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最近導演的新片【怪物】上映,在觀賞前整理之前看過的書,也許在看電影時能有更多體悟。
讀研究所時第一次看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相當喜歡,感覺他想要透過一些不同於親情的相處去呈現人的關係,而且也從電影人之間的互動,感受到他對情感上的細節;《宛如走路的速度》是他出的第一本散文集,內容有各個面向,包括對電影題材、社會議題和演員的想法,雖然他的電影大多是以家庭生活居多,但在書裡卻深深感受到他對於整個社會,甚至是世界的關懷與連結。
「天地有情」侯孝賢
在書中他特別提到這樣的概念,雖然是枝裕和的題材大多以家庭生活為主,但他也持續思考世界內在所需的東西,就是自己作品本身和世界的連結;這其實也可以從影展得獎看出,日本的家庭生活和法國的坎城影展有什麼樣的關係呢?是枝自己的解讀是,非傳統認知的家人關係正好是和西方人相近的,而這也是是枝作品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當然也期待是枝能有一部跟社會議題相關的電影,只是他也就這塊做出了一些想法,就他而言,道德批判、對錯感太強烈的電影並非他所想要的,
「電影不給答案,是要讓人能發現自己的問題,看完後能夠帶回日常生活中反覆思索。」
這其實也展現出導演本身面臨世界謙虛的價值觀,電影導演並非決定是非的審判者,問題還是要留個讀者本身去找尋自己的答案。
關注人物本身
其實是枝電影中的人物都不是那麼的色彩鮮明,大多是相當普通的人,有著普通的面對世界的能耐,以及無力,然後在這些人物上,著墨更多的細節;其實這也展現出導演的價值觀,在書裡可以看到他對坎城影展回來後,記者僅關注得幾座獎,就像奧運一樣,但其實每個人的努力都要去關注。
大多數人並非是能獲獎的那一群,而社會才是這些人所產生的,能夠傾聽、理解他們的聲音,也才能具有和社會對話的能力。
總而言之,看完總覺得導演還是有許多可以發揮的題材,也期待他能有更多好作品產出。
後記:此書已在博客來上絕版,2019年臺灣又出版了是枝裕和《雲沒有回答:高級官僚的生與死》,是他的首部的紀實文學書(關於日本「水俣病」的訪查),感覺又展現他更靠近社會議題的態度。