組織,這些能夠在各個地方選前造勢的能量。補足這個能量,即使不跟侯友宜合,柯文哲或許也有可能勝過賴清德。

這樣難道不是「中央下架民進黨,立法院聯合取得多數」,雙贏嗎?

這不就是所謂的「大義」嗎?

而且柯文哲缺乏足夠班底,執政後肯定會「大量」任用國民黨籍的人,這對國民黨人不是好事嗎?

即使柯文哲無法當選,但是保住小雞,確保立法院多數,增加制衡力量,不好嗎?

聽起來很美好,但若站在「國民黨的未來發展」呢?

發現問題了嗎?

對人或許是好事,對黨未必。因為,難保不會有人就此加入民眾黨。

即使只有4年,也很難評估會有多少跳船,這可是從「」開始萎縮國民黨。

簡單說,站在「黨」的高度來看這件事,會「後患無窮」。商場上有太多本來想引進外援,結果最後被併吞的公司。歷史上也有很多案例。有機會再來好好聊聊這些故事。

有些深藍的人,很清楚這道理,這就是他們為何說出如果侯友宜投不下去,寧投賴清德,不投柯文哲。

這就是那些國民黨大佬,甚至和侯友宜有恩怨的連戰,都願意出來替侯拉抬。連曾經被換柱的洪秀柱,都出來喊不要重蹈覆轍。或許這是因為不得不。

7月1號的黃復興活動場合中,就連原來也表態要參選總統的趙少康,也替侯友宜講話。趙少康代表的戰鬥藍,去年地方選舉表現亮眼,其中有很多成員這次都要參選立委。

何以讓他放下團隊的親近成員,也要去幫跟自己曾是競爭關係的侯友宜?

只是做做樣子嗎?

那也不可能兩天後還給侯友宜黃金時段的專訪,且專訪中明顯還多次「做球」給侯友宜。

所以,趙少康也是站在黨的角度來思考這整件事。

如果你看到這裡還看不明白,筆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件事。

國民黨如果不跟民眾黨合作,最差的情況可能是什麼?

不就是賴清德當選,中央在野,立法院依然是第二大黨,即使席次還縮減,也不會低於目前的30幾席。甚至以現在的反綠氛圍,還可能小成長,突破40席。就算藍白廝殺,也很難低於35席。

有更糟嗎?不就是跟現在差不多嗎?

但是保住「根」了,放眼未來,依然大有可為。

2026縣市長選舉依然是優勢。

2028年,有些滿意度高的縣市長任滿,能夠組成更夢幻的藍軍組合。筆者也不隱晦,就是更正藍血統,過去也不像侯友宜跟國民黨保持距離,而且也能被中間選民接受的盧秀燕卸任。當正當副,都是很好的活棋。

還有很重要的兩點變數的影響會減小:郭台銘跟柯文哲。

郭台銘不論這次是否出來選,4年後應該不會再出來。

至於柯文哲。很多人會用宋楚瑜跟親民黨的情況,類比柯文哲跟民眾黨,筆者覺得他們實質差異其實挺大的,但面對的現實跟困難確實雷同。

立法院席次如果沒有合作談判,只靠民眾黨,以現實評估最多10席。如果藍白撕破臉,廝殺嚴重,這數字可能都高估了。。雖然依然有關鍵少數的優勢,但選舉必然留下恩怨跟裂痕。兩黨即使未來合作,也是彼此提防。

「無民代跟官員職務」的柯文哲能維持多久的聲勢?一人政黨的民眾黨在下次總統選舉,能夠保有現在的20-30%的支持度嗎?

非常難。

雖然蔡英文也是第二次選總統才選上,期間也只有民進黨主席職務一職,但是民進黨跟民眾黨的基礎不同。2012年落選後,2014年的民進黨還在地方選舉大勝,奠定2016年的勝選基礎。

假設柯文哲落選之後,過了4年,現在的問題依舊,缺乏區域立委跟地方組織動能,再加上又年長了4歲,是否有現在的參選熱情跟支持度都很難說。

總之,屆時2028年可能又回到單純的藍綠對決。當然,藍營可能又因為情勢大好,會有其他內部挑戰者,未必定於一尊。柯文哲也可能再選一次。

以上都有可能。但是你以為4年後的民進黨,內部就沒有挑戰者挑戰賴清德嗎?

總之,維持現有國民黨的基本盤,4年後很難比現在更差,總比如今的「四腳督」好。

黨在,就還有機會。

雖然這很權謀,但這就是國民黨高層的考量。也就是不換侯,不理立委小雞死活,至少「保黨」。

那難道不能換下侯友宜改郭台銘嗎?

這比較算是「純政治」考量,前文已提到不談太多政治評論。不過因為這個問題對於這件事很重要,所以還是稍微提一下。筆者認為,從國民黨高層的角度,不會換侯「可能的」幾點原因。

1、郭確實更有可能郭柯合,雖然勝算更高,但是郭柯都是很有主見的人,國民黨可能失去主導性。
2、即使郭柯沒有合作跟搭配,如果國民黨傾全黨之力助郭當選了,郭的自主性(不受控)更高,也會比侯引用更多民眾黨成員。萬一如果郭輸,那跟侯輸有何不同,那何必多此換侯一舉。
3、曾經換柱過,現在又再換一次。這對國民黨的形象非常傷,以後更難吸引中間選民,甚至流失基本盤。而且侯當然也有其堅定的支持者,這些人不轉投對手就很好了,更別說團結。

簡言之,一樣是用商業的觀點就是「風險更大,但收益卻更小。

雖然現在多個親藍名嘴跟民代,都言之鑿鑿說國民黨最高權力核心的中常委們,已經串連要換侯上郭。但筆者判斷,國民黨在723全代會之前換侯的機率極小,幾乎不存在,還會正式通過侯友宜成為國民黨總統參選人。

不過,若是侯的民調即使上升,但始終保持第三,甚至還下滑。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9月,從國民黨立委參選人發起的那種「由下而上」的換侯,仍有可能發生,但基於政黨利益考量,不會出現「由上而下」的換侯。

因為9月中是總統獨立參選的連署申請時間,而且,9月還是郭台銘按照國民黨規,能夠恢復國民黨籍的時間。這兩個因素會出現化學變化,激化衝突。所以,9月可以說是最後期限,也就是侯友宜只剩最多2個月的時間拼選舉。即使侯最後仍挺住了選到底,終究也是選到底而已,並不存在支持度穩居第三,甚至第四的參選人,最後能夠勝選的可能。

以上只是模擬從「國民黨」組織的角度來看待事情,和現實情況、旁觀角度跟「應該如何做更好」是兩回事。

主要是說明從組織的立場跟組織成員(員工)的利益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就可能產生極大的認知差異。

有時候你當員工的時候,常常不懂老闆幹嘛這麼做。明明這個合作案好處很多啊!?為什麼老闆不同意?你覺得他傻。事實上,他只是站在跟你不一樣的角度看待事情。

最後補充個重要觀點,本來猶豫很久要不要寫這一段。因為這個觀點純粹是政治內涵,但因為跟本文內容高度相關,最後還是決定一併說了。

對國民黨最糟糕的情況,可能還不是賴清德當選,也不是跟柯合作,助柯當選,因為那畢竟還有國民黨的助選因素。

而是如果侯真的救不起來,國民黨未有取捨,讓郭柯或柯一人利用無黨連署,或民眾黨參選的方式,獲得總統大選的勝利,對國民黨才是真正致命的打擊。

有時候,機關算盡,遠不如「識時務」來得重要。

最後,用一句話來做結論:

「很多時候,立場不同,答案就不同;或者反過來說,答案不同,只是因為我們的立場不同。」

==================

聯絡信箱:fireloam@hotmail.com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fireloam

臉書粉絲團分享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fireloam





avatar-img
楚焱堯的沙龍
104會員
124內容數
楚焱堯(Neil),現為台灣夯創業電商育成顧問,擔任勞動部電商講師。熟悉領域為電商經營、產業分析及時事評論。 為國內少數具有實際操作的實戰派電商講師。曾帶領台灣女裝品牌從每年數百萬營收,兩年內成長為破億的公司。轉戰大陸電商市場,創下全大陸淘寶天貓店單日單店第27名佳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楚焱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過完年後,果然各黨就戰鬥位置,一致將炮口對內! 各黨內鬥開始,從幾個跡象可以看得出來,年前立法院長掮客演變司法問題,年後自由時報連三天批唐鳳,而民眾黨楊寶楨哭辭黨職,國民黨正副院長及總召人選一度也曾有爭議。 本文將就三黨目前內鬥趨勢,討論可能的發展,包含民進黨的清算,柯文哲最大柯黑出現可能等等。
台灣大選結束,不論是誰當選,今年註定是充滿挑戰的一年。 原因是因為當前有很多國際情勢影響有關,全世界的大部分國家也都是如此。 本文整理了今(2024)年國際會有哪些影響台灣的重大變局。包含地緣政治風險、全球大選年、兩岸局勢等等。
2024總統及立委大選結束,三黨或許都不滿意,但是各有所失,各有所得。 民進黨贏得總統,民眾黨成為立法院關鍵少數,國民黨固然總統輸了,但是在國會席次大有斬獲,在不少地區斬斷未來民進黨的潛在縣市長人選 民進黨的立委大幅換血,黨內派系的勢力也大洗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民進黨選後各派系的勢力消長。
過完年後,果然各黨就戰鬥位置,一致將炮口對內! 各黨內鬥開始,從幾個跡象可以看得出來,年前立法院長掮客演變司法問題,年後自由時報連三天批唐鳳,而民眾黨楊寶楨哭辭黨職,國民黨正副院長及總召人選一度也曾有爭議。 本文將就三黨目前內鬥趨勢,討論可能的發展,包含民進黨的清算,柯文哲最大柯黑出現可能等等。
台灣大選結束,不論是誰當選,今年註定是充滿挑戰的一年。 原因是因為當前有很多國際情勢影響有關,全世界的大部分國家也都是如此。 本文整理了今(2024)年國際會有哪些影響台灣的重大變局。包含地緣政治風險、全球大選年、兩岸局勢等等。
2024總統及立委大選結束,三黨或許都不滿意,但是各有所失,各有所得。 民進黨贏得總統,民眾黨成為立法院關鍵少數,國民黨固然總統輸了,但是在國會席次大有斬獲,在不少地區斬斷未來民進黨的潛在縣市長人選 民進黨的立委大幅換血,黨內派系的勢力也大洗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民進黨選後各派系的勢力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