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處處都是考驗,您是勇敢面對,還是逃避退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最近在趕工作,但總是忙中有錯,晚上睡覺前就在思考要怎麼去做,才不會浪費時間。做的東西都會有一定交期,因此心會起著急,太在意結果反而起煩惱,然後又睡不著,影響身體健康,情緒也會躁動不安,最後還是影響工作狀況,惡性循環。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修行要修到,不起心動念,要去我相、去我執,積極的做法,則是守護那顆心,勿讓其隨境異常而產生上下波動。」

 

佛菩薩教導我們要「善護念」,就是隨時隨地都要好好照應自己的心念。《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人來到這世間都是要修行的,要「藉假修真」,不要老是認假為真,生起一大堆煩惱執著放不下。任何事情的發展,不全然都是心裡所想的樣子,因為待人處事上的一些經驗,心裡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些想法,這些想法常會在我們的心裡產生障礙,形成性格上的弱點。若未經過修行,我們就不會清楚了解,自己才是那障礙的源頭。

 

有時問題看似迎刃而解,卻因妄想執著而侷限了自己。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覺者一樣是解決問題,但他不是為了自身的利益,犧牲他人;是圓滿解決問題,利益眾生。

 

「人生酬業」,人生是來消業的,但不是消極作為、一成不變。要時常「善護念」,靠修行轉變命運,勇敢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對於心裡產生的障礙、妄念、壞的行為習慣、壞習性,要好好去觀照心念,進而改善自己的弱點,跳脫自我侷限的框架。

 

在這世間,圓滿每一件功課,活出生命精彩,就是修行、圓覺、自在、解脫。感恩十方諸佛菩薩。

 

(分享完畢)

 

生活中處處都是道場,修行就在生活當中。人生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是來讓我們藉假修真的,凡事認真做,不執著;不要老是想做了什麼事能獲得什麼,要常常想,做了什麼事能學習到什麼、放下什麼,反觀自省,這才是修行,心才會清淨。

 

「人生酬業」,人來到這世間就是要消業了債,要學佛修行。修行要修心,不是修表相,否則再修一萬年也還是在原地打轉。這就好比阿伯常說的:「口誦心不轉,唸破萬卷亦宛然。」唸經要唸入心,什麼叫唸入心?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待人處世都要符合經典的智慧,要遵循佛菩薩的教誨去做,事事圓滿、廣結善緣、如如不動、應無所住。修行的考驗是無時無刻的,修行人要禁得起考驗,因為隨時隨地都在考,任何事都可以考,所有的考驗都一樣,都會令人感到辛苦,甚至是痛苦,就好比身體被火焚燒一樣,但不管遇到什麼考驗都要難忍能忍,難行能行,歷經千錘百鍊,就能漸漸煉化出一顆「金剛心」。

 

人來到這世間,無時無刻都在接受考驗,這就是歷事練心。貪嗔痴深重之人多磨礪,也只有不斷地挫磨才能漸漸地了解事實真相,從磨練中放下執著、淬鍊智慧、提升心性。

 

修行是有層次性的,心性提升到一個階段,看待事物的角度就會不同,心性光明與清淨的程度也會更加提升。明心見性是心理層次的證悟,而想要證悟,就要努力修、用心修,一步一腳印,要歷經徹骨寒風霜,才能聞得撲鼻梅花香。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修行不是為了遇見佛,而是為了明心見性,要修正自己的心性,示導見性(開示、導引、明心見性),找回自己的佛性。在沒有證悟前,要大量誦經,唸經千遍,其義自見。」

 

「心不平靜、攀緣,才會招來幻,修行要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沙上建塔,不牢靠,要建在堅固的泥土上。不要活在幻中、住在幻中,如此會難以成就;要修的是真,不是幻,要去幻存真,要活在現實中。」

 

「業障深重者,煩惱、習性、黑氣多,唸經時多有來自自身黑氣、業力、外道的干擾與阻礙,使其難有清淨心來誦經。然而,遇事意志要堅定,修行貴在建立起一顆金剛心,莫遇到挫折就退縮,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久之可漸入佳境,離證悟又能更近一步。」

 

末法時期,群魔亂舞,能遇到正法實屬不易。佛菩薩用心良苦,用八萬四千法門度化有緣眾生、教化眾生,幫助眾生藉由學佛修行漸漸地脫離苦海。佛法教我們,世間萬物皆是一合相,對於「相」,不要執著,要學會無相、無念、無住,才能逐漸證悟。

 

《六祖壇經》:「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修行,要修掉執心才能破除煩惱,若於境上生心,心隨境轉,則考驗永遠不會過,考試一樣要從頭再來過。因此,佛弟子不必老是問師父自己的修行是否有進步,而是要向內觀照自心,心性提升,修行的境界自然就會提升。心性的層次若能在修行中提升,離證悟就能更近一步,就好比佛經故事中提到的〈燃身供佛〉:「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第一次燃身供佛達一千二百歲,在命終化生以後,第二次只燃臂供佛,卻達七萬二千歲,這就是心性的層次層層轉精的緣故」。因此,修行要修心,心性提升、境界提升,修行自然就更加圓滿。

 

raw-image

raw-image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菩薩勇健相,謂菩薩為度眾生,於諸難行之事,悉皆行之,不生退卻。」這個世間有些事情是很難做,現代話:「很難搞定。」有的聽到這個事就很痛苦:「完了!做不成了。這事不要找我,行不行?拜託又是找我......」菩薩不能這樣。為了度眾生,饒益有情「諸難行之事,悉皆行之。」
Thumbnail
人生中事與願違是很常見的。 雖然我們可能盡量計劃和預期, 但生命總是充滿了不可預測的變數。 接受這些挑戰並學會從中成長, 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逆境中,我們可以發展出更大的彈性和創造力, 這有助於我們找到新的方法應對困難。 所以,當不如人意時, 保持開放的態度,學會適應並從中學習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很多時候人面對生活環境,遇上困境,沒有頭緒或是千頭萬緒,情緒糾結,使心不安痛苦。求道成為一種想打開心、找到可以安定心神,或是重新安定自己,找一條出路的方式。
Thumbnail
現在身體上、事業上或者內心有什麼樣的痛苦,都在受報,都在遭受你過去生所做的種種的型態、錯綜複雜的業報。所以,做人有什麼好驕傲?有什麼好沾沾自喜的?做人的時候就是不斷地懺悔,不斷地想要還債,不斷地想要去做好事、重新做人,不斷地想要能夠修到佛淨土去,這就是最珍貴的事情。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菩薩勇健相,謂菩薩為度眾生,於諸難行之事,悉皆行之,不生退卻。」這個世間有些事情是很難做,現代話:「很難搞定。」有的聽到這個事就很痛苦:「完了!做不成了。這事不要找我,行不行?拜託又是找我......」菩薩不能這樣。為了度眾生,饒益有情「諸難行之事,悉皆行之。」
Thumbnail
人生中事與願違是很常見的。 雖然我們可能盡量計劃和預期, 但生命總是充滿了不可預測的變數。 接受這些挑戰並學會從中成長, 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逆境中,我們可以發展出更大的彈性和創造力, 這有助於我們找到新的方法應對困難。 所以,當不如人意時, 保持開放的態度,學會適應並從中學習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很多時候人面對生活環境,遇上困境,沒有頭緒或是千頭萬緒,情緒糾結,使心不安痛苦。求道成為一種想打開心、找到可以安定心神,或是重新安定自己,找一條出路的方式。
Thumbnail
現在身體上、事業上或者內心有什麼樣的痛苦,都在受報,都在遭受你過去生所做的種種的型態、錯綜複雜的業報。所以,做人有什麼好驕傲?有什麼好沾沾自喜的?做人的時候就是不斷地懺悔,不斷地想要還債,不斷地想要去做好事、重新做人,不斷地想要能夠修到佛淨土去,這就是最珍貴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